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艾滋病患者心理和社交变化的纵向分析

2012-09-07 03:32钟延旭王宇明梁淑英陆维权郭金玲
中国全科医学 2012年1期
关键词:调查组艾滋病关怀

钟延旭,付 燕,王宇明,梁淑英,陆维权,郭金玲

艾滋病已成为全球面临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给艾滋病患者的身心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2004年以来,河南省积极落实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积极开展艾滋病患者的救治帮扶工作,建立了以村级定点机构为主导的医疗救治模式,从不同程度上改善了艾滋病患者的身心健康,有效延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感染者的发病和死亡。艾滋病对患者的心理影响毋庸置疑,但是在“四免一关怀”政策的影响下,艾滋病患者心理变化尤其是纵向的变化仍缺乏研究。为了更好地了解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变化,为农村艾滋病地区进一步的防治工作提供基础数据资料,本研究将2010年调查的650例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患者和2005年调查的420例AIDS

患者的心理和社交情况做纵向的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河南省三个艾滋病县 (上蔡县、确山县、沈丘县),每个县随机抽取三个乡 (镇),每个乡 (镇)随机抽取三个行政村,为了资料的可比性,选取2004年12月31日之前被诊断为AIDS的患者650户做调查。对照组则是从2005年调查的八个县811例AIDS患者中,选取相同的县、乡镇和行政村以及2004年12月31日之前被诊断为AIDS的患者,共420户[1]。

1.2 研究方法 参照2005年《HIV/AIDS家庭情况调查表》[2],严格设计2010年的《艾滋病防治基线调查表》。调查主要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心理变化状况、与亲朋好友的社交变化情况等。采用访谈法调查,两个年份均由相同的调查组负责,经过专门培训的调查员入户面对面问卷访问,受访者回答,访问员填写问卷。

1.3 统计学方法 有效问卷收回后,采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然后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学检验主要采用χ2检验,显著性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基本信息 本次2010年调查组 (下称调查组)总共655例,有效问卷646例,有效回收率98.6%。2005年对照组(下称对照组)420例,有效问卷401例,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5%。调查组男270例 (41.8%),女376例 (58.2%),对照组男149例 (37.2%),女252例 (62.8%);调查组平均年龄为46.5岁,对照组平均年龄为42.5岁;调查组已婚475例 (73.5%),对照组已婚328例 (81.8%);文化程度方面两组都比较低,均以初中以下居多 (均占96.0%以上);感染途径方面,两组都是以有偿献血为主,分别为594例(92.0%)和378例 (94.3%)。其中在“四免一关怀”中参与治疗的患者,调查组为619例 (95.8%),对照组381例(95.0%)。

2.2 周围环境变化不大,周围人对AIDS患者的歧视仍存在为了分析两个不同年份的环境对患者的影响,对两个年份患者的周围环境情况做调查分析。经调查,调查组、对照组家人关怀情况和周围人歧视情况相当,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周围人对患者存在歧视的均 >53.0%,周围人群对艾滋病还存在很大的恐惧和误解,高建华等[3]的研究也有相似的结论。此外,朋友、邻居和亲戚对患者病情知晓 (即知道患者是艾滋病患者)比较,调查组和对照组分别为:朋友569例 (88.1%)、347例 (86.5%),邻居629例 (97.4%)、395例 (98.5%),亲戚585例 (90.6%)、385例 (96.0%),经 χ2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年份患者的周围环境情况相当。

表1 家人和周围人对患者的态度[n(%)]Table 1 The attitude of family and the people around him to patients

2.3 患者心理状态的变化 调查组主要以“跟往常一样”居多 (57.4%), “悲伤害怕”次之 (39.5%),而对照组则以“悲伤害怕”居多 (64.1%), “绝望有过自杀想法”次之(21.4%)。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调查组患者的心理由“绝望”、“悲伤害怕”向“与往常一样”转变,调查组心理状况比对照组好。见表2。

2.4 患者对自己病情的态度 调查组和对照组对自己病情是否愿意公开情况,调查组/对照组:“愿意公开”为 93例(14.4%)/44例(11.0%),“无所谓”为261例(40.4%)/202例(50.4%),“不愿意公开”292例(45.2%)/155例(38.6%)。患者对自己的病情还是很忌讳,不愿意公开的为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64,P<0.05),调查组患者不愿意让他人知道表现的更强烈。

2.5 日常交往状况 在邻居、亲戚和朋友的知晓率都无统计学差别的情况下,日常的社交情况有明显的变化,调查组均以“一般来往”居多,相比对照组,“较少来往”或者“极少或不来往”的情况有明显的减少,2010年的情况比2005年的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3、4、5。

