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写作课程教学新思路

2012-08-15 00:49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9期
关键词:动因创作课程

吴 蓓

(贵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0)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写作课程教学新思路

吴 蓓

(贵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0)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写作行为本身呈现出与网络接触密切关联的一些新现象,这些新现象的出现对传统的高校写作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冲击。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写作课程如何优化教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需要结合实际不断探索新的思路和可行性变革。

网络;写作;教学;思路

写作,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写作活动不仅开发、记载和发展了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且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举足轻重,历来为教育界所重视。写作课程作为高校教学体系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的基本任务在于引导大学生牢固地掌握写作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以培养较高的写作能力。这样一门传统课程,在网络时代中与互联网发生着前所未有的交互与碰撞,网络文化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每一个层面,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更为进行高校写作课程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催生了其谋求新思路、新变革,以优化教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因。

一、网络环境下的写作行为新现象

(一)对创作主体的解构

网络环境中的自由写作模式首先消除了传统的文学观念,使文学不再是文人的专利。它抹平了精英与大众的层级,平等对待任何人,人人都可以成为作家。因此,网络环境中的写作,不像传统文学那样要求思想深刻、人物典型、文笔优美,而是多用口语,发表自己的生活感悟和心灵之作,有时甚至是琐屑记事、诗情片断。“从创作心理上看,由于创作主体(作者)的神圣性被无情消解,传统作家被拉下神坛,各个阶层的人群都可以参与其中,文学不再是一小部分人的特权。话语权平民化,创作自主化,写作变成了最纯粹的私人写作,于是出现了多元狂欢的盛况。”[1]正如全球中文原创文学网站“榕树下”曾打出这样的口号:“让千千万万人拿起笔来”,这一口号尝试着将文学创作从高不可攀的金字塔的塔尖拉了下来,为每一个有意书写文字的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展示舞台。

但恰恰是这种下里巴人的书写和狂欢,恢复了文学的自由本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应和了年轻大学生们一些写作行为的无序性和随意性。网络环境对传统写作主体(作者)的解构,似乎是一种对多年语文写作应试教育的解禁,它使得进行高校写作课程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们于细微处开始探寻写作教学的本位。

(二)创作动因的多样化

创作动因是驱动写作主体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这股内在动力常常在暗中支配和推动写作主体开始搜集创作素材,并影响搜集的范围及写作内容的指向。

网络环境下的写作动因,与传统写作课程当中,由教师主导或定题、或提供特定材料、或设定体裁的写作训练,其创作心理、创作出发点是大相径庭的。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大学生作为其教学对象,虽然这个群体相对中小学生而言具有更强的自控能力,但完成写作任务的动因仍然脱不了履行任务式的写作目的。

而网络背景中的写作动因就相对比较丰富,归结一下网络环境中写作主体的创作动因大致有:随意性写作、情绪性写作、时尚性写作、特色性写作、暴露性写作、私密性写作、互动性写作、大众化写作等。那么,有什么样的创作动因,就有什么样的选材和创作构思走向。创作动因是写作主体的文学创造活动能否发生的决定因素,动机的强大与否或持续长短又是每一具体的文学创造过程能否最终实现的关键。

因此,多样化的创作动因中所体现出来的主动性,使得传统写作课程教学中反映出来的被动写作相形见绌,如何利用这种心理机制并结合相应的网络化手段成为高校写作课程教师值得探索的方向。

(三)创作主体、受体的多元互动

传统写作从书写到读者阅读,中间需要通过审查、排版、校对、印刷、发行、流通等多重环节,而网络环境中的写作其作者的写作和读者的阅读之间就没有这些隔阂,网络聊天室就是最为典型的例证。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文学网站上,未完成的长篇小说有众多读者不断对它的内容、手法、人物的写作进行即时反馈,而这些反馈对于创作主体(作者)亦是一种良好的信息来源。

前苏联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对俄国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曾作出这样的评价:过去的小说是一种受作者统一意志支配的“独白”小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则是一种“多声部”的“复调”小说,其中,作者与读者,作者与主人公,以及人物之间实现了平等的“全面对话”。“巴赫金的这一著名的对话理论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世界是多元的,人是平等的,各种现象同时并存、相互影响,一个声音不能代表人的生活关系,两个声音或多重声音才是人类生存的基础。”[2]在他看来,人的生活从根本上说就是相互交往和对话,人真实地存在于“我”和“他人”的形式中,“我不能没有别人,不能成为没有别人的自我,我应在他人身上找到自我,在我身上发现别人。”如果说巴赫金所倡导的“对话”主要限于文本内部,那么,网络环境中就真正实现了作者和读者的“多元对话”和“同音合唱”,这种意义上的“对话”,在传统写作载体中是无法进行的,在互联网出现后,却传奇式的成其为可能,在以电子为载体的“在线写作”中才有可能实现,这是网络写作所独有的写作主体与写作受体,即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

2005年8月,作家余华推出了新书《兄弟》的前半部,在新浪博客建立伊始,开设了“余华博客”。余华利用网络博客的互动特性,引发了读者对新书《兄弟》的阅读和探讨,并以此增加自己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以便更多地了解读者对《兄弟》一书的看法和见解。

二、高校写作课程教学新思路探微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写作本位,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有的学生喜欢写诗歌,有的学生擅长写评论,有的学生偏爱写小说,而高校写作课程的其中一项重要目标就在于:培养学生创作出与众不同的富有创造性的作品。但由于受到教材的局限和教学大纲的限制,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和教学对象的多样性等原因,老师在教学时只能关注文体、练习的普遍性,或许就要无奈的忽略学生个性的发挥。另外一方面,老师教写作不等于什么文章都写得好,他可能在散文写作方面比较拿手,在学术论文写作上有探索,那么这两种文体在教学时就会讲解得比较到位。但如果他对古诗词不很熟悉,就有可能因讲解时不够清晰而影响了有此特长的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创作。因此,高校大学生群体写作行为的多样特性与复杂特性是客观存在的,通过对网络环境下的写作行为探寻,所展示出的创作主体解构性,必然是对当下单一评判体系的一种挑战。

