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的翻译

2012-08-15 00:49韩兆霞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9期
关键词:天演论译著严复

韩兆霞

(盐城工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0)

严复的翻译

韩兆霞

(盐城工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0)

严复作为中国翻译史上的杰出人物,他的“信、达、雅”三字翻译理论及其译著《天演论》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不可抹去的重要痕迹。本文从严复的生平、翻译理论、翻译时期和译著四个方面对其作了客观系统的论述,再次强调了他这位译学理论家的先锋作用。

严复;翻译理论

“戊戌变法”以后,中国资产阶级对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政治思想和文化的介绍有了强烈的欲望。于是,孕育了一批翻译家,其中最杰出的是译学理论家严复。

一、生平

严复(1854—1921),字又陵,又字几道,福建侯官(今福州)人。1867年他考入洋务派左宗棠、沈葆祯所创办的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英文与航海术之类。1876年,又被派到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留学两年。期间不但加强了他的翻译能力,而且影响了他一生的思想。从中日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这一时期内,严复激于爱国热情,通过译书、作政论、办报纸,宣传变法维新思想,攻击封建专制,提倡科学民主,全面提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思想主张,成为当时维新运动的出色思想家和宣传家。1894年,他发表过《论世变之亟》等文章,宣传“尊民叛君,尊今叛古”的观点,并第一次有系统地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学术及文化思想,对当时思想界发生了很大影响。1897年他发表的译著《天演论》使他成为全国著名人物。随后,他又翻译了大量的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名著,成为中国近代翻译大家和系统介绍西方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

二、翻译理论

1.“信、达、雅”三字翻译理论

严复是我国翻译史上明确提出翻译标准的人。就在翻译《天演论》时,他提出了中国近代最有名的“信、达、雅”翻译理论。他在《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中说: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然互备。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往往抑义就词,毫厘千里。审择于斯二者之间,夫固有所不得以也,岂钓奇哉!不佞此译,颇贻艰深文陋之饥,实则刻意求显,不过如是。(严复,1898)

在第二段里他解释说信是忠实,达是通顺,译文首先要求忠实,其次要求通顺,使读者能看懂。而在第三段里所谓“尔雅”,从上下文看,显然就是要讲究“修辞”,要有“文”(文采),以期“行远”(流传)。而且他在该文中说的“雅”偏重于美学上的“古雅”。他说的“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不甚妥当,又易为人误会。其实,他说的只是自己的一点体会,对此应该做些分析,尤其有两点是必须充分考虑的。一是严复说这话有特定的翻译对象,即外国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的“精理微言”。这类著作的翻译,确实不大适宜用过于“利俗”的文字。二是严复说这句话更有特定的读者对象,即当时(19世纪末)中国的士大夫,当时的上层知识分子及官僚。因此,必须应用这类读者所心折的古雅文体。惟其古雅,反而易达。正因为此,严复才反复表示“固有所不得已也”,“实则刻意求显”。

关于“信、达、雅”三者的主次先后关系,严复的认识也是比较清楚的。这从他对这三字的排列及论述的顺序,即可看出。他在第一段中虽然没有把“信”与“达”的关系交待清楚,但在第二段里却补充说“为达,即所以为信也”,他认为翻译应求其信,但如不达,那等于没译。所以在信之外还得求其达。而第三段说“信达其外,求其而雅”,这里的主次关系,还是很清楚的。

严复的“信、达、雅”三字理论的提出,继往开来,言简意赅,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梁启超说:“近人严复,标信、达、雅三义,可谓知言。”郁达夫甚至说:“信、达、雅的三字,是翻译界的金科玉律,尽人皆知。”周作人也说:“信达雅三者为译书不刊的典则,至今悬之国门无人能损一字,其权威是已经确定的了”。(陈福康,2002:111)

2.“达旨”式译法

作为翻译家,严复被谈论最多的是他提出的“信、达、雅”翻译要则,而他的“达旨”式译法却鲜有人论或论之不够。“达旨”又称“译述”,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解释说:译文取明深义,故词语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计较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题曰达旨,不云笔译,取便发挥……(严复,1898)即为一种对原文或增减,或删除,或替换,或改写,甚至为发挥的自由的译法。虽说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提出了“信、达、雅”三字翻译理论,并在《天演论.译例言》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信”为译事之要义,但他译《天演论》却偏采用“不尽信”的达旨办法,其目的就在于“取便发挥”。让我们先看看严译《天演论》首段。(原文略)

[译文]赫胥黎独处一室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两千年前,当罗马大批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人功未施,其借征人境者,不过几处荒坟,散见坡陀起伏间。而灌木丛林,蒙茸山麓,未经删治如今日者,则无疑也。怒生之草,交加之藤,势如争长相雄,各据一抔壤土,夏与畏日争,冬与严霜争,四时之内,飘风怒吹,或西发西洋,或东起北海,旁午交扇,无时而息。上有鸟兽之践啄,下有蚁蟓之啮伤,憔悴孤虚,旋生旋灭。菀枯顷刻,莫可究详。是离离者亦各尽天能,以自寸种族而已。数亩之内,战事炽然,强者后亡,弱者先绝,年年岁岁,偏有留遗,未知始自何年,更不知止于何代。苟人事不施于其间,则莽莽榛榛,长此互相吞并,混逐蔓延而已,而诘之者谁耶!

