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及使用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2012-08-15 00:46舟,
怀化学院学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农家书屋出版物

周 舟, 张 雨

(湖南商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一、引言

农家书屋是为了满足农民文化需求,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

为了解现阶段农家书屋在农村以及农村居民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探索农家书屋在农村获取更好发展、充分发挥其作用的途径,使其更好地服务村民,更好地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调研组展开了农家书屋建设和使用情况的调查,通过走访部分农家书屋,深入群众访谈、采访书屋管理员、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对当前农家书屋的建设及使用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尝试提出一些促进农家书屋建设和发展的有效举措。

二、农家书屋建设及使用现状

本次调查以湖南地区5个村:郴州市桂阳县柏树村、湘潭市花石镇三联村、岳阳市狮形村、长沙市望城县乌山镇八曲河村、娄底双峰锁石镇,以及云南大理市喜洲镇城北村共6个村作为样本村,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通过对村民及农家书屋管理员进行发放问卷和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农村居民的阅读情况和农家书屋的建设及使用状况。

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81份,有效率为96.8%。据有效问卷统计,调研群体中67%为女性,33%为男性。年龄集中在55岁以下,其中:25岁以下占31%;25-40岁占37%;40-55岁占27%。文化程度以小学及初中文化居多,达到55.8%。

(一)书屋建设状况

1.书屋地理位置

在调研的6个农家书屋中,除大理市喜洲镇城北村设在人流量丰富的文化广场外,其余的都设在了村委会。有些农家书屋选址很不科学。例如,柏树村把农家书屋设在了村委会办公楼的四楼,一楼有大铁门锁着,鲜有人知;湘潭市花石镇三联村把农家书屋设在村支部一个面积很小、极不显眼的地方。大多村民表示,书屋设在村委会很不方便。在农村,除了办事,村民一般不会去村委会。很多人说,农家书屋离家远,借本书还要走好长的路,不如不去。通过访谈我们得知,村委会上班时间一般是上午8点到11点、下午2点到5点。书屋开放时间很短,村民阅读确实很不方便。

2.藏书数量及种类

按照国家的建设标准,每一个农家书屋原则上可供借阅的实用图书不少于1 000册,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增加一定比例的网络图书、网络报纸、网络期刊等出版物。调查发现,除八曲河村拥有3 000~4 000册书,其他被调研的村子,图书资源均明显不足。柏树村只有图书400多册,光碟资源很少。六个样本村都没有网络图书、网络报纸、网络期刊等出版物,数字出版物不普及。在农村,大多数人有了手机,但能通过手机阅读的数字出版物阅读却很少。

3.书屋管理现状

书屋管理员一般由村干部或聘请专人担任。大理市喜洲镇城北村聘请退休教师任管理员,每月600元工资;其余五村由村干部兼任,均无报酬。由于无专人管理,部分书屋里的书杂乱无章,分类不清,还有些书屋借阅登记不详。

此外,书屋管理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环境差,未能正常开放。笔者曾进入一农家书屋观看,发现里面只是摆放了简简单单一排书架,没有供人看书的桌椅。书屋面积小而且燥热,调研员只在书屋待了一小会儿,就全身大汗淋漓,更别说要在那儿选书看书了。

4.活动开展情况

六个样本村中,举办过活动的只有2个,笔者继续对这2个村的村民进行调查,结果显示,66.1%的人并没有参加过活动,进一步调查原因发现:受访者中表示没见到相关活动的占34%;不感兴趣占13.1%;相关活动缺乏吸引力25.8%;没时间参加占27.1%。

(二)书屋使用状况

1.知晓度

调查发现,约三分之二的村民不知道农家书屋,有些农家书屋选址隐蔽;有些书屋并没有按规定挂上 “农家书屋”的牌子,取而代之的是别的名字,如云南大理市喜洲镇城北村用了“文化交流中心”的名字。而村委会作为书屋的管理者是农民知晓农家书屋的最主要渠道。

2.使用方式

在对使用农家书屋的方式的调查中:77.2%的人选择了借书,借书对于农民这些低收入者来说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问及更喜欢哪种出版物时,41.8%的人选择了报纸;22.4%的人选择了图书;而选择网络阅读的人只有7.3%。从结果看,报纸内容有多元性和通俗化特点,且价钱相对便宜,成为农村最受欢迎最有市场的文化载体。但是,报纸新闻性大于知识性,并不是传播文化的最好载体。网络阅读必须以网络为载体,而在农村,网络的兴起晚,成本高,尚未在农村普及。只有图书相对适中,价格不贵,且具备知识性。

3.使用频率

调研结果显示,村民每周阅读时间 2小时以内的占41.3%;2~5小时的占27.1%;5~7小时 20.1%;7小时以上11.5%。以每周7天时间计,将近50%的受访者日平均阅读时间不足半小时;80%以上的受访者日平均阅读时间不到一小时。村民的阅读时间十分不足,农家书屋使用效果差。

