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家办学的制度保障诉求

2012-08-15 00:49宋移安赵艳坤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9期
关键词:教育家校长办学

宋移安,赵艳坤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3)

浅谈教育家办学的制度保障诉求

宋移安,赵艳坤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3)

“教育家办学”昭示了党和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重视,这一命题的提出,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教育规律的本质要求。本文在界定教育家标准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教育家成长的制度障碍,提出了通过制度建设来保障教育家办学的实现,并给出了制度建设的几点建议。

教育家;制度;培养;建设

自2003年以来温家宝总理连续多次提出了“教育家办学”的重大命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启动第二轮民意征求工作前,温总理在中南海先后五次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并在一次会上谈到:“要大力倡导教育家办学。充分发挥教育家的办学才能和特长,让那些有终身办学志向的人不受任何名利干扰诱惑,把自己完全献身于教育事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已经进入解决深层次矛盾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教育家办学”之所以被提出,并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一方面反映了这是社会摆脱目前教育困境的急切需要,同时也反映了它是教育本质的要求。所以,时代与形势的发展,呼唤一批既能立足于现实,又能面向未来,既敢于担当,又能坚守理想的教育家。

总的来说,要真正实现“教育家办学”,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培育适宜教育家成长和涌现的肥沃土壤,营造全社会尊重教育家的良好氛围,这一切都需要制度作为基础来加以保障。

一、对教育家的几点认识

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教育家?南开老校长张伯苓有一个著名的“三点半”理论:下午三点半后,所有学生不许留在教室里,必须出去运动,出去玩。张伯苓本人就常和学生一起打球。张伯苓常念叨一句话,“孩子们就像一群野马,哪能关在笼子里?”

原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也曾提出过教育家应具备的几个条件:要执著地热爱教育;要潜心研究教育理论;要勇于进行教育改革、创新的实践;要有自己的教育理想……

在前辈先贤的认识基础上,本人认为教育家必须做到三点——“爱”“识”“践”,而且也只有满足了这三点,才有可能成为教育家。

首先来说,为什么“爱”是成为教育家的第一要件呢?在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主办的呼唤教育家精神研讨会上,众多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家”的标准虽然并未达成一致,但所有人都提到了“教育家必须爱教育、爱孩子”,并且把这一点放在了第一位。这句话其实也说明了“爱”是成为教育家的基本前提。其原因在于“爱”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引导教育者走向成熟和完善;“爱”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品格,只有真正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才能够淡泊名利,潜心教学,将实现教育理想视作无上的精神享受。所以说,归根结底,“爱”其实就是一种力量,拥有了这种力量的教育家,才可以做到淡泊名利、坚忍不拔地追求其教育理想的实现。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拒绝了北洋政府对他的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大学前身)校长的任命,也谢绝了母校金陵大学校长职务的聘请。如果不是拥有一颗淡泊之心,如果不是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矢志实现自己的平民教育理想,又怎能成就教育家陶行知呢?

其次,所谓“识”,就是作为教育家要“懂教育”,也就是要懂教育的规律,知道怎样做才是符合教育规律的。美国著名教育家弗莱克斯纳曾指出:“大学是学问的中心,致力于保存知识,增进系统的知识,并在中学之上培养人才。”反观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发展,从校园扩建到学生扩招,大学越来越大,然而大学的内涵、文化、声誉之大却远远跟不上规模的变化。大学之大在有大师,非有大厦之大,这一点看似共识,然而又有几人敢于坚持,愿意坚持?深圳市在筹建南方科技大学时,通过猎头公司在全球遴选校长,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朱清时先生当选,他当选后说的第一句话做了最好的诠释:“办大学首先要去官化、去行政化”,这是他在教育界历经实践后的见识和敢于担当的胆识。事实上,也正是这种不畏权势,敢于创新,敢于不“人云亦云”,才成就了一个又一个了不起的教育家。

