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素材思维——创作准备阶段艺术家思维活动探微

2012-08-15 00:46符原菁张健生
怀化学院学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形象思维表象感性

符原菁, 张健生

(中共湘西自治州委党校,湖南吉首416000)

艺术家在创造艺术形象之前,首先要深入生活,在生活中搜集、把握、储存创作素材(如社会生活事件,人物、场景等)。我把艺术家在这个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叫作素材思维。深入研究创作准备阶段艺术家的思维规律对于丰富思维科学,解开人类思维之谜是不无裨益的,然而,对此很少有人作专门、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就此谈点浅见,供学界朋友参考。

我认为,素材思维不同于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一般逻辑思维,它是一种表象、情感活动与逻辑思维活动互动、互补、有机统一,为艺术家所特有的思维形式。与形象思维相比,其中的表象活动主要是表象的形成、丰富和逐步清晰生动的过程,其中的一些表象变形活动是艺术家在与客观素材互动过程中受自身思维结构的影响而对客观素材表象的重构,是不自觉的,而艺术家孕育艺术形象的形象思维活动则是心理学上的有意创造性想象,是自觉的。同时,它直接与艺术家的形象思维相联系,是形象思维的逻辑起点,为形象思维提供思维材料。

素材思维过程一般要经历如下三个环节:第一是感性具体环节。被当作创作素材的具体的客观生活现象作用于艺术家的感官在他们的大脑里最初形成的是各种各样的感觉,如形状、颜色、声音等。紧接着,艺术家的大脑就把这些感觉综合起来,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关于客观生活现象整体的感性表象亦即感性具体。这个感性具体有两个特点:一是整体性、直接性,它是客观生活现象从整体上直接的反映;二是浑沌性,这时艺术家只把握到素材的浑沌的整体,还没有把握到素材的本质即社会意义。这是素材思维的感性认识阶段;第二是思维抽象环节。客观素材在艺术家的大脑形成感性具体后,艺术家往往不自觉的通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过程把握素材的本质即社会意义。艺术家对素材社会意义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艺术家通过抽象思维,首先把握到的是素材的个别本质,随着抽象思维的深入才逐步把握到素材的特殊本质,然后才把握到素材的普遍本质。这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一切真实的详尽无遗的认识都只在于:我们在思想中把个别的东西从个别性提高到特殊性,然后再从特殊性提高到普遍性。”[1](P212)艺术家把握到的素材的本质最初一般不以明确的概念形式存在,而主要是蕴藏在素材的表象中,随着抽象思维的深入,素材表象中蕴藏的社会意义就越来越丰富,素材的表象也因其中蕴藏的社会意义的逐步丰富而由浑沌状态变得清晰生动起来。素材思维的这个环节,也可看成是其全过程的知性阶段;第三是思维具体环节。在理性抽象这个环节中通过抽象思维,艺术家的大脑把握了素材的众多散乱的不同层次的本质规定 (个别的、特殊的、普遍的)。艺术家这时还没有把握到素材丰富本质规定的矛盾总体,对素材社会意义的认识总体上还是模糊的。按照马克思主义辩证逻辑理论,艺术家这时还要把思维行程回过头来,通过反思、通过一系列的辩证思维活动把素材的众多本质规定有机地综合起来,在大脑里生产出“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总体”[2](P103)——素材的思维具体。这个思维具体,或叫具体概念,是艺术家对素材社会意义的总体把握。这个辩证的逻辑思维过程往往是潜在的、不自觉的,艺术家自己往往意识不到它的存在,是一种潜意识的逻辑思维。而与此同时的表现强烈的是素材的表象活动,其本质是潜意识状态的辩证思维推动素材表象中蕴藏的被艺术家理解的众多社会意义的重构和整合,进而带动处于思维表层的素材表象的重构和整合,最后使素材的表象变成蕴涵丰富社会意义的、生动感人的主观形象。我把素材的这个主观形象叫做素材的思维形象。显然,素材的思维形象是客观素材的具体生动的形象和它所体现的丰富的社会意义在艺术家大脑里的重构。这个环节也可叫做素材思维的理性阶段、或辩证思维阶段。

