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交际角度论电影片名的翻译

2012-08-15 00:49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9期
关键词:意译语言文化

路 燕

(安阳工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论电影片名的翻译

路 燕

(安阳工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电影片名翻译是影视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最主要手段之一,是和文化紧密相结合的。电影片名具有简洁性、文化性、艺术性、商业性等特点。中西文化差异对电影片名翻译影响体现在语义差异、历史和地域差异三方面。根据电影片名翻译的原则总结出五种翻译方法,即音译法、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加意译法、增意法。

跨文化文化交际;电影片名;翻译

电影堪称当代社会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传播形式之一,而电影片名翻译当属跨文化交际活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在一个文化环境不同,民族文化特征各异的环境下,如何翻译出让受众认同并接受的电影片名,是作为翻译者所不应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外文化差异对电影翻译存在着直接的影响。电影艺术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地域、民族文化、价值取向、风俗习惯等特征,因此,电影翻译可被看作是在两个不同的文化背景之间进行的一种文化交流活动。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电影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电影片名的翻译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部优秀影片都有一个引力十足的名字,一个精准的译名能极大地激发观众的观看欲望,而劣质译名的效果则不言而喻。可见,电影片名翻译绝非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样是一项简单的语言转换工作。相反,它需要译者对电影本身所蕴涵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双语之间的文化差异、跨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影响等都要有充分具体的了解,如此才能达到译名良好甚至优秀的效果。

一、电影片名的特点

(1)简洁性

英文电影片名简洁生动、形式多样。

(2)文化性

在某种程度上,所有好的电影都是特定时代文化和思想潮流相结合的产物。作为影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片名也较好地体现了影片的文化性。

(3)艺术性

电影是一门现代艺术,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一般说来,电影片名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片名中巧妙地使用修辞手段。经常使用的修辞手段有比喻、押韵、拟人、矛盾修饰、对比、讽刺、头韵等。每种修辞手段都有其独特的形式、特点以及达到某种效果的方式。

(4)商业性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一种商业产品,电影必须考虑到市场反应和票房收益,为此电影片名就必须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使观众一看见片名,就能唤起其心理认同,激发审美愉悦而产生观看欲望。

二、中西文化差异对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

(1)语义差异的因素

汉-英两种语言存在着的语义差异有可能造成电影片名翻译的词不达意。并不是每个单词在汉语里都有其相对应的词。在双语的互换中,要想求得源语和目的语实质内容的统一,译者便常需更换语言的外壳。这样做使译文中语言的准确性更加显著,读者认同和接受目的语文化也更加容易。中外语言习惯有很多不同,因此翻译方法必须灵活多样,为了迎合我们的观众,译者便用他们的奇思妙想译出了很“中国化”的片名。

例如: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Jose Heller)根据自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亲身经历创作的黑色幽默小说“Catch—22”,后在 1970年被改编成同名影片,Catch—22作为一个独立的单词,现在的使用频率很高,用来形容任何自相矛盾、不合逻辑的规定或条件所造成的无法脱身的困境,但如果直译为“抓住22”就很难让人明白其真实含义,因而译成《第二十二条军规》(有人认为这也属于直译),其实还不妨意译作《左右为难》。

(2)历史文化差异的因素

中国历史文化对于绝大部分外国人来说,带有朦胧而神秘的色彩。如典章、器物、戏剧、书法、医药等。然而,很多外国朋友对这些历史文化仅仅停留在好奇的层面罢了。真正对中国历史文化、风俗典故兴趣浓厚又有所了解的为数甚少,能够深刻理解其中内涵的更不多见。由此可见,部分来自历代掌故中的电影片名翻译起来更费思量。如《赵氏孤儿》,英文译名“Sacrifices”,意为“牺牲”,寓意表明影片中那个无辜被杀的无名婴儿是一个“牺牲品”,为了那些彪炳青史的所谓“忠义”而被送上祭坛的羔羊。

