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应”视阈下的高校文化传承创新探讨——以莆田学院为例

2012-08-15 00:46朱新华杨金莺李明锐
怀化学院学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蝴蝶效应文化教育

朱新华, 杨金莺, 李明锐

(莆田学院宣传部,福建莆田351100)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100周年大会上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1]高等教育既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发展的成果[2]。开展高等教育文化传承创新,并将其作为高等教育的第四项职能,既是符合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开展高校文化传承创新,既需要对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发扬,也需要对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的融合与扬弃,因此,研究 “蝴蝶效应”理论,对我们地方高校在发挥高等教育职能、构建地方文化传承创新模式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一、“蝴蝶效应”理论

“蝴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在发表的论文《混沌的本质》中提出的理论。他认为,一只蝴蝶在巴西轻轻的扇动几下翅膀,会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其大致的含义是在一个复杂的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够引起整个系统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今天,“蝴蝶效应”理论已不仅仅局限于天气预报领域,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的行为活动都可以用“蝴蝶效应”理论进行解释。一个看似没有相干的行为、现象,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这种效应说明,事物的发展结果,对初始条件的依赖极为敏感,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二、当前高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蝴蝶效应”因素分析

近年来,随着网络作为第四媒体的异军突起,信息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和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不同文化间的彼此激荡与碰撞加剧,加上外来强势文化的极度扩张,社会信息日益复杂,含有大量不规则的随机性可变因素。这些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及行为进行极大冲击、诱惑、干扰,导致地方高校在协调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与文化传承创新之间关系紊乱、失调,产生了文化传承、创新和育人功能的“蝴蝶效应”就不足为怪了。

(一)实用主义、功利化思想弱化了人文精神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阶段,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物质财富水平不断增长,科技第一生产力观念深入人心。科学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被提到了相当的位置,而人文精神的培养却在很长一段时间上处于弱化、冷落的境地。同时,整个社会面临着新技术革命和国际文化激烈碰撞时期,社会主义主体文化转型的剧烈变化、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使人们从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到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都引起了深刻的影响,并随之带来一系列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反映在大学生价值取向上,呈现出明显的功利化和实用化,生活格调趋向媚俗化以及消极颓废的虚无主义的人生态度。因此,加强青年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同步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

(二)片面理解人才衡量标准,教育目标出现偏移

当代社会要求现代人应该是具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和良好的科学素质,以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加强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便成为现代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高等教育扩招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已经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大众化教育的结果是,众多高校不断重视学科专业的 “灌输”,突出知识、技能的传授,并以人才培养的最终就业率作为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而对于高校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的片面理解,对人的人格健全、个性培养的重视不够,忽视对教育观念、办学制度、办学理念的研讨、宣传,忽视了对学校整体文化形象、文化气质的设计和提升。这种片面理解人才标准的行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学生的全面的自由的发展,使得高校现行教育目标与大学应有的素质教育目标之间产生巨大的偏移。因此,除了改善办学硬件条件、提高教师团队的科研能力、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外,注重大学软件环境建设,重视人才培养提升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大力弘扬高校文化精髓,突出文化在人才培育中的功能发挥是一项具有时代意义、任重道远的工作。

(三)文化多元性凸显,价值评判滞后

高校作为人才的聚集和创造性思维汇聚的学术阵地,承担着向社会输送各种创造性人才,是社会文化的创造源,促进文化从高校到社会的“辐射”和 “裂变”的实现。然而,高校在文化的创造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着批判、斗争和选择的剧烈的碰撞的过程。多样化的社会背景既给大学生进行价值选择和价值比较的空间大大增加,也 “导致大学生在急剧的文化碰撞中不知所措,无法作出明智的判断和选择”[3](P118)。同时,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对多元的文化选择和国家一元的价值导向之间的度把握不当,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存在一定的欠缺,加上大学生在课堂上所接收的文化导向标准与课堂外部影响的不和谐,导致大学生无法树立明确的文化权威和评判标准。所有这一切,对大学生的价值评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严重的干扰,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的确立变得孤立无援,常常陷入被动的尴尬境地,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话语权,给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设置了壁垒性障碍。

三、发挥“蝴蝶效应”,构建多方联动文化育人模式

蝴蝶效应在当今的教育学界说明:一个细微环节发生变化,如果没有给予及时的引导、调节,可能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而一个好的不起眼的推动力,只要正确的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也能带动整个系统长期的巨大的轰动效应。高校文化育人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过程。它的有机运行,能够唤起青年一代的文化意识,激发青年学生的文化自觉,从而提高对民族传统的文化自信力,实现高校在知识的创新、人才的培育,科学的研究等功能协调发挥。而高校里不起眼的“蝴蝶”也可能具有潜移默化的“效应”。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过程中,要关注细节,防微杜渐,以促进高校文化育人的良性的 “效应”。