就每星期到农家书屋读书的次数而言,每天的都去占3.3%;5-6次的占13.9%;3-4次的占 18.1%;1-2次的占22.6%;从不去的占69.5%。农民都忙,而且书屋离家又远,有些连休息时间都没有,也就谈不上多去了。

4.各类图书使用频率

本次调研对各类图书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为:文学类25.8%;政治类16.6%;经济类10.6%;科技类19.5%;综合类27.5%。由此可见,占比重较大的是综合类、文学类及科技类,其次是政治类,而经济类占比重小。综合类比重最大是因为不少村民将非以上四类的书籍都归入综合类。而文学类具有趣味性,科技类具有实用性,政治类具有贴近性而受到青睐;经济图书因其专业性强受到冷落。

5.使用动机

村民对农家书屋的使用动机中:与人交流占21.3%;休闲娱乐占23.4%;了解时事,增长知识12.2%;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具体问题29%;寻求增收致富的方法和门路19.6%;没有明确的目的,看到别人去了自己也去12%;毫无目的7%;从不去29.4%。受访者的“使用动机”与上文所分析的“各类图书使用频率”基本对应。

6.使用效果

在对“您觉得农家书屋对您的帮助如何”问题的回答中,帮助很大30%;有一些帮助33.4%说不清楚11.1%;帮助很小18.2%;没有帮助占7.3%;在上述数据中很多村民把问题当成了 “您认为农家书屋对农民有没有帮助”来回答,与实际数据可能存在误差。普遍认为,农家书屋是有帮助的,大多数人对看书抱着一种敬仰的心情,但却难以付诸实践。

7.受众阅读期待

调查发现,健康卫生保健类、农林生产适用技术类、生活技巧类、文学艺术类及通俗休闲类的书受到普遍的欢迎,受访者希望多添置这些方面的书。“哲学类”和 “计算机与外语类”图书因受访者自身文化程度不高,没有兴趣、也看不懂而受到最低期待。由此可见,农民更注重实用类,贴近生活的图书,农家书屋应根据村民需求不断添置新书,合理处置不受欢迎的藏书。

8.数字出版物需求

数字出版物具有一些纸质出版物所没有的优势:更形象、更具体,不仅配音还配有图像。近几年,数字出版物发展迅速,在短时间内走入了人们的生活当中。为了了解数字出版物在农村的普及状况以及发展前景,调研组对数字出版物需求进行了调查。

根据调查,受访者使用过的数字出版物中,CD、VCD、DVD等33%;电子杂志8%;网页24%;电子书12%;博客播客13.5%;互联网期刊8%;数字报纸17%;手机出版物44%;都没有用过11%。CD和DVD使用比较普遍,而电子书、电脑之类,在年轻群体中受到欢迎。手机作为每家每户少不了的通讯工具,相伴而生的手机阅读也比较普遍。

当问及“如果同时拥有纸质出版物和电子出版物,您会选择那种进行阅读?”时,受访者中选纸质出版物的占48.8%;选电子出版物的占52.2%,两者不相上下。传统出版物有着它不可替代的优势,它是书的最初的最自然的形态,在人们的心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形象;而电子出版物作为一种新的形态,带来很多精彩,虽然还不至于取代传统出版物,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到,电子出版物前程一片大好。

三、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作为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农家书屋的普及可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增加农民致富的文化资本,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高水平的人力资本。[1]农家书屋工程是为农民而建,其初衷是“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群众 `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问题”,因此,建设的成功与否,使用效果的好与坏,都应该由农民来评价。如何更好地建设,也应该充分听取广大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在切实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之后,制订相应的对策。从本次调研结果来看,大部分农家书屋的建设和使用效果并不理想,针对读书的三个难题并未得到解决,更谈不上在农村形成良好的阅读风气。针对农家书屋建设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

一些村子里,就算是离农家书屋最近的居民也不知道书屋的存在。我们在调查柏树村时发现,书屋在村委会四楼,但住在村委会一楼的杂货店老板及离农家书屋几百米远的居民也不知道农家书屋的存在。可见,在宣传上,村委没有做到实处。应当加大农家书屋宣传力度,可以通过出海报、开讲座、办活动等形式对农家书屋进行有效的宣传。

(二)科学选择书屋位置

笔者认为书屋选址应设在人流量丰富,距离村民住宅区近的地方。大理市喜洲镇城北村将书屋建在文化广场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大部分书屋设在平时无人问津的村委,造成不便。村民聚居地中心、村民平时休闲场所、文化广场、交通便利的车站都可以成为农家书屋的选址。此外,书屋应尽量设在显眼的位置,门牌规格尽可能大。如果选址是楼房,建议选在一楼。