(3)地域差异的因素

美国演员夏·麦格布莱德(Chi McBride)主演的Pushing Daisies(2007),直译为“推雏菊”。这里的雏菊,外国人都明白是指僵尸死时留下的雏菊,但中国没有僵尸传说,为切合本土文化实际,改译为《冥侦探艾艾》。2000年奥斯卡最佳影片“American Beauty”,对于绝大部分没有美国生活经历的中国观众来说无疑是一部难懂的作品,它的中文译名采用了直译的方法,命名为《美国美人》,这个译名与电影所要表现的主题实在是相差甚远。美国人都明白这里的American Beauty为一种在一年四季都开花的蔷薇科植物,由于这种红蔷薇的特性,让它多次出现于该片中,代指的是美国中产阶级这样一个没落的阶级。可中国的阶级区分没有像在西方国家一样层次鲜明,而美国甚至连居住区域都划分得很清楚,我国观众自然无法理解特定的生活环境里所产生的文化特性和寓意。中文译名《美国美人》又进一步误导了国内观众对这部电影的理解,反倒不如翻译成《美丽有罪》或《红蔷薇》更贴切些(当然还是无法达到传神的效果)。对于绝大多数没有异国体验的人来说,很难感受到他国生活环境下所渗透出的异国文化。

四、电影片名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电影片名翻译的原则有很多,主要是开门见山原则、内容等价原则、文化体现原则、审美体现原则和票房效应原则。

根据电影片名翻译的原则总结出以下五种电影片名翻译方法,主要有音译法、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加意译法、增意法。

(1)音译法

根据原语发音直接将片名译成另一种语言,在片名翻译中使用较少。但在不少的英美影视片中,常采用主人公的名字或故事发生地点作为片名。其中有些是由著名的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其人名、地名早已为众多民族所熟知,所以翻译时可直接沿用原有音译也不会令人费解。

如由莎士比亚名著改编的电影Hamlet,Romeo and Juliet就直接采用《哈姆雷特》和《罗密欧与朱利叶》的定译;近几年在两岸三地热映的Harry Potter系列《哈利·波特》,采用的也是音译,因为通过原著的持续畅销和电影前期大规模的宣传,主人公哈利早已成为大家所熟悉的形象。

中国电影的翻译也有一些采用音译法,同样也主要用于翻译以人名、地名为片名的电影。例如《周恩来》、《林则徐》、《花木兰》分别译成Zhou Enlai,Lin Zexu和Mulan。周恩来总理不仅为中国人民所祟敬,也是许多国家人民所熟悉的外交家和政治家。林则徐和花木兰则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将反映他们的生活或相关历史事件的电影以其名字来命名,符合中国人的价值和欣赏观念,而将其片名音译为英语,也有助于促使外国人去熟悉和了解中国历史,从而进一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2)直译法

忠实于原文的理论基础必然要求译者在翻译片名时尽可能去直译,因为其最大优点是在保留原片名原汁原味的同时又求得了片名和影片的统一。

例如:“Brave Heart”译为《勇敢的心》,直接开门见山。“Pride and Prejudice”译为《傲慢与偏见》,突出了主题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直译为《四个婚礼一个葬礼》,让人产生好奇,观看的兴趣大大上升。汉译英有《喜剧之王》被译为“King of Comedy”,《秋菊打官司》被译为“Qiuju Goes to Court”。直截了当,突出主题。以上片名均采用直译法,仅根据原语和译语的特点进行了必不可少的语法结构调整,在翻译中最大限度地保持原名的内容和形式,使得译语片名在形式、意义等方面都达到了近似原语的效果。

(3)意译法

有些英美影片名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然而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译者无法对片名简单地进行直译,因为这样的译名往往不但会令人费解,还有可能失去原片的意蕴和艺术特色。为更好地表现作品的内容,译者必须基本或完全脱离原名的字面意义,转而根据影片原名和内容,结合译人语的语言和文化习惯,运用意译的方法另立新名,以求浓缩影片内容,揭示其类型和主题。

在这方面“Oliver Twist”的翻译可谓是经典之作。原名是以主人公的名字作为片名,讲述伦敦一名孤儿的遭遇。译名《雾都孤儿》就非常贴切地展示了作品的内容,原本平淡无奇的片名被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不禁令人拍案叫绝。又如影片“The Wizard of Oz”若直译为《奥兹国历险记》就会显得过于平淡无奇,而意译为《绿野仙踪》,则不禁会让人联想到空旷美丽的绿色原野中仙女的踪迹。而这也正是电影所展现的场景,另外“仙”字也点出该片的神话色彩,再加上译名采用了四字成语,贴近汉语表达习惯,念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和传播,也是一个难得的佳译。

