高职会计岗位教学模式下能力本位考核体系构建思考

2012-08-15 00:49龚丽娜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9期
关键词:会计专业岗位考核

龚丽娜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3)

高职会计岗位教学模式下能力本位考核体系构建思考

龚丽娜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3)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考试内容在重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同时,须科学地利用课程考核机制,充分发挥考试的评价、反馈、激励、引导等功能,将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质的考核贯穿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突出培养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会计岗位教学模式下推广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的考核方式,为人才评价开辟新径,成为高职会计教学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关键。

高职会计教育;岗位教学模式;能力本位考核

高职会计专业属典型的应用型专业,主要为经济区域内中小企业培养能胜任一线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会计人才。由于我国中小型经济实体的发展,对会计人员的任职要求逐渐明确为能够担负多种会计岗位工作、具备会计专业实践技能与经济管理能力的集成化。[1]很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为适应这一需求变化,进行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一系列教学改革,其中打破具有浓厚学科色彩的原课程体系,根据现代企业会计岗位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会计职业资格标准,选取教学内容,重新构建出纳岗位、资产核算岗位、往来核算岗位、资金核算岗位、成本核算岗位、税务核算岗位、销售核算岗位、损益核算岗位、报表岗位等若干教学模块,以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讲授每一个岗位的工作流程、业务处理并赋予管理内涵,是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取得的重要成果。会计岗位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内容重构既反映了各岗位工作过程,也突出了会计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实现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那么,如何在会计岗位教学模式改革中,建立以培养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的考核体系,发挥考核的评价、反馈、激励、引导等功能,是高职会计岗位教学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关键。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考核现状及弊端

由于我国部分高职院校的发展与本科院校渊源较深,其会计专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受本科教育的影响较大。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仍试图把学生培养成基础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的“知识通才”,并过度强调以“会计考证”为主线,导致课程设计没有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偏重于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的会计知识的传授、学习与考核,如此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的职业能力必然会大打折扣。

由于以上因素影响,传统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模式往往采用“压缩式”本科教育,将教学模式按照高职教学周期进行复制、压缩,对培养会计实践能力的《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等核心课程仍然沿用本科教学中以应试教育为主体的考核方式,其存在现状及弊端如下:

1.考核目标错位

部分教师简单地把课程考核理解为教学环节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考核只是课程结束的标志,考试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学生课程成绩,这样直接导致部分学生误认为考试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学分、拿毕业证。以上观念导致教师不研究教学方法,学生不重视能力提高,只是为了考试而考试,为了学分而学习,课程考核对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导向和推动作用难以体现。

2.考核内容与培养目标相脱节

在传统的高职教育会计专业课程考核中,理论考试多,实践操作少;题型为名词解释、简答、单选、多选、判断题和编制会计分录,强调对记忆力的考察,忽视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检测,无法全面评价学生对未来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和职业素质的真实状况,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目标的要求相脱节,学生即使通过考试、取得学分,也很难达到本专业所要求的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3.考核范围狭窄

应试教育考核模式主要采取阶段性、集中性考核,考题内容往往从教材、课堂笔记的知识点中选取,不可避免存在的随机性使得其难易程度无法准确掌握,考核的结果必然存在偶然性;考题层次往往局限于教材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把握,缺乏对学生运用会计知识完成复杂岗位任务的能力测试与考察;加上应试教育的评价模式中试卷期末考试成绩占据的比例较大,学生只需要在考试前突击教材、笔记即可能取得理想分数,加之考分和评先奖优相关联,助推学习成为一种投机活动。

4.考核方式单一

应试教育的评价方式往往“一考定乾坤”,以学生期末卷面考试成绩的高低作为评价学习结果的主要依据,对课程相关知识点记忆能力的强弱作为评价掌握课程的单一标准。此类考试是闭卷、笔试方式以主,侧重于让学生对课程知识点死记硬背,这种只重视学习阶段终了状态的考核,不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方式,将学生必须掌握的实际会计操作能力、核算能力、分析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的考核边缘化,以致学生三个学年下来很难完成一套完整的账务处理程序、大致判断经济业务中的会计问题。同时,期末试卷中客观题居多,其标准答案使得课程教学走向趋同,妨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和个性的成长,使被动性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性探索学习的导向功能难以实现。

二、构建能力本位考核体系的基本思路

以岗位工作过程为线索、以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是岗位教学模式改革的中心环节。会计专业岗位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基于会计岗位工作过程,归纳岗位能力目标要求;依据岗位能力目标要求,设计学生要完成的岗位工作任务;根据会计岗位工作任务,确定所需会计核算知识与实践技能。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推广“知识+技能”的考核方式,如何避免传统教学模式下考核方式的影响,如何检验会计岗位教学模式下人才培养的质量,需要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本位考核体系的基本思路。

1.设计以能力为本位的考核体系目标

会计岗位教学模式下的考核体系应能体现会计岗位能力的培养。按照“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情境转换——学习情境设计”的思路[2],每个会计工作岗位的能力目标都转化为教学目标,每个会计岗位的教学目标实现依赖于以能力为本位的考核目标来实现。考核评价是会计岗位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个关键切入点,也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的具体体现和反馈,如通过考核内容改革提升学生能力,通过考核方式创新全面评价学习成效,通过丰富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学习创新,通过过程考核实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等。