写作是一种独特的精神劳动,学生的个性、兴趣各异,教师的能力、偏好有别。不管是在学生的学习中,还是在老师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建立一种全新的“以人为本”写作本位的认同。对学生写作行为的评判、创作文本的鉴别,都应秉持这样一种观念:写作,是人的写作,人的成长经历、个性特征千差万别,即使是针对同一文体的训练,不同的学生作为其具有鲜明标识的个人会创作出不同风格的文本。因此,建立一种多样化、多纬度的评判标准的成为传统写作课程评判体系的一个新思路。

(二)借鉴网络形式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基于当下的网络环境,为学生建立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写作网页,并借此机会在创作技巧上加以引导,这将会很受学生的欢迎。在长期的高校写作教学中,笔者深深感悟到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关键还是要让他们有一个自己的场所可以“放声歌唱”,虽然各高校的校刊、系报也是其展示才华的园地,但校刊、系报是有相应编辑把关的刊物,内容含量也只允许少部分人发表作品,大部分的学生只有拜读没有言说的渠道。因为网络环境下的写作或发表机制是平民化、大众化的,所以建立相应的数字化网络写作论坛等形式,就能让全部学生都有发表作品的机会。这样的网络写作模式能成功地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当你看到学生的作品像潮水一样汹涌而来,你会感叹,这种效果远不是传统的写作课堂能达到的。”[3]在强烈兴趣的驱动下,经常性的练笔,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堂中不能理解的抽象理论,同时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又会促使他们主动的去寻求理论知识的帮助,写作不再是一种被迫完成的任务,而成为了一种个体化的内心需要。

由于教学课时的限制,写作课程的教学在大学四年中仅占约1/4左右的时间,并且,课程结束后,除了个别非常感兴趣的同学还会坚持继续创作以外,绝大多数的学生对写作的练习也就此结束了。建立写作网页,以写作论坛、教学博客等形式长期、无时间限制的进行交流,使得全校师生都可以参与进来,以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来参与负责,一方面,写作课程已经结束的学生仍能在此寻找到创作的天地与乐趣,另一方面,正在进行写作课程学习的学生也能使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寻求到解答的路径。

(三)加强学生的“读者意识”

朱自清说:“写作练习可以没有教师,可不能没有假想的读者”。“因此,作者在动笔之前就要对‘写给什么人看’有大致明确的目标。其实,作者在作为叙述者讲故事时,心目中必然要有一个潜在的叙述接受者。”[4]

事实上,努力调动读者积极参与文本创作在不同时代已经有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当文化为统治者所把持,文学为少数有钱有闲人所占有时,作者曾经采用‘留白’的艺术手段调动读者的想象力,以此来弥补文字表现的匮乏。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文学为更多的人所理解和把握的时候,读者开始对作品产生出不同的审美倾向和审美追求,有的读者希望故事按照自己的审美目标发展,而不仅仅是作者安排的唯一一个故事结局,于是有了续写、改写。”[5]最让人感到惊喜的是,互联网信息媒体为文本内涵提供了无限张扬的空间,也为读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书写能力提供了最大限度的释放空间。

让读者充分参与文本的解读,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中的侧面描写开创了“留白”的手法。例如,在写作课程关于写作表达方式与技法部分的讲解中,教师常用到的案例是汉乐府诗《陌上桑》中对罗敷的形象刻画,作者不正面描写罗敷的美貌,只是叙述了旁观者见到罗敷后的表现:“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峭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巧妙的让读者领略了“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处。古典文学创作在几千年的写作历程中,就已经积淀了较为成熟的读者观。而在当下的高校写作课程教学中,由于学生进行创作的读者对象都被凝固成为“教师”,这一单一读者对象大大限制了学生创作的想象空间、技巧探索以及交流意识的运行。

“缺乏读者指向的写作题目会影响学生对任务的表征和写作目标的确定,只有预设读者对象,才能让学生清楚的表征任务,明确清晰的写作目标,从而提高写作质量。”[6]例如,学生面对《青春时期,我想对父母/教师/朋友/说》与诸如《青春告白》之类的作文题。前者的写作困扰就远远低于后者,原因就在于后者更加明确了“为读者而写作”的意识。因此,高校写作课程的教学要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提升“读者意识”,可以运用题目的设定、信函体的尝试、学生间交互点评等方式做探索,让学生在创作过程真正中感受到把读者拉进作品、参与故事,并一起分享文本创作的乐趣。

[1] 喻子涵. 跨媒介文学文体写作研究[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2] 朱晓斌. 写作教学心理学[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3][5] 詹珊. 我写故我在——网络写作现象透析[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4] 孔繁英. 谈写作中的读者意识[J]. 现代交际:下半月,2011,(4).

[6] 罗丽华. 论写作教学中对学生读者意识的培养[J]. 文教资料,2008,(17).

The new teaching thread of university writing course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WU Bei

As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act of writing itself presents some new phenomenon which intimate contact with network. These new phenomenon impact on the traditional university writing course. Therefore, how to optimize the teaching of writing course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and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effective, it needs continuously exploring the new thread and feasibility revolution combine with realization.

network; writing; teaching; thread

G423.07

A

1008-7427(2012)09-0118-02

2012-06-30

作者系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动因创作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一墙之隔》创作谈
“很X单很Y双”的构式义及认知动因
疑问词“怎么”句法功能的演变及其动因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