一般是这样:艺术家见到某一生活事件的最初一瞬间,在还没有把握到它的社会意义之前,它给艺术家的印象往往是肤浅的、淡薄的,而当艺术家通过理性思维(往往是短暂而不自觉的)认识到其中的某些社会意义(往往是朦胧的、不太清楚)后,这些最初印象就伴随着艺术家的激烈的情感活动而变得特别清晰、生动,以至于象放电影一样常常在艺术家的大脑里再现,弄得艺术家为此心潮起伏,浮想联翩、激动不已。这个在艺术家大脑里再现的清晰的生动感人的主观形象包含着丰富的社会意义,它就是素材的思维形象。

艺术家在把握素材时总要受到他的世界观、理论修养和生活经验以及个人气质的影响和制约。不同的艺术家对同一生活事件的社会意义的理解是有差别的,同一生活事件在他们的大脑里形成的思维形象也必是各具千秋。

粗略地考察了素材思维的发展过程后,我们不难得出素材思维的本质:素材思维是表象、情感活动与逻辑思维活动有机统一,互动、互补的过程。

这里首先要强调的是,逻辑思维是素材思维的内在基础。表面上看起来,素材思维只是一种表象和情感活动过程,其实在这种表象和情感活动背后隐藏着逻辑思维。忽视素材思维中的逻辑思维,就会误入唯心主义、直觉主义的迷途。我国的某些美学和文艺理论工作者受西方直觉主义理论的影响,大谈所谓的“艺术直觉”。如有的学者说:“所谓艺术直觉,是一种依据事物的感性外观,瞬时间直捷把握对象的生命情调乃至体验到人的理想生存境界的能力”。[3]有的学者认为:“艺术直觉就是主体不借助于逻辑思维程序和经验积累,直接洞察某一现象的社会涵义,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的能力”[4](P167)。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它既不符合人类认识的规律,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事实上,任何具体事物都是由许多规定构成的总体。马克思指出:“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2](P103)所谓事物的本质就是该事物内部的与其他事物共有的那些普遍的、必然的规定,它与作为该事物现象的外部的、特殊的、偶然的规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把客观事物反映到大脑后的最初一瞬间,形成的只能是感性具体,只能是浑沌的表象。这个浑沌的表象,在人脑中割裂了它自身与其他事物的一切联系,人脑不可能直接从其中分清其中的规定,哪些是与他事物共有的、普遍必然的,哪些是特殊的、偶然的。也就是说,人们接触到事物的最初一瞬间,大脑只能把握到事物的浑沌的整体,不可能从客观事物的感性形象中直接把握到事物的本质。人们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只有通过对感性具体的分析、综合、类比等等的抽象思维过程,找出该事物与他事物的联系,把感性具体中的那些与他事物共有的、普遍必然的规定抽象出来形成概念,才有可能。不通过抽象思维,不说把握事物的本质,就连两件最简单的事物都联系不起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一贯坚持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必须经过抽象思维阶段。恩格斯说:“事实上,一切真实的详尽无遗的认识都只在于:我们在思想中把个别的东西从个别性提高到特殊性,然后再从特殊性提高到普遍性。”[1](P212)恩格斯在这里明确地指出,人类的一切真正的认识都是一个从个别到普遍的抽象思维过程。列宁也说:“认识是人对自然界的反映。但是,这不是简单的、直接的、完全的反映,而是一系列抽象过程,即概念、规律等等的构成、形成的过程。” (列宁,《哲学笔记》,1974年)毛泽东也说:“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内部的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5](P130)总之,人们认识事物是一个过程,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的过程,人们不可能凭借任何 “直觉能力”,不经过逻辑思维而直接从事物的感性形象中把握到事物的本质。任何天才的艺术家都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揭示的这一人类认识规律。

