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35例

2012-09-06 09:28贾满仓
中医研究 2012年1期
关键词:症候气虚血瘀

贾满仓

(郑州市中心医院,河南 郑州450007)

急性缺血性中风(西医称为急性脑梗死)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当今人类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占全部脑血管病发病的55% ~80%[1]。2009年5月—2010年12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型35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急性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型住院患者6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男18例,女17例;年龄41~73岁,平均(58.67+13.23)岁;病程1~23 d,平均(9.51±3.29)d。对照组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40~72岁,平均(58.86+14.16)岁;病程1~25 d,平均(10.12±3.83)d。2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按照《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2.2 中医辨证标准

按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3]中急性缺血性中风的诊断标准,辨证属中风中经络、气虚血瘀证型。

3 试验病例标准

3.1 纳入病例标准

①年龄在39~75岁;②中医诊断为缺血性中风中经络,辨证属气虚血瘀型;③西医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者;④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值在16~30之间(中度);⑤发病4周以内(急性期);⑥经CT或MRI证实。

3.2 排除病例标准

①完全性失语者;②合并急性脑出血或其他急性脑血管病患者;③非首次发病,病灶同侧或对侧原有局灶性损害且有后遗症者;④含小脑、脑干病灶者;⑤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疾患或恶性肿瘤、精神障碍者;⑥未按规定治疗,无法判断疗效,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定者。

4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维脑路通注射液0.6 g加入生理盐水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同时配合西医其他常规治疗和护理方案:吸氧,吸痰,定时翻身扣背,保持呼吸道通畅;营养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酌情给予脑保护和降颅内压治疗;积极控制血压、血糖,预防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服益气活血汤。药物组成:黄芪50 g,半夏15 g,茯苓15 g,丹参20 g,川芎30 g,桃仁20 g,地龙10 g,山楂30 g,花椒10 g,细辛6 g,甘草12 g。水煎,每日1剂,分2次口服。

2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5 观测指标

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价;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血、尿、便3大常规、心电图及肝肾功能等指标变化。

6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和《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评分标准》评价中医病例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3]。中医症候疗效判定标准。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症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症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改善,症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症候积分减少不足30%。

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Ridit分析。以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8 结果

8.1 2组疗效对比

见表1。2组对比,经 Ridit分析,u=3.13,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2组疗效对比

8.2 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I)对比

见表2。

表2 2组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CSS评分、BI评分对比 分,±s

表2 2组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CSS评分、BI评分对比 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1。

组 别 例数 时间 中医症候积分 CSS评分 BI 评分治疗组 35 治疗前27.45±6.24 21.59±7.17 51.92±8.43治疗后 14.13±3.63**## 10.98±4.39**## 74.51±12.34**##对照组 34 治疗前 27.92±6.83 22.83±7.98 52.19±9.01治疗后 18.87±6.11** 16.96±5.89** 65.54±8.49**

8.3 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结果对比

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 ±s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 ±s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1。

组 别 例数 时间 血浆黏度/(mPa·s) 全血低切黏度/(mPa·s) 全血高切黏度/(mPa·s)纤维蛋白原/(g·L-1)红细胞比容/% 血小板黏附率/%治疗组 35 治疗前 5.62±1.47 1.97±0.07 8.43±2.47 5.43±0.75 0.5##对照组 34 治疗前 5.58±1.72 1.89±0.08 8.48±2.19 5.52±0.91 0.49±0.09 50.79±4.26治疗后 4.36±0.51** 1.43±0.17** 6.77±1.99** 4.53±0.46** 0.43±0.08** 40.12±0.98 8±0.08 51.68±3.44治疗后 3.53±0.49**## 1.32±0.13**## 5.31±1.68**## 3.68±0.37**## 0.31±0.07**## 32.52±1.08****

9 讨论

气虚痰瘀是临床中急性缺血性中风最常见的证型之一,本病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候,其疾病形成以“以气虚为本”的病理改变过程,气虚血瘀、气血不和。气血乃人之根本,是构成机体、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机体全赖气血之濡养方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正如《素问·调经论》所言:“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为血之帅,气是推动血液循行的原动力,人至中年,其气渐虚,必然鼓动无力,以致血行不畅而终成瘀滞;若瘀血停滞,新血不生,遂致血虚;血为气之母,血虚不能养气,则又加重气虚之证。由此形成了“气虚—血瘀—血虚—气虚”的循环过程,最终形成气血不和而发中风;气虚血瘀型中风当以益气活血、健脾化痰、通经活络为治则,自拟益气活血汤正是秉承该原则组成。方中黄芪乃补气要药为君,健脾益肺、益气通络,配合诸活血之品,其补气、活血之功能更甚;茯苓、半夏健脾益气化痰,川芎、丹参、桃仁、地龙活血化瘀,通经活络,共为臣药;山楂入血分,不但消食化脂之功甚强,且活血散瘀消肿之力亦佳,辅以花椒、细辛,可温通脉络、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走而不守,既能上行头目,又可发散皮毛,旁达四肢,更可通行血脉,同为佐药;甘草健脾和中,兼调和诸药为使药。现代药理研究[5-7]证实,黄芪能抑制血小板的活性,同时有扩张血管,对抗缺氧的作用;川芎、丹参等药物能有效地增加脑缺血后再灌注低灌注期脑血流量,川芎中所含之川芎嗪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并可以减少静脉壁白细胞黏附,抑制红细胞聚集,加速红细胞电泳速度,降低血小板黏附率,防止血液黏滞度升高,丹参能使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免疫反应增强,对脑组织有加强营养和修复作用,还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的功能。地龙等活血化瘀药物含大量水解蛋白酶,可软化血栓和粥样硬化斑块;山楂具有扩张血管、降血压、降血脂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作用。全方配伍得当,标本兼治,共奏益气活血、健脾化痰、通经活络之效。维脑路通以对抗5-羟色胺、缓激肽引起的血管损害,能进一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梗死区的血流量,对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本次临床研究证明,自拟益气活血汤配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所以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型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1]栗秀初,孔繁元,范学文.现代脑血管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杜,2003.

[2]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

[4]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杜.2002.

[5]刘志一.黄芪现代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5):312.

[6]刘青云,宋军,陈可冀.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4):309.

[7]刘西华.血府逐瘀汤在近代医学中应用[J].福建中医药,1988,19(6):58 -60.

猜你喜欢
症候气虚血瘀
更正说明
参苓白术散对初治肺结核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与不良反应的影响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探讨
话说血瘀证
士的传统、他者效应和日常审美——作为文化症候的“罗怀臻创作现象”
Literature Review Concerning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ake Refined Egoism Symptom for Example
脉血康胶囊联合雌孕激素治疗血瘀型原因不明的月经过少
气虚痰湿型晚期肺癌治验
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慢性心衰46例
中风防治灵Ⅰ号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6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