2.突出培养就业能力的考核体系导向

高职会计岗位教学模式改革应突出就业导向的特征,考核体系应在培养岗位实践能力的基础,以体现就业竞争能力的职业资格为纽带,把行业规范和职业资格标准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同时,岗位课程的考核内容要尽可能覆盖会计岗位职业技能的主要能力要素,并直接将部分课程质量评价与从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挂钩,推行毕业证书与专业技能证书的“双证书”制度,使教学效果评价更具有职业导向性和实效性。[3]

3.促使考核方式与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会计岗位模式下考核体系应该实施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多角度地评价学生学习情况。除了采用以基本理论知识为主的传统闭卷考试外,还可采用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会计业务模拟操作的考试,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师生一对一或一对多口试,以评价学生的分工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的任务分工、分组案例讨论,和以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行业或企业调查报告、实习日志和顶岗实习报告等内容。同时,丰富成绩评价方法,减少标准化测试和百分制评定,尽量多采用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的评分标准,并重视激励评价法在考试评价中的运用。如组织学生参与各级会计专业技能竞赛活动,以竞赛成绩代替考核成绩;采用课程大作业、小论文或调查报告方式,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利用多渠道信息资料,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学习和拓展,考察学生搜集信息、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4.推广全程化的考核模式

会计岗位模式下应彻底改革传统的“期末成绩=学期成绩”考核模式,将岗位能力考核进一步明晰为坚持平时的形成性考核与期末的综合性、鉴定性考试并重的岗位知识学习与技能掌握的全过程考核,延伸考核的过程,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督促和考查。课程最终成绩由课堂表现、课后作业、期末考试等部分构成——课堂表现主要考核学生上课的出勤情况、课堂参与度,以及课堂回答问题的准确性;课后作业可以采取分组讨论汇报、案例分析、模拟业务实操、课程小论文、实习报告以及阶段测验等多种形式。这种贯穿学习全程的考核形式,有利于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的某些欠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全过程学习[4],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与能力的养成,真正体现考核时间和考核空间的全程化效用。

三、建立能力本位考核体系应明确的几个问题

建立能力本位的考核体系有利于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标准制定,也体现了高职会计课程创新的方向,在实施过程中必须以客观、务实为原则,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制定岗位课程考核纲要

实施全程化考核模式和多样化考核方式,需要依据会计岗位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目标与定位,并以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以及教学实施等为基础,制订体现岗位教学特色的考核纲要。考核纲要应就考核模式、考核方式、考核内容、评价标准进行详尽说明,考核内容与教学内容(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素质培养)紧密结合,即会计岗位做什么就学什么、学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就考什么。同时,考核体系中可分别纳入校内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校外顶岗实习和毕业综合实践等多个不同的评价指标。

2.建立考核结果评价和反馈机制

为确保考核目标的实现,应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管制度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对考核方式、考核内容进行监管。课程考核是反馈教学效果的一面镜子,应充分发挥其反馈调节功能,在实施过程中的每一步骤、每一阶段都根据目标进行考核和管理,保证学生在每个教学环节结束后都能及时得到考核评估,并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及时地评估和信息反馈,使考核评价体系的效率都能得到有力的保证。[4]

3.将企业纳入考核主体

由于会计专业就业的特殊性,学生的顶岗实习具有企业的分散性、工作的差异性,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把企业考核纳入课程考核范围,引入用人单位的评价的客观性和可比性具有一定难度,造成评价主体缺失的现象存在。但是,企业顶岗实习是将岗位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融为一体的重要教学环节,在构建考核体系的评价主体上,除了学生自评、校内指导教师评价之外,应该尝试将企业内业务指导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等纳入考核主体,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这样人才培养的评价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使评价更全面,达到综合评价学生专业技能、职业实践能力的要求。

4.加强考核实施的保障

构建能力本位的考核体系,教师是重要主体因素。首先应当鼓励教师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知识、能力与素质全面考核的思想,以更好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大胆探索与实践;其次由于在考核资料的准备、考核过程的组织与实施、考核结果的评价等环节上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占用教师精力更多,教学管理部门配合出台制度和政策加以引导,才能大大降低以岗位能力和综合素质评价为主的考核方式改革的难度;最后必须建立完善的课程考核管理制度,以系部为主导形成运转灵活、高效的监管部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考核的评价、反馈、激励、引导等多种功能,实现教、学、考的有机结合,推动教学改革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1] 农海燕. 构建高职会计专业考核评价体系的思考[J]. 今日南国,2009,(2).

[2] 李英红. 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会计业务核算与报告》课程开发与实施探讨[J].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3] 黄晓榕. 基于通用会计能力与专项会计能力的考核评价[J]. 财会通讯,2010,(10).

[4] 卢旎. 高职会计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改革的探索[J]. 高等函数学报,2009,(4).

G71

A

1008-7427(2012)09-0022-02

2012-05-15

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高职会计专业岗位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10B402)的成果之一,课题主持人:黄超平;课题组成员:龚丽娜,龙菊梅。

作者系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

猜你喜欢
会计专业岗位考核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1+X证书”制度的思考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学中角色扮演法思考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基于云计算构建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