当然,不可否认,艺术家确有一种超乎常人的敏锐的观察力,他们在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本质时比常人深刻、敏捷、迅速,他们在见到某一社会生活现象后往往能在极短暂的一瞬间里就把握到其中的某些本质(这些本质开始时可能是朦胧的,艺术家自已还可能说不清楚)。但是,这并不象直觉主义者所宣扬的那么神秘,其实就在这极短暂的一瞬间里,他们所看到的那个生活现象在他们的大脑里完整地经过了一个由感性表象到理性本质的逻辑思维过程,只是由于素材思维过程中,形象和情感活动表现得特别突出、特别强烈,这个极短暂的逻辑思维过程被淹没在强烈的形象和情感活动之中,人们(包括艺术家自已在内)很难意识到它的存在罢了。就是艺术家的那种超乎常人的对生活现象的敏锐观察能力和反映能力,也不是象某理论家、艺术家吹嘘的那样,是天赋的,而是艺术家在长期的理论学习和艺术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成的。

素材思维作为一种以逻辑思维为内在基础的特殊思维形式,相对于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一般逻辑思维,具有如下三个特点:

1.形象性。素材思维的形象性,首先表现在思维的目的和侧重点上。一般逻辑思维的目的和侧重点是通过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把握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本质的矛盾整体,在大脑里形成概念。事物的表象、感性形象在思维过程中处于次要的、被忽视的地位上。素材思维当然也要把握素材的本质,但思维侧重点和目的不在这上面,其侧重点在于刻意把握素材的感性形象,最终目的是把素材的本质意义与感性形象高度地综合起来、融合起来,在大脑里形成具体的、生动感人的思维形象,努力使客观素材在大脑里活生生地再观。

其次表现在思维过程上。在一般的逻辑思维过程中,由于思维目的和侧重点在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因此,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活动表现得特别突出,而表象总是处于潜在状态之中。而在素材思维过程中,表象活动表现得相当明显,反而逻辑思维始终被表象活动和情感活动掩盖着,以至于连艺术家自已都很难发现它的存在。

再次还表现在思维终点和思维成果上。一般逻辑思维只把握事物本质,只是纯逻辑思维,不关心概念与表象的统一。而素材思维则在潜在逻辑思维的推动下始终注重把素材的本质规定与其感性形象通过复杂的思维活动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产生蕴涵丰富社会意义的生动感人的思维形象。因此,一般逻辑思维的结果是概念,是事物本质的辩证总体。而素材思维的结果则是素材社会意义与素材感性形象的有机统一体——生动感人的思维形象。

素材思维的形象性几乎是所有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所公认的。有一次,屠格涅夫见到一位年青的俄国医生。屠格涅夫说,这位年青的医生给他最初的印象是:“他有肺病。他是一个高个子,有着黑头发,皮肤带青铜色。我跟他谈话的时候,他那锋利而独特的见解使我吃惊。”当屠格涅夫经过思考、亦即通过逻辑思维,认识到 “这位杰出的人物正体现了还在酝酿之中后来被称为 `虚无主义'的因素”这一社会意义之后,这位医生最初给他的那些印象就变得特别清晰、生动,以致于屠格涅夫常常把自已想象成那个医生,替他记日记,用他的观点评价政治事件或一本新书 (参见屠格涅夫《文与习》附录)。生活中的夏伯阳作为富曼诺夫的小说《夏伯阳》的创作素材,反映到富曼诺夫的大脑后不是以概念的形式出现的,而是活生生的形象。富曼诺夫说,可爱的夏伯阳在我的头脑中已生活好久了。郑极桥说他画竹时,先有一个从园中之竹到眼中之竹再到心中之竹的过程。显然,郑极桥所谓的他的心中之竹也是形象的、生动具体的。法捷耶夫指出:在积累素材时“艺术家头脑中所储存的也是那种特别打动他的意识和心理的对于现实的印象;……最能打动他的人物的面貌、性格、事件、个别的情况、大自然的景色等等 。”[6](P173)

2.情感性。所谓素材思维的情感性,就是在整个素材思维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艺术家的越来越激烈的情感活动和审美评价活动。