《21克》即“21 gram”很抽象,源自国外一个科学家通过实验称出人类灵魂的重量是21克。这个在国内流传并不很广泛的理论显然无法引起观众的共鸣,于是《灵魂的重量》就成了它的中文译名。伊纳里多的作品《通天塔》(Babel)的片名来自于圣经旧约的《创世纪》第十一章里一段关于“贝比尔塔”(The Tower of Babel)的故事,东方不少观众自然无法了解“Babel”为何物,此时意译为《通天塔》有助于观众理解电影的主旨。

(4)直译加意译法

当一些片名单纯直译时显得平淡无奇,或晦涩难懂时,自然很难吸引观众的眼球和兴趣,实现预期的眼球经济。翻译这类片名就需采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直译以传达原片名的字面意思,意译以补充隐含之义,以求最大限度地反映出原片名的信息量,增强译名的艺术感染力。

譬如美国电影“Forrest Gump”是一部以男主人公名字来命名的个人传记类电影。虽然主人公是虚构的,但影片在叙述他的人生历程中,穿插着一些影响美国历史至深的真实事件,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片中主人公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凝结了许多美国人的生活历程和性格特征。如果片名直译为人名《弗雷斯特·甘普》,则不但显得有些呆板,而且根本无法使广大中国观众理解和把握影片的深刻内涵。而译名《阿甘正传》在取影片原名中一部分发音的基础上,巧妙利用中国文化进行了意译。它使中国观众很自然地联想起由鲁迅名著改编的电影《阿Q正传》,不禁会好奇这位美国的阿甘与中国的阿Q究竟有何异同,从而产生一睹为快的愿望。同时也体现了翻译原则的票房效应原则,审美体现原则。

(5)增意法

有些电影片名在翻译时需要增加一些词来解释原名,以达到既忠实于原文内容,又顾及目的语的观众习惯,这种在翻译时增加词的方法叫增译法。

例如:电影Legally Blonde中,blonde是只白肤金发碧眼的女人,译为《律政俏佳人》,俏佳人与Blonde相互对应,让人一目了然知道这部电影是描述一位律政界的美女的故事。翻译成《律政俏佳人》也是充分考虑到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问题。在西方,女子大致上可依照发色分为两种,一种是 blondes,金发女郎,另一种是 brunettes,棕发女郎。一般美国人或者欧洲人对于blondes的刻板印象就是身材好,没什么事业心和智慧,而 brunettes则正好相反,她们通常是事业心强,聪明智慧。所谓翻译成《律政俏佳人》对熟悉中外文化差异的人来说,就会明白电影讲的是一个傻乎乎的美女奋斗成为政律界的美女,是个励志的故事。而没听说过这个文化差异的人,则会因为俏佳人这一看点去观看影片,符合翻译原则的审美体现原则,票房效应原则。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不同语言产生于不同的社会生活环境,蕴藏着不同的时代文化内涵,意味着不同国家在语言表达方式上也会存在着众多的差异性,电影片名在整部影片当中占着重要的位置,其译名质量的好坏对于电影的商业票房价值影响重大。影片名的翻译既要符合语言规范,又要富有艺术魅力,既要忠实于原片名的内容,又要体现原名的语言特色,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源语和目的语文化的交流。

[1] 包惠南.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 蔡卫,游飞. 美国电影研究[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3] 郭著章,李庆生. 英汉互译使用教程[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4] 刘宓庆. 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5] 李源. 英汉文化差异与语言翻译初探[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6] 王宏印. 英汉翻译高级教程[M]. 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10.

[7] 王永胜,赵朋亮. 英文电影作品片名翻译方法比较研究[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07,(6).

H059

A

1008-7427(2012)09-0091-02

2012-06-28

猜你喜欢
意译语言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语言是刀
谁远谁近?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大陆与港台译制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直译与意译取向研究
Shock Ini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xplosives at Near-ambient Temperatures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