(一)坚持整体联系的思维,提高文化自觉意识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脱离他事物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在处理任何事物的时候,要树立联系的观点,摒弃任何孤立的、静止的观点。从理论上讲,在一个动力的系统中,如果初始条件有一个良好的推动力,即使这个推动力的作用很小,也可能带动整个系统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在高校的文化建设中,发挥高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造性传播先进文化,需要我们树立整体的动态的联系的思维,加强对地方高校的内外环境进行宏观的整体的调整、勾连。外部上,不但要了解国外的先进文化知识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还要坚持“走出去”的方针,不断开展对外文化的互动、交流,增强文化的软实力和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努力为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内部上,既要重视把握文化传承中的内在扬、弃,又要积极促进文化的外在创新、辐射功能;既要加强文化价值导向的防控,又要重视文化价值判断的明确性;既要关心青年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又要注重文化导引水平的稳健提高。作为地方高校要紧密结合我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结合自身发展实际,科学制定学校发展战略规划、人才培养规划、学科队伍建设规划、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等,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提高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

(二)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提高文化自省能力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社会环境,高校作为社会文化思潮的码头,中国文化建设的排头兵和桥头堡,必须增强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履行文化传承的职能,努力成为中国文化传承创新的发源地和试验田。而当前在一些精神文化领域,人们的精神文化的遮蔽矛盾不断暴露,从“地沟油事件”到 “三聚氰胺事件”,再到最近出现的“皮鞋很忙”的毒胶囊事件,从“彭宇案件”到“小悦悦事件”不断地拷问中国人的道德底线。“非诚勿扰”、“一露到底”等虚无而又极端的功利化的节目、做秀行为,从侧面反映了人们的浮躁的心态和对价值追求的走穴的心理。因此,高校在传承创新文化的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践行科学荣辱观,自觉抵制各种浮躁、急功近利的思想和诱惑,充分发挥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提高文化辨别的自省能力。

(三)凝练大学精神,树立符合校情的文化灵魂

大学精神是大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灵魂和核心,是建立在对教育的本质、办学规律和时代特征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大学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上任何一所知名大学都有着独树一帜的大学精神。建设“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要求。在凝练大学精神时,高校 “不能简单地奉行`拿来主义'”[4],“创新”才是大学精神的本质。当前,很多高校都结合本校实际,提出了要建设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的大学,并提出了具有高校发展特色的定位目标。如莆田学院的发展定位是 “建设有特色、上水平的教学型大学”,这不仅是对学校发展一定阶段的标志和具体凝聚,也是对大学的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引意义。大学要真正做到传承创新知识、发现、探索真理,大学里的每一位教育者就必须要有独立的思考、自由的思维。

(四)促进区域文化发展,提高文化辐射力

地方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阵地。高校所培养的人才最终将投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起着影响和推动的作用。因此,地方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和思想的巨大宝库,是创新先进文化和实现区域经济、文化辐射的重要基地。莆田学院处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前沿阵地——莆田,要积极吸收“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福建精神,主动投入到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大潮,以打造 “诚信福建”和开展“文化莆田”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学校妈祖文化研究基地的作用,将妈祖精神贯穿于学校文化教育过程当中。通过开展具有福建沿海地域文化特征和地方文化色彩的妈祖健身操、妈祖健身舞、妈祖祭奠等文化活动,突出高校在文化传承中的去粗取精的创新过程,实现文化的创新、辐射,并通过人才的培养,源源不断地为区域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具有创新性的高素质人才,实现高校在文化建设中人才 “裂变”的功能。

(五)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提高新媒体信息素养

目前以微博、飞信、MSN、微信、QQ等新的更为直观的交互形式越来越成为广大师生学习和交流的崭新平台。这种平台里的每个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和受众者。个体之间的信息传播方式是双向的,是以网状的模式进行的一对多、多对多的互动传播。这种交流平台的飞速发展,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高校的群体特征,决定了高校是社会上的各种舆论、思潮的晴雨表和风向标。近年来,“家乐福”事件、“10.5”湄公河惨案事件、黄岩岛事件以及这阵子网络上被大家谈得非常热门的钓鱼岛事件等,无不在高校师生中引发激烈的探讨,激发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形成了一股爱国主义浪潮。网络舆情“把关人”的缺失导致网络虚假信息泛滥、“意见领袖”的恶意引导很容易引发影响社会稳定的“蝴蝶效应”。因此,高校全体政工队伍,要以当前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加强宣传服务的水平,通过比学赶超、争当先进,切实提高宣传队伍理论素养能力和业务水平,为占领高校思想政治主阵地、控制舆论话语权提供坚强队伍保障。

高校文化的传承创新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间的每个环节、每个具体的教育步骤,甚至是某些文化的“非相关”过程,都处于这个大系统中。因而,每一个细节的疏忽都有可能成为制约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关注有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每一个环节,注重关联,控制全局,以保证高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的有效进行。

[1]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4.

[2]纪宝成.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N].光明日报,2011-05-06.

[3]谢宏忠.大学生价值观导向——基于文化多样性视野的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4]赵 君,张瑞.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J].高校理论战线,2012,(6):72.

猜你喜欢
蝴蝶效应文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题解教育『三问』
年味里的“虎文化”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谁远谁近?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你知道『蝴蝶效应』吗
家庭教育中的“蝴蝶效应”
家庭教育中的蝴蝶效应:不纠小过到为所欲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