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人物对话的行事行为

2012-08-15 00:49浩,陈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9期
关键词:行事塞尔三国演义

刘 浩,陈 勇

(1.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2.济宁学院,山东 济宁 273155)

《三国演义》人物对话的行事行为

1刘 浩,2陈 勇

(1.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2.济宁学院,山东 济宁 273155)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化的优秀代表之一,对它的研究向来是大家热衷的焦点之一。有人研究《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有人从小说的结构去分析《三国演义》;也有人专门研究《三国演义》中的战略技巧等等。本文通过使用语用学的重要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来分析《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对话,一方面展现人物对话所蕴含的智慧,另一方面展现这一理论的强大分析能力。

言语行为理论;行事行为;《三国演义》;人物会话

一、引言

黄国文(2006:9)说过,回顾我国现代语言学的诞生和发展,一百年来基本上走的是中外结合的道路,就是学习借鉴国外的语言学学习理论,同时跟母语研究与母语教学研究相结合。历史证明,只有中外结合,才能更好发展我们自己,特别是现在,只研究外语或者只研究母语恐怕都很难做的更好。在我国,解决“两张皮”的问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外语界和汉语界学人的共同努力。黄先生的一番话道出了目前语言学界研究现状的一个方面,同时另一方面,现在的语言学研究又呈现出跨学科、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的特点和趋势。研究的领域正在向纵深发展。因此,如何使用语言学理论来研究我们的母语,如何通过研究母语来促进语言学研究的发展便成了我们关心的问题。

二、言语行为理论

行事行为理论是言语行为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言语行为理论是上世纪50年代所诞生的语用学理论中的一个主要理论,这一理论也在随后的六七十年代被广泛讨论。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创始者之一,是牛津大学的一个普通语音哲学家。1952年,奥斯汀开始在牛津大学以“words and deeds”为题做了一系列的报告。1955年他被邀请到哈佛大学作讲座,把讲稿的题目改成了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怎样用词做事),同各著作在他去世后的1962年出版。这本书由12篇演讲稿组成,在前七篇中奥斯汀主要讨论了施为行为和描述行为这两个分法问题,在第八章奥斯汀开始讨论一个新问题,即从何种意义上说话就是做事。在这章他介绍了三种语言行为:说话行为、行事行为和取消行为。说话行为指说话人使用的一些词和这些词的语义;行事行为是指说话人通过这些使用这些词来做的事情;取消行为是指这些词对听话人的作用或者说是说话行为的实际结果(奥斯汀,1962:94-108)。这一理论一方面改变了我们一直以来认为的真值条件是语言理解的核心的观点,另一方面由于他把注意力从语言是什么转移到了语言能做什么上来,他也改变了其他学派的一些基本理论原则。

塞尔,奥斯汀的学生,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奥斯汀的理论。塞尔认为,最小的交际单位不是单词或者句子而是言语行为。因此交际的过程实际上是包含了一系列的言语行为,而每一个言语行为又体现着说话人的意图。在研究人们会话的过程中,塞尔注意到了命题内容和行事行为之间的关系。据此塞尔把说话行为进一步分成了话语行为和命题行为,因此在发出一句话语的同时,四个言语行为也同时被完成。

塞尔进一步把12个不同的方向作为分类行事行为的标准,在这些标准中有三个是最主要的:言外之的、适从向和表达的心理状态。据此,塞尔总结了行事行为的五个基本类型(姜望琪,2003:44-46)。

(a)断言类(Assertives)

这一类的行事要点是说话人担保某事是如此的,所说的命题是真的。适切方向是从词语到世界,即先有事实,再用词语去描述它。心理状态是相信。命题内容则是可变的,取决于所断言的事实。

(b)指令类(Directives)

指令类的行事要点是要听话人做某事。适切方向是从世界到词语,即先有词语,再用行动去实现它。所表达的心理状态,即真诚条件,是希望。命题内容是听话人将做某事。塞尔把提问也归入这一类,因为他要求听话人实施一种言语行为——回答问题。

