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培养和入学教育双融合的探讨

2012-08-15 00:43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入学新生大学

储 奕

(1.宁国市人民医院,安徽 宁国 242300;2.南京医科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9)

高校人才培养和入学教育双融合的探讨

储 奕1,2

(1.宁国市人民医院,安徽 宁国 242300;2.南京医科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9)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高等教育也在不断发展,高校人才培养承担新的历史使命,而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有一定重要性、现实性和紧迫性,因此对高校人才培养和入学教育双融合作的理论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人才培养;入学教育;双融合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发展和大学生面临的新形势,大学生入学教育的内涵有待进一步拓展,内容有待进一步丰富,形式有待进一步多样化,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始终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两者之间的融合,不仅可以改变以往千篇一律的入学教育,同时也让入学教育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一、高校人才培养和入学教育双融合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始于入学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我国高等教育目的作如下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在新时期“培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总目标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历史、不同特色的大学都有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一直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而其新生入学教育则是整个大学教育的起点,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首要和重要环节,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导航”作用,所以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始于入学教育。

(二)入学教育应融入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入学教育是新时期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大学生成才中的重要内容,必须要将其上升到融入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结合当前新形势,针对大学生实际,创新入学教育工作理念,改进其工作方法,防止入学教育陷入“走过场”的形式主义泥坑;同时要在“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原则指导下,积极探索高校人才培养和入学教育双融合模式构建,不断增强入学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达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新时期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入学教育双融合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一)就业问题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和入学教育双融合的直接原因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招生数量的增多,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扩大,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普及,社会需求相对饱和并开始减少,致使高校学生成长成才和就业问题日益突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受国际经济危机影响,企业对新增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可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减少,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加大,就业渠道不畅,就业形势严峻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就业问题给高校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必须变革,而其中之一就是促使高校必须采取措施调整人才培养的实效性,这将从何入手呢?必须要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并贯穿大学教育始终。在入学教育中,通过对专业发展前景和未来就业形势做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预测,讲清目前及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就业竞争激烈、就业面临着种种困难和压力的事实,让学生从一入学就清楚地理解了就业的困难和希望,使他们更加明确学习的目的,知道自己该学些什么、怎样学,真正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切实提高入学教育的实效性,丰富高校人才培养的内涵。[1]

(二)传统入学教育和高校人才培养的差异使两者融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当前高校入学教育的目标大多主要是帮助新生了解学校、了解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了解所学专业的基本情况与学习方法,适应角色转换和大学学习和生活等。虽然入学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操作性强,可起到对相关问题的提醒和警示作用,但它在教育的立足点上依然延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大部分方式方法,跟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入学教育的目标显得单一,难以从实际解决高校新生面对成长成才及求学就业问题的困惑。因此,新时期高校的入学教育必须结合当前的形势和社会需求,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丰富入学教育的内涵,注重人才培养。

三、探索人才培养和入学教育双融合模式的构建

(一)确定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入学教育

总体上来说,人才培养和入学教育双融合模式的构建要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贯穿于入学教育模式的始终,即通过模式实施,把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放在重要位置上;要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构建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新模式,遵循系统论的基本理论原则,即把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相融合的模式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在实施过程中要真正达到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和作用。

具体来说,从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着手,进行人才培养目标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宣讲学校办学理念,阐释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让新生明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结合自身实际,合理规划大学期间的努力方向和发展目标。

(二)课堂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相契合

长期以来,高校一直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在理论教学体现学术性,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补充等观念的影响下,高校各专业的实践教学普遍弱化,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

当前,随着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硬环境”明显优化的情况下,很多高校在制定、修改或完善人才培养目标时,已认识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真正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两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作用,循环式发展。

构建课堂理论教学体系,即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讲课、讲座和研讨等形式将入学教育内容系统地传授给学生,确保学生学有所获,切实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即通过开展科学的实践教学,以教育活动、社会实践、主题调研等形式,深化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努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

(三)双融合模式的主要内容和预期成效

(1)适应大学生活的教育

一是对新生进行多方面的生活指导。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学校和周边环境,了解学习生活必备的基本常识,努力消除陌生感、孤独感和无助感,以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精神状态顺利投入大学的学习生活。

二是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教育他们自觉遵纪守法,使学生把外在的约束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使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起来。

三是开展助学指导。通过宣传、讲座的方式,帮助新生熟悉各项资助政策,多渠道、全方位帮助有经济困难的新生解决实际问题,教育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增强艰苦奋斗、成长成才的信心和勇气。

四是开展文明道德教育。通过观看教育光盘、举办知识讲座和培训等形式,开展文明道德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具有一定的文明礼仪规范,争做文明学生,营造文明校园。

五是进行安全教育。组织学生进行安全知识学习,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使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养成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锻炼应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

六是心理健康教育。高度重视新生心理状况,尽早做好新生心理普测工作,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面向全体新生扎实做好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使新生尽快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心理转变和角色转变。[2]

(2)规划成长成才的教育

一是砥砺精神品格,坚定理想信念。鼓励新生坚定爱国主义信念,树立远大理想,砥砺品格,磨练意志,培养高尚情操,塑造健康体魄,逐步把自己培养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大学生涯规划与学业指导。帮助新生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大学生涯规划和目标,通过名家讲坛、专家教授访谈等形式,介绍学校发展、学科建设、专业方向等基本情况,让新生对未来的学习经历有清晰的了解,培养专业兴趣,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注重学业指导,帮助新生奠定学习基础。通过集体座谈会和个别交流等形式,针对学生不同特点、不同阶段做好分类指导,向新生传授学习心得,倡导高年级学生结对帮助新生,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通过展板、网络、座谈会等形式宣传学生优秀典型,开展优秀学生典型教育,发挥优秀学生的带头模范作用。

三是人生规划指导。大学生人生规划指导有必要从新生入学抓起,全面、系统、有序地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帮助新生充分认识人生规划的重要意义,教他们学会如何在专业学习、人际关系、情感交流、社会工作等方面进行具体而合理的分配,指导学生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根据自身特点确立远大理想,制定阶段性目标,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全面合理的规划,以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精神度过大学生活的每一天,为以后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3]

四是进行就业形势和职业规划教育,帮助新生提前了解“市场”和“职场”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指导学生对职业生涯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提高新生对知识学习、综合素质训练、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创业观。帮助学生了解专业、行业的发展情况和最新动态,明确与之相适应的素质要求,让新生认识到必须从入学开始在做人、做事、创新等方面认真积累,为应对未来的挑战进行知识、技能、素质等诸多准备。

邀请就业指导专家和成功人士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等教育活动,引导广大新生明确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规划出自己精彩的大学生活乃至整个人生。

[1]国万忠,袁艳平,王文峰.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实效性分析:以就业为主导的入学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2008(5).

[2]李荣光,王发棠.浅谈高校新生入学教育问题[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

[3]张芝雄,刘浩源,张俊.浅议大学新生入学教育[J].时代经贸:中旬刊,2008(S8).

G640

A

1671-8275(2012)04-0088-02

2012-05-08

储奕(1981-),女,安徽宁国人,安徽宁国市人民医院院办室干事,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11级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在职硕士。研究方向:公共卫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华 东

猜你喜欢
入学新生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重获新生 庇佑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推广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提倡
大学求学的遗憾
入学面试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入学第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