表2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变化[n(%)]Table 2 The psychological changes of AIDS patients

表3 艾滋病患者与邻居的来往情况比较[n(%)]Table 3 Comparison of communion between AIDS patients and their neighbors

表4 艾滋病患者与亲戚的来往情况比较[n(%)]Table 4 Comparison of communion between AIDS patients and their relative

表5 艾滋病患者与朋友的来往情况比较[n(%)]Table 5 Comparison of communion between AIDS patients and their friends

3 讨论

3.1 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日常社交活动明显改善 患者心理状态与家庭和社会歧视有关,但经分析周围人群的态度和亲朋好友知晓都没什么改变,而患者的心理活动变化很明显,相比之下调查组患者心态更加坦然,超过一半 (57.4%)患者能够用往常一样心态对待自己的病情,而对照组中有64.1%的患者仍在悲伤害怕之中。这可能跟参与治疗的年份有关系,根据文献[4]报道,在开始治疗的3年内患者抑郁发生率高达68.1%,治疗3年以上者抑郁发生率为31.9%,其主要原因是初期接受治疗的患者,对目前无法根治的艾滋病的治疗失去信心,对疾病预后感到无望,对前途忧心忡忡,易产生恐惧心理。另外根据杨翌等[5]报道,患者自觉到的躯体不适感和症状越重,越可能使患者增加对HIV/AIDS疾病的担心、忧虑,使原有的情绪问题加重。调查对象均为2004年12月31日之前诊断出的AIDS患者,按预计2010年患者的身体状况应该加差,心理情况也应该偏差,而情况却相反。可见“四免一关怀”政策给患者提供免费的治疗的同时,也增强了患者的体质和与艾滋病对抗的信心,间接地减少了患者对艾滋病的恐惧。

此外,患者对日常与邻居、朋友和亲戚的交往明显频繁,虽然周围人对他们仍然有歧视,但是从患者日常与邻居、亲戚和朋友的交往来看,调查组“一般来往”明显增多,“不来往或者极少来往”明显减少。不过相比2005年调查的正常人群组的结果:与亲戚经常来往占33.4%、与朋友经常来往占26.6%、与邻居经常来往占21.6%[6],艾滋病患者的社交情况仍然有差距。这首先是“四免一关怀”政策的关怀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又由于周围人群的歧视状况制约的关系,使得艾滋病患者内心想去跟正常人交往,但却不能够跟正常人一样。

3.2 肯定了“四免一关怀”政策的意义 在调查组中,最近一年与刚开始知道患病第一年相比,感谢政府为394例(61.0%)/233例 (36.1%),对社会有过和想过报复行为15例 (2.3%)/67例 (10.4%)。患者的报复心理明显地降低了。另外据调查人员反映,在调查中有不少患者说“如果没有政府他们早死了,是政府救了他们”。尽管目前艾滋病疫苗仍在研究中、尚未发现根治艾滋病的办法,但是国家政府对患者的关怀,对患者的身心都有着积极的影响,直接改善了患者的家庭状况和间接促进了社会稳定。

虽然有不少研究[5,7]对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变化做了研究,但是以横断面居多,而对艾滋病患者纵向研究仍然匮乏。艾滋病患者身心各方面的纵向变化对其往后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长期的工作提供依据。本次调查中,虽然患者给政府很大的肯定,但是也提出了不少的问题和建议,主要包括“补贴金偏少”、“子女上高等教育学费”和“何时研制出更有效的药物”等。可见, “四免一关怀”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还需要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使工作做得更好。

1 郭金玲,王宇明,王仲阳,等.农村艾滋病高发地区社会疾病经济负担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8):998-1000.

2 楚子君,施学忠,杨永利.艾滋病对河南农村地区家庭经济影响[J].卫生研究,2009,4(1):70-71.

3 高建华,郑锡文,施小明,等.农村既往有偿供血社区居民AIDS相关歧视和耻辱调查[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4,10(3):175-177.

4 张丁丁.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治疗策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2):7915.

5 杨翌,张孔来,王克荣,等.HIV感染者/AIDS病人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5,11(4):244-246.

6 梁淑英,郭金玲,王宇明,等.艾滋病对患者个人及其家庭社会影响的调查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7,20(9):3-5.

7 韦少俊,杨世昌,吕清.性接触与血液传播途径感染HIV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0):3185.

猜你喜欢
调查组艾滋病关怀
《 世界艾滋病日》
艾滋病能治愈吗
预防艾滋病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最高检先于调查组入津,查什么?
真的记住了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憨厚的老农
亲切关怀 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