(三)加强书屋管理工作

农家书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管理工作。

一是书屋聘请专人管理,发放一定工资,并视工作绩效进行奖惩。如此一来可以调动书屋管理员的积极性,且专人管理能够保证书屋每天正常开放。

二是由专人对书屋进行日常清扫,对书屋的书定期归类整理。若书架布满灰尘,桌椅脏兮兮的,这样的环境村民想看书都没了兴致。若不及时对书进行归类整理归类,贴上标签,书屋便会杂乱无章,从而造成村民难以找到自己想看的书。

三是完善借阅制度。管理员可以和村民协商制定出一份书屋管理制度,并且书屋应给村民发放借阅证,以方便使用及管理。

书屋管理上的不足将直接导致书屋使用效果不佳。各村农家书屋应及时发现书屋管理的问题,及时解决,才能提供更多便民利民的服务。[2]

(四)为书屋补充资源

农家书屋的本质是面向农村的信息服务提供者,其基本功能是满足和激发农民的阅读需求。[3]如果没有足够多的资源,农家书屋的基本功能得不到发挥,使用效果自然就被削弱。因此,书屋应不断补充图书资源,供村民阅读。图书资源一方面由国家来增加,同时村里可以发动各社会团体,各事业单位向农家书屋赠书,来丰富资源。八曲河村就是因为得到各乡镇的赠书,书屋规模较为庞大。

(五)普及数字出版物

从对数字出版物的调查来看,在农村市场,上有政策,下有需求,确实是电子出版物发展的好土壤。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可以有效实现资源共享,弥补农家书屋资源不足的缺陷,为农民提供多种阅读方式,提高农民阅读兴趣[4]。村委会应好好利用电子出版物这种方便快捷的形式。一方面建设起农家书屋数字阅览资源;一方面宣传发动群众,同时及时开展一些数字阅读普及教育。例如,村务公开、村内消息可以以手机报形式发布到每家每户,可以利用社区广播播送消息,调动文化氛围。数字出版物的发展需要村委会及上层干部不懈的努力。

(六)活跃读书氛围

村委会可以想一些对策来点燃村民阅读学习的激情。例如,可以开座谈会,帮村民们树立正确的阅读学习的观念。也可以通过出台一些鼓励措施来调动村民阅读的积极性。调研员建议调动气氛可以从青年人和小孩身上入手。调研员在调研中发现年轻人和小孩尤其对阅读有兴趣,当他们知道有农家书屋后,主动向调研员追问农家书屋的情况,并说与农家书屋“相见恨晚”。先调动部分人阅读,再通过这部分人进而影响全村人,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七)定期举办活动

调查结果表明,有将近七成的受访者并未参加过活动。各村活动匮乏,6个样本村中就有4个村从未举办活动。当问及村民对于活动的看法时,村民热情很高,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70%左右的村民对“农村致富”话题兴趣浓厚,希望可以请专家来村里开座谈会;更多的农民认为现在村里集体活动少,可以增加一些文艺表演,既促进村民团结,也可以陶冶情操。

由于村民接触活动少,所提建议有限。笔者认为,书屋还可以多举办一些跟阅读有关的活动。

1.定期开展读书讨论会。每期讨论会确定一个主题,村民可以先阅读相关书籍,然后再在讨论会上各自发表心得。

2.优秀读者评选。每月村里通过演讲、征文、知识竞赛等多种方式选出优秀读者,颁发荣誉证书及奖品、奖金。

3.开讲座、培训会。定期开展农业科技方面讲座,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举行健康知识宣讲会、普法报告会等。

农家书屋建设的初衷是“解决广大农民群众 `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问题”。但是,从本次调研结果看,大多数农家书屋都处在消极运行的状态,有些甚至已经走在形象工程的边缘。因此,要建设农村文化,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当务之急,不是寻找农家书屋以外的新形式,而是扎扎实实地把农家书屋工程落到实处,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进农家书屋的良性运行,使其走出目前的瘫痪或消极运作状态,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1]贾纪磊.新农村视野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思考 [J].怀化学院学报,2009,(4):30-32.

[2]罗 冰.四点建议 “助力” 农家书屋 [N].中国图书商报,2012-10-19(02).

[3]舒志彪.对农家书屋本质、定位和未来发展道路的思考——以北京市农村益民书屋为例 [J].中国出版,2012,(20):58-60.

[4]周 舟.论农家书屋的数字化建设[J].编辑之友,2011,(8):36-38.

猜你喜欢
农家书屋出版物
农家笑
篽箖·上野书屋
看咱农家这丰收节
农家笑
春回农家
梦幻书屋
2017年出版物
Global analyse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ea ice, and night marine air temperature since the latenineteenth century
Arctic sea ice decline: Faster than forecast
“捡”来的书屋和辅导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