第三,所谓“践”,就是指教育家要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本人认为,除了“爱”和“识”之外,“践”也应该是教育家的基本条件。因为,相比具有真知灼见的教育理论家,我国更缺少的是“身体力行”的教育实践家。陶行知先生能够成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不仅仅是因为他“捧着一颗心来”的“爱”,也不仅仅因为他提出了“生活教育论”的“识”,更是因为他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身体力行地实践着他的教育理想。晏阳初先生被称为教育家,也不仅仅是因为他有着对中国社会“愚、穷、弱、私”的“识”,也不仅仅是因为他以“农民化”而去“化农民”,更主要的是他实践了“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

因此,中国的教育者要成长为教育家,实现“教育家办学”,须从“爱”、“识”、“践”三方面努力。

二、发现与培养教育家的制度诉求

上世纪上半叶我国教育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那时,伴随着新式教育的出现和发展,很多知名社会活动家、教育家纷纷投身到教育事业中。有的受聘担任著名大学校长,如北大的蔡元培,清华的梅贻琦,南开的张伯苓;也有的亲自创办学校,如陶行知、晏阳初、陈鹤琴、黄炎培等,都举办了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学校。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营造了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教育境界。

然而时至今日,随着上世纪教育大家的离世,在当今教育界,能称之为“家”的,可谓少之又少。要实现“教育家办学”这一目标,就应该制定有利于发掘和培养有潜力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并使其成长为教育家的制度。

古往今来,没有谁自封为教育家,也没有任何机构来评选、认定教育家。被人们自发的赞誉、认同和传诵为教育家的人,不仅是大多数人对教育工作者的理想化形象,不仅代表着当时教育活动的最高水平,而且也预示着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

无论是苏格拉底、夸美纽斯还是苏霍姆林斯基,无论是孔子还是陶行知,他们之所以成为“家”,不是哪个部门评定的,也不是哪个标准框定的,而是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获得了世人的认可。教育是一项特殊事业,教育的产品是“人”,人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决定了他不能像生产工业产品一样标准化,教育培养的“人”应该是个性鲜明,各有所长的,而不应该是“一刀切”地制造成标准件。如此一来,用标准化来衡量教育者甚至认定教育家,必然会使“教育家”走向另一个误区。

在千千万万的教育工作者中,能被认同为教育家的人是少数,但是优秀的教师、校长却数也数不清。这些人不仅有着丰富的教育经验、实践智慧,而且有着独特、系统的教育思想,他们已经达到了教育家的境界,这样的一些人,我们是可以从制度上给予“教育家”的美誉的。

倡导教育家办学,是实现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的重要方面;培养一批未来教育家,是实现教育家办学的重要前提,而制度环境则是这一重要前提得以实现的保证。

陶行知先生1921年在他的著作《一流的教育家》中指出:什么是教育家?有两种精神,一种是创造的精神,一种是开辟的精神。这两种精神的培养都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和学术环境,正如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说过:“成为教育家归根到底就是两条路: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

为实现教育家办学的理想,将制度上的“教育家”培养成真正的“教育家”,我们是否应从学术和社会两方面给予教育家成长所需要的制度保障呢?用制度保障教育家的理论自由,用制度保障教育家办学的实践需要。

三、教育家办学的制度障碍

经过30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然而在教育办学方面仍旧存在着层层制度障碍,尤以学校行政化和校长官僚化表现得最为突出。

学校行政化一方面表现为校长、教育官员的非专业化,即外行领导内行;一方面表现为教育者为了行政级别而放弃教育原则和教育规律。校长本该是最有条件成长为教育家的,但是学校行政化的结果,却导致许多有潜质的校长或主动或被动地放弃了教育理想,转而对行政指令一味服从,对权力积极靠拢。这样一来,学校本来应该遵循的教育规律,或者被推到了学校领导的视野之外,或者被降低为制约学校教育发展的次要因素,严重束缚了校长队伍职业素质和专业素养的提升。