艺术家在深入生活、把握素材时往往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杜勃罗留波夫指出,艺术家在 “看到某一事物的最初事实时,他就会发生强烈的感动。”[6](P91)许多优秀的艺术家对此都有深切的体验。巴尔扎克在听了一对看戏后回家的工人的谈话后,就引起了他的一系列的情感活动。巴尔扎克写道:“听着这些人的谈话,我就能深深体会到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欲望,他们的要求,这一切都深入了我的心灵,我的心灵和他们的心灵已经溶而为一了。……对那些虐待他们的工头,或者催了好几次始终不给钱的主顾,我也和他们一样感到愤恨。” (巴尔扎克,《法齐诺、加索》,《译文》,1958年)巴金在谈到《家》的时候也说:“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常常目睹一些可爱的年青的生命横遭摧残,以到于得到悲惨的结局。那个时候我的心由于爱怜而痛苦,但同时它又充满了憎恨和诅咒。”[7](P17)黄河的涛声和船夫们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也激起了音乐家洗星海的激烈的情感,被毛泽东赞为百听不厌的《黄河大河唱》就是在这种激情的驱使下谱成的。

我国古典美学一般把“情”“景”对举,《文心雕龙》 上说,“情以物兴,”“物以情观”。王夫之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这说明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与由客观事物引起的情感活动是相铺相成的。艺术家素材思维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正是如此。一方面,素材思维过程中的情感活动是一个随认识活动的深入而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激化的过程。客观素材反映到艺术家大脑之初,它还只是“浑沌”的表象;这时艺术家的情感活动只是低级的心境和情绪。在艺术家把握到素材的社会意义之后,素材的社会意义就直接与艺术家的社会需要、思想观点相联系,这时艺术家的低级心境和情绪就转变成高级的社会情感。当艺术家的思维经过由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再上升到思维形象,实现客观素材在艺术家的大脑再现后,素材的包含有丰富社会意义的清晰、生动的思维形象就促使艺术家的情感活动进一步激化。另一方面,艺术家的情感活动对素材思维的认识活动又有促进作用。强烈的情感活动往往驱使艺术家进一步思考,从而认识到素材的新的社会意义,进而使素材原来的具体概念更加丰富,从而再进一步使素材的原思维形象更清晰、更生动感人。

3.敏捷性、瞬间性。素材思维的全过程 (包括两个阶段四个环节)一般说来,是很短暂的,艺术家在捕捉某一社会事件时,往往能在一瞬间之内完成。把握形象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情感活动是自发的,而其中的逻辑思维往往是不自觉的。这就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似乎艺术家有一种神秘的“直觉能力”,能在一刹那间从社会生活事件的感性形象中直接“领悟”到其中的社会意义。其实,就在艺术家从社会生活事件的感性形象中 “领悟”到其中的社会意义的一刹那间,这中间就隐藏着逻辑思维,只是这种逻辑思维极其敏捷、极其短暂,不为人们 (包括艺术家自己在内)觉察而已。

素材思维作为创作准备阶段艺术家的思维活动,直接与艺术家孕育艺术形象的形象思维相联系。首先,素材思维是形象思维的逻辑起点。通观古今中外艺术家的创作实践,我们不难发现,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是艺术家在生活中搜集、把握、储存素材过程中,出现一个或几个非常特殊、非常生动、社会意义非常深刻的事件、人物或场景(即核心素材),深深打动艺术家,留下深刻印象,引起艺术家的思考,激起艺术家的创作冲动,才开始孕育创作的。屠格涅夫说:“我在生活中遇到了某个费尔卡,安德列耶芙娜,某个伊凡,您瞧,在这个费尔卡、安德列耶芙娜、这个伊凡的身上有某种东西(素材的社会意义——引者)打动了我,……他或她对我引起了特殊的印象,……突然出乎意料地产生了一种要把这个小小的世界描写出来的要求,我就兴致勃勃地满足了这个要求。”[6](P105-106)这样的例证在中外艺术史上俯拾即是:《复活》产生于托尔斯泰听柯尼讲的故事,阿Q的形象是鲁迅从他的一个表兄弟身上受了启发才创作出来的……