严复此第一段的译笔在当时知识分子中脍炙人口,风靡一时。通过这段对照可以大致领略严复达旨式译文的风貌。他以中文短句,译英文长句,句次不对而要义无失。如王力先生所说:“西洋人做文章把语言化零为整,中国人做文章几乎可以说是化整为零。”严复译文不拘于原文形式,重在内容的传达,这是严译的一个特点。严复以达旨的特殊方法译述《天演论》,绝非是他翻译态度不认真、不负责;恰恰相反,他的认真、严肃远过与一般译者。究其原因与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国封建社会,闭关自大,泥古守旧,不屑于西方学术,而且“同国之人,于新理过于蒙昧”是不可分的。加之他深谙读者的心理,文化状态和接受水平,所以才采用阐述式的译法。又由于他“于西学中学,皆为我国第一流人物”,是“十九世纪末年中国感觉敏锐的人”,才有可能胜任这种以达旨式译法传播西学的重任。严复的这种译法,我今称之曰‘换例译法’,若用得恰当,也是译外国书极适用的方法。(王克非,2000:121)

3.注释翻译

严复在翻译《原富》时用的是罗哲斯的注释本,而罗氏“常”发前人所未发者。其于是书,多所注释匡订。今录其善者附译之,以为后案。不佞间亦杂取他家之说,参合己见,以相发明。温故知新,取与好学深思者,备扬榷讨论之资云尔。“这形成了严译的一大特色。据统计,严复在译著中所加的按语,约占其全部文字的十分之一。其中除了一些名物诠释以外,主要是他对原书的批评、补充、发挥,大多是联系果内实际大而发表的议论。这样一种翻译方式,也是开风气之先的。

4.翻译论述

严复在翻译的主导思想方面的论述等,也是我国近代译论的精华。我们知道,当时中国文化界受“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影响很深,很多向西方学习的人士往往把目光投向彼邦的船坚炮利、声光化电之类上面。而严复本来正是英国海军学校的高材毕业生,精通工程技术科学,但他却把主要注意力转向西方的社会科学和学术思想上。若非目光远大,有真知卓识,岂能做到这样?严复在维新运动期间开始从事翻译西方社会科学著作,戊戌变法失败后,他下决心以此为毕生事业。他强调论述了他的翻译目的,就是为了尽一个爱国者的天责。他是为了炎黄种族不至沦亡,为了中华古国的复苏而勤奋译书的。1903年,他在拟定《京师大学堂译书局章程》时,又强调“翻译宗旨,理须预定,略言其要”:

一曰,开瀹民智,不主故常;二曰,敦崇朴学,以棣贫弱;三曰,借鉴他山,力求进步;四曰,正名定义,以杜杂厐。

严复主张认准时势之需要,分先后缓急而从事翻译工作。还主张将翻译与学术研究、阐释、以至政治批评等相结合。严复还提出了重视“译才”的思想。

三、翻译时期

严复的翻译分成三期:

1.初期:代表译作《天演论》(1898年)等,译风:(1)为求旧文人看懂,不能多造新名词使人费解,多用中国旧观念译西洋科学名词。(2)因译术尚未成熟,并且无直译之意,只求达旨。

2.中期:代表译作《群学肆言》(1902年)等,译风:信、达、雅三善俱备。中期的作品比前后两期的都译得好些。

3.末期:代表译作《名学浅说》(1908年)等,译风:自由意译,引喻举例多用己意。

四、译著

他的译著主要收集在《严译名著丛刊》、《侯官严氏丛刊》中,计有:

1.《天演论》1897年出版,系译自《赫胥黎全集》第九册《进化与伦理》中的《序论》与《本论》两篇。

2.《群己权界说》1899年出版,原名《自由论》,1903年改今名。

3.《穆勒名学》1902年出版。所译不及原书之一半。

4.《群学肄言》1902年出版。

5.《原富》1902年 出版。

6.《法意》1903年出版。

7.《社会通诠》1903年出版。

8.《名学浅说》1908年出版。

9.卫西琴《中国教育议》,1914年出版。

10.英人宓克的《支那教案论》,南洋公学书院刊行。

11.白芝浩《格致治平相关论》未刊出。(马祖毅,1998:376)

总之,在中国翻译史上,严复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译著和评论使他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最早系统地介绍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理论和学术思想,宣传资本主义‘西学’‘新学’,以与封建主义的‘中学’‘旧学’相抗衡的首要代表人物”。

[1] 严复. 天演论[Z]. 1898.

[2] 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 王克非. 翻译文化史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 马祖毅. 中国翻译简史[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Yan Fu on Translation

HAN Zhao-xia

As a Chinese scholar and translator, Yan Fu is most famous for the standard of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especially in his translation of “Evolution and Ethics”. This paper, from four aspects, describes objectively of Yan Fu and his translation theory, meanwhile stresses his pioneering role on translation.

Yan Fu; Translation Theory

H059

A

1008-7427(2012)09-0083-02

2012-05-29

作者系盐城工学院大学英语部副教授。

猜你喜欢
天演论译著严复
严复“惟适之安”视域中的民主与科学
《天演论》初版时间再探——以新近发现的“味经书屋本”为中心
王古鲁译著《中国近世戏曲史》修订补充手稿辑录
一本迟到的译著——评《德奥名人论音乐和音乐美》中译本
严复:落日青山一片愁
严复修改试卷
变译之更改策略研究:以严译《天演论》为例
晚清科技译著《测候丛谈》社会背景研究
《易经》里的《天演论》
科学译著《测候丛谈》的名词术语翻译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