从一定意义上讲,校长官僚化是学校行政化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行政为主导,校长就难以避免地去学术而倾权力,表现为打官腔、摆官架、耍官威……学校要去行政化,首当其冲地就是破除官僚化,推进任用制度改革,实现校长队伍和教育行政管理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教育行政管理岗位必须由懂教育的人任职,学校则实行专家治校,形成学术至上的氛围,为教育家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术和社会制度环境。

汨罗市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几十年间,教育局先后经历了4任局长,他们都在教育教学一线摸爬滚打多年,是教育界的“行家里手”。该市市委组织部开展教育局新任局长人选的民主推荐时,明确提出了入选条件:一是从事教育工作多年,二是担任副科实职以上三年,三是具有中学高级职称。在教育局长的选拔上坚持这种制度,在教育局领导班子和市直高中校长的配备上同样如此。

汨罗经验无疑是成功的,然而总结教育家办学的实践,更多的是失败的惨痛教训。当今中国校长难以成长为教育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背负了太多的不可能承受之重,他们既要接受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管理监督,又要接受人事、财政、计生等各部门召开的各种会议,还要接待各类检查评比工作以及各级领导分派的应急任务,从客观上限制了他们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长此以往,校长或成了游离于教育和行政的“边缘人”,或直接变为单纯行政人,又怎能成为教育家呢?

四、教育家办学的制度建设

教育是一个专业化很强的社会公共事业,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等学校,他们的健康发展需要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管理队伍和实施队伍。为在新阶段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必须大力推进教育家办学,大力推进制度建设,来保障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管理部门以及教学机构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制度改革:

一是取消学校的行政级别制度。此举既可将不懂教育的行政人员清除出教育队伍,又可减轻办学者的行政任务,以全部精力投入教育事业,更可保障教育者能够去除功利化之心,以淡泊之心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

二是明确校长的专业标准制度。我国实行的是校长负责制,因此校长首先而且必须是教育家,或有教育家的风范才符合教育家办学的要求。要选拔那些长期工作在教书育人一线,洞悉教育规律,精通教育业务,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有科学的教育理论建树,为社会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的人承担办学的重任,并将此纳入制度规范之内。

三是建立严格的任职资格制度。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对于校长的聘任、培训、考核、晋升、奖惩等,要有严格的制度规范,形成教育家办学的良好机制,为教育家办学提供制度保障。

四是建立良好的培训交流机制。按照各级岗位的职责要求,加强其任职资格培训和专业课程培训;通过定期培训制和名校见习制等制度,加强各级各类学校校长交流研讨,分享信息交流经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是建立公平合理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教育家的成长需要健康、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特别是需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评价环境,要以人才培养为目标,而不仅仅以升学率等作为评价标杆;建立完善的教育激励机制,当前应试教育的运行机制和评价机制,无法造就教育家的,我们必须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使教育管理者和校长们从急功近利之中解放出来。

教育家的培育是需要导向和激励的,要通过各种制度的制定和运行,在整个社会中形成一种尊重教育家、支持教育家办学的浓厚氛围,扶持懂教育、有理想、敢担当的教育者,将毕生奉献给教育事业,在造就教育事业的同时也造就教育家自身。

[1] 方展画. 总理多次提出教育家办学的命题,政府准备好了吗?[N]. 人民政协报,2010-02-10.

[2] 李立国. 大学校长成长为教育家需良好制度环境[N]. 中国教育报,2008-11-27.

[3] 熊丙奇. 用制度保障“由懂教育的人办教育”[N]. 北京青年报,2009-02-05.

[4] 张志勇. 教育家办学制度建设思考[J]. 教育发展研究,2009,(8).

[5] 林森. 关于“教育家办学”的十个视角[J]. 中国教育事业.

[6] 程斯辉. 当代校长如何走向“教育家”?[EB/OL]. 中国校长网.

G40-03

A

1008-7427(2012)09-0054-02

2012-06-21

作者宋移安系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副编审。

猜你喜欢
教育家校长办学
教育家与儿童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津派教育家成长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教育家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郭泰:行走在大地上的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