(c)承诺类(Commissives)

这一类的行事要点是说话人承诺他将做某事。适切方向跟指令类相同,也是从世界到词语。真诚条件是意欲。命题内容是说话人将做某事。

(d)表达类(Expressives)

这一类的行事要点只是,表达真诚条件所标明的说话人对命题内容涉及的事态所抱的态度,也就是说话人的心理状态。他们没有适切方向。在实施这类行为时,说话人既不需要用词语来适合世界,也不需要用行动来适合词语。词语和世界之间的适合,也就是命题的真实性,是预先设定的。当一个人为踩了你的脚而道歉时,踩脚这个事实已经成立,他只是对这件事表示了一种态度。当然这种态度是个变量,随事件而变。

(e)宣告类(Declarations)

宣告类的行事要点是要改变所提到的实体的现状。成功实施这类行为将保证词语与世界之间的一致。如果某人成功的任命你为主席,那你就成了主席;如果某人成功的宣布大会开幕,大会就开始了。因此,这一类行为的适切方向是双向的。说了某句话,就导致某事成为现实。在这个意义上,这一类就是最初的大多数施为句。它们没有真诚条件,说话人不是在表达自己个人的态度。命题内容随事件而变。

三、《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蜀、魏、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近四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不以敌我叙述方式对待各方的历史描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汇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三国是一个与明朝迥乎不同的时代,它没有青楼与赌场,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奉行儒家文化,宣扬仁、义、道、德、礼、信、忠、贞、孝、廉、善、美、真,是汉文化的再体现。再对比宋朝、元朝和明朝,它们都有着大量的青楼和赌场,虽然儒家文化是官方文化,但佛教文化在社会各阶层中的影响力更大。因为青楼、赌场等异域民风长久发展,从而使民间渐渐奉行的是兼具华夏文化特点和西域文化特点的市井文化。骄、奢、淫、逸、假、丑、恶、作奸犯科、强取豪夺思想在民间广泛宣扬。印度社会的浪漫主义作风和佛教文学的浪漫主义文风也在宋朝、元朝和明朝社会有着长久地发展。传奇小说、历史演义小说等浪漫主义文学得到极大发展,官场和战场也都成了游戏场,浪漫主义风行,岳飞遭遇莫须有罪名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三国时代与宋朝、元朝和明朝相比,统治思想、官场风气、社会生态、世态人心差别巨大,古今对比强烈,能充分发挥历史演义小说穿越、批判的艺术特点,让文字更诙谐有趣,人物形象更有艺术张力,同时还保留知识含量这点实枪货,所以使它成为第一部被集结成书的历史演义小说。

四、一个是现代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一个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宝库中的耀眼明珠

用现代语言学理论来分析古典文学作品,为我们更好的理解作品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角度。下面我们用塞尔提出的理论来具体分析《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对话。

(1)断言类<Assertives>

在《三国演义》节45回中,赤壁之战前,周瑜用计杀了曹操的两员水军都督蔡瑁、张允,成功后,周瑜派鲁肃去试探诸葛亮是否看穿了他的计策,下面的例子是周瑜对鲁肃的一段对话:

……瑜曰:“吾料诸将不知此计,独有诸葛亮见识胜我,想此亦不能瞒也。子敬试以言挑之,看他知也不知,便当回报。”……

这就是一种断言类表达方式,因为说话人已经确认他说的话是正确的了也就是说命题本身是正确的,在例子中的“料”和“想”二字是这种话语类型的典型用词

(2)承诺类<Commissive>

在四十六回中草船借箭,诸葛亮答应周瑜用三天的时间造出十万支箭否者甘当军令状。他们的对话时这样的:

……瑜曰:“军中无戏言。”孔明曰:“怎敢戏都督!愿纳军令状:三日不办,甘当重罚。”

这是一种典型的承诺类表达,因为在例子中,诸葛亮主动提出完成三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在这个对话中“愿”字是这类表达的典型用词

