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注射前心理干预对学龄前小儿情绪影响的应用研究

2012-08-24 07:25罗孟兰王春梨钟晓珍
中外医疗 2012年15期
关键词:肌注门诊家属

罗孟兰 陆 丽 王春梨 陆 艳 钟晓珍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向阳医院门诊部,广东佛山 528000

门诊患儿在注射过程中发生哭闹及不情愿注射的情况通常是由于患儿出现不安全感和紧张情绪,为了预防或减少以上弊端,对患儿进行注射前心理干预在门诊护理中是很有必要的。我们门诊护理组对3岁以上7岁以下患儿及家属采用注射前心理干预,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0年1~7月在我院接受门诊注射的患儿400例,年龄3~7岁,平均5.2岁,其中男213例,女187例,均有家长陪同。注射方式:肌注200例,静脉滴注200例。用简单抽样的方法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1(肌注)、对照组 2(静脉滴注)和实验组 1(肌注)、实验组2(静脉滴注)各100例,四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经济状况及家属的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心理干预要点

对照组:按常规作注射前准备不做心理干预。

实验组:除常规注射前准备外进行注射前心理干预。注射前15min护士在独立诊室通过家长和患儿了解患儿的基本情况、病情、性格、爱好、家属对手术的心理反应。护士要以亲切语言、热情态度将注射应注意和配合等相关知识与事项进行宣教,进行个体化心理指导。护士有针对性选择事前做好或下载的动画片(动画片以卡通人物、动物勇敢面对疾病,积极配合医治从而获得健康体魄为主)共同观看,观看过程中适时对患儿进行心理诱导。

注射过程中根据当时表情或情绪将患儿分为合作、哭闹、剧烈哭闹三种情况,将家属情绪分为稳定、不稳定两种情况,详细记录在案,并记录哭闹患儿注射后恢复稳定情绪所需的时间。

1.2.2 统计处理

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

2 结果

2.1 门诊注射过程中四组患儿及家属情绪情况比较(表1,表2)

表1和表2显示,实验组患儿及家属的情绪与对照组比较:患儿配合治疗程度较高、哭闹与挣扎明显减少,两组比较差别极显著(P<0.01),家长情绪较为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门诊肌肉注射过程中患儿及家属情绪情况[n(%)]

表2 门诊静脉滴注过程中患儿及家属情绪情况

2.2 门诊注射过程中出现情绪不稳定的患儿注射后情绪恢复稳定所需时间的比较(表3,表4)

表3 门诊肌注哭闹患儿情绪恢复稳定时间的比较 [min,(±s)]

表3 门诊肌注哭闹患儿情绪恢复稳定时间的比较 [min,(±s)]

?

表4 门诊静脉滴注哭闹患儿情绪恢复稳定时间的比较 [min,(±s)]

表4 门诊静脉滴注哭闹患儿情绪恢复稳定时间的比较 [min,(±s)]

组别 例数 情绪稳定时间 t P实验组2对照组2 14 44 2.6+1.2 5.4±1.4 4.96 <0.01

表3和表4显示,实验组患儿较对照组在注射后情绪恢复稳定所需的时间短,两组比较差别极显著(P<0.01)。

3 讨论

3.1 学龄前儿童在心理方面未发育成熟,患病后不仅承受疾病所带来的痛苦与不适,而且还要承受门诊注射带来的恐俱,使其产生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常表现为剧烈地哭闹、挣扎,这将干扰门诊注射等医疗活动的顺利进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2]。通过注射前心理干预可减轻患儿

“这里是医院”感,获得归属与爱需要的满足。在观看动画后对结果进行讨论,护士都能参与其中,使患儿在不知不觉中消除陌生、拘束感,将护士作为朋友对待[3];注射前心理干预能让患儿及其家属情绪相对稳定,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工作,有利于注射的顺利进行,也同样减轻患儿家属的焦虑、紧张、恐惧心理,进一步获得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

3.2 门诊注射前心理干预对注射室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达到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目的,要针对患儿及家属的不同心理状况给予个体化的心理干预,增强患儿战胜疾病的信心,起着药物难以取代的作用。在进行心理护理过程中,护士应贴近患儿的感情,注意个体化和认知能力的实质转化,方能达到预期的心理干预效果。同时陪医家属的各种心理反应直接影响着患儿,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心理障碍的症状就越少[4]。若患儿家属身心健康,能给患儿很好的心理支持,对患儿配合治疗及康复是有益的,而患儿家属消极应对,不仅影响其本人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加重患儿的心理负担,从而影响对医嘱的依从性,影响治疗效果[5]。

综上所述,在3岁以上7岁以下学龄前患儿及家属情绪采取门诊注射前心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患儿和家属的焦虑水平、缓解紧张情绪,减少负性心理,提高患儿及家属门诊注射期间的合作程度,使患儿心理达到接受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有利于疾病的早日康复,对其身心健康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虽然这一心理干预做法受到家长欢迎,但耗时较长,且暂时无法收费,是否推广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1] 王燕,安琳.卫生统计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1999:60-66.

[2] 马斯洛,主编;李文湉,译.存在心理学探索[M].昆明:云南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37.

[3] 崔焱.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2.

[4] 闻吾森,王义强,赵国秋.社会支持,心理控制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4):258-260.

[5] 刘苓,汪昌玉,宋道岚.儿科住院患儿亲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2):91

猜你喜欢
肌注门诊家属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门诊支付之变
ALA-PDT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肌注治疗尖锐湿疣的效果观察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甲氨喋呤单次肌注与经阴道超声引导下穿刺介入治疗未破裂异位妊娠的对比研究
聚肌胞肌注联合消疣胶囊治疗扁平疣临床观察
UPLC-PDA-QTOF/MS分析肌注胆木注射液后大鼠血浆中的分布
朝韩红十字会商讨离散家属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