其次,素材思维为形象思维提供思维材料。形象思维的一切思维材料都是素材思维提供的。如果说引起艺术家创作冲动的核心素材是艺术家孕育艺术形象的受精卵,那么艺术家的一切生活经验、头脑里的一切生活素材都是艺术家孕育艺术形象胎儿的营养液。情况一般是这样的:艺术家大脑里形成核心素材后,这个核心素材特别清晰、生动、深刻,往往激起艺术家强烈的情感活动,不断在艺术家大脑里再现、激荡,引起创作冲动。这时候,艺术家就有意识地进入创作过程,吸收其它素材的有机成分,以核心素材为基本框架,遵循艺术逻辑和美的规律,孕育真实、生动的艺术形象。这里要特别提出来的有两点:第一,艺术创作的原始素材,亦即形象思维的原思材料必须是含有丰富社会意义而又生动感人的社会事件的思维形象。如果艺术家大脑里的创作素材只是一些空洞的表象,其中没有社会意义,那么艺术家用它们创造的形象就只是一些空洞表象的堆积,这样的形象没有主题思想、没有灵魂,因而不是艺术形象。反之,如果艺术家大脑里的素材没有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只有抽象概念、理论,那么艺术家同样不可能进行艺术形象的创造。吴强说,在他创作《红日》时,“在我的脑海里奔涌翻腾的,是我所经历过的那几次战役过程中交错繁复的生活中的种种象。……一个一个人物的声音、容貌、火线上的冲锋肉搏……胜利的欢乐的歌声、笑声……。”[7](P79-80)屠格涅夫也有这样的感受,他写道:“如果没有一个逐渐融合与积聚了各种适当的要素的活人(而不是观念)来做根据,我是决不想去`创造形象的。”[6](P101)由此可见,主张艺术创作从概念、理论出发是违反艺术规律的。第二,在艺术家运用形象思维孕育艺术形象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着提炼艺术作品主题的逻辑思维,二者必须有机统一,全面溶合,贯穿艺术创作全过程。这是艺术作品成败的关键。我认为,艺术家创作过程中不可能只有形象思维。只靠形象思维,没有与形象思维高度统一的逻辑思维,是不可能提炼出艺术作品的思想主题的。

由于素材思维的形象性和情感性前面已作论述,而形象思维的形象性和情感性已是共识,因而关于素材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共性(形象性、情感性),此不赘述。这里只略谈一下素材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区别。素材思维,如前所述,是客观素材在艺术家思维中的再现,主要是一种认识活动,虽然始终伴随表象、形象活动,但这主要是表象、形象的逐步清晰、生动的过程,很少有表象、形象的分解、组合活动。它是形象的再现过程,不是形象的创造过程。与此相反,形象思维是心理学上所谓的有意创造性想象,是创造性思维活动,是众多素材感性形象的分解、融合、逐步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而不是认识社会本质的活动。形象思维既然不是认识活动,那它还算不算思维?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思维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人脑的机能和活动过程。人脑的活动只要具备了这三个要素就应该算是思维。形象思维当然是客观事物在艺术家大脑里的反映,现代脑科学确证,大脑皮层的特定部位具有事物感性印象的分解、组合的功能,即高级的创造性想象的功能,艺术的创造性想象是人脑想象活动的最高形态,是一个漫长的艺术形象的孕育过程。可见,形象思维虽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但它仍是人脑的思维活动。这正如高尔基说的那样。“想象在其本质上也是对于世界的思维,但它主要是用形象来思维。”[6](P146)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胡家祥.艺术直觉纵横谈 [J].江汉论坛,2007,(12).

[4]王炳社.艺术思维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5]毛泽东.实践论 [A].毛泽东著作选读 (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6]外国理论家作家论形象思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7]长篇小说创作经验谈[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猜你喜欢
形象思维表象感性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形象思维中疏与密的处理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绘画往事:表象的折射
透过表象看公式
教你识破非法集资及传销的“十三种表象”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谈表象积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