(3)Directive<指令类>

在第三十九回中,诸葛亮出山后不久便迎来了第一战—博望坡之战。在战前,诸葛亮对战事做出了周密的安排,下面的对话时他的具体安排:

……孔明令曰:“博望之左有山,……云长可引一千军往豫山埋伏,……翼德可引一千军去安林背后是山谷中埋伏,……关平、刘封可引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

这是个典型的指令类表达,因为说话人想让听话人去做事。在例子中诸葛亮使用了三个“可引”来让这些军官们知道去哪里和做什么,像“可引”之类的词是这类话语的典型用词。

(4)宣告类<Declarative>

在《新编语用学概要》,何兆熊(2005,106)中,列出了三个句子作为这种话语形式的例子:

(17)I declare the meeting open.

(18)I fire you.

(19)I appoint you chairman of the committee.

宣告类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类型,为了成功的完成这种言语行为通常需要一些风俗习惯或者是既定规则。这些风俗习惯或者既定规则通常是独立于语言之外的。例如,在这类言语行为中的说话人和听话人必须有很重要的社会地位。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你不是主席你就无权宣布会议开幕,如果你不是老板,你也无权解雇任何人。

在第八十回中,曹丕即魏王位后,又觊觎汉统。以华歆为代表的一些东汉的旧臣,为了迎合曹丕,入宫觐见汉献帝,建议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虽然百般不愿,但是曹氏以武力相逼,汉献帝无奈只得令陈群草拟禅国之诏,令华歆捧着玉玺,率领百官到魏王宫殿献纳。下面是诏书的内容:

……开读诏曰:

朕在位三十二年,遭天下荡覆,幸赖祖宗之灵,危而复在。然今仰瞻天象,俯察民心,炎精之数既终,行运在乎曹氏。是以前王既树神武之迹,今王又光耀明德,以应其期。历数昭明,信可知矣。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唐尧不私于厥子,而名播于无穷:朕窃慕焉。今其追踵尧典,禅位于丞相魏王。王其毋辞!

这段引文是典型的宣告类的话语形式。在这个例子中,说话的人是东汉的天子汉献帝,社会地位毋庸置疑,在当时的情况下,要完成昭告天下,完成禅让这个行为的人,只有汉献帝一个人。而且当汉献帝昭告天下之后,就要改朝换代了,禅让的这个行为也就完成了。

(5)表达类<Expressive>

在第48回中,在和孙刘联军的决战前,曹操视察了他的水军,在视察过程中,曹操大宴群臣,席间,他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即兴做了一首流传千古的《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是一种表达类的的话语形式,因为这种表达方式表达了命题内容中作者的心理状态,通过这首诗,曹操表达了对人生苦短的感慨,表达了他求贤若渴的心情和一统江山的雄心壮志。

五、结束语

会话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手段,会话里一般又会有很多隐含的意义。为了能够全面准确的理解会话的含义,我们需要使用不同的方式去分析他们。对话同样也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会话体现了人物的性格,如果我们能正确充分的分析好人物的会话,从很大程度上我们也就理解了文学作品本身。同时,通过分析我们也展示了言语行为理论的强大分析能力。

[1] Searle, J.R. Speech Act Theory and Pragmatics[M]. Dordrecht-Holland; 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 1980.

[2] 傅隆基. 古老大地上的英雄史诗——《三国演义》[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3] 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4] 何自然. 语用学概论[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5] 何自然. Notes on Pragmatics[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 黄国文. 语篇分析与话语分析[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

[7]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8] 姜望琪. PRAGMATIC Theories & Applications[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 姜望琪. 当代语用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H030

A

1008-7427(2012)09-0097-02

2012-06-26

猜你喜欢
行事塞尔三国演义
如果地球被我们吃掉了
Información económica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行事见于当时 是非公于后世
三国演义
浅谈点-连式ATP系统在埃塞尔比亚轻轨中的应用
三国演义
塞尔论意向性与言语行为
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