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激发与阻碍因素实证研究

2012-09-25 00:45田喜洲谢晋宇
关键词:创业者意愿因素

田喜洲,谢晋宇

(1.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200433;2.重庆工商大学管理学院,重庆 400067)

一、 问题的提出

根据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研究报告----全球创业观察[1],我国创业活动指数从2002年的12.3%增至2006年的16.2%,创业活动全球排名从2002年的第9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6位,在全球创业活动中处于前列。但是,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2],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比例不到1%,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0%左右的大学生创业比例。这说明: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与社会整体创业比例相差甚远。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激发或阻碍了大学生的创业选择呢?这一问题也同样受到学术界的关*。近年来,我国有关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新创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成果层出不穷,但总体而言,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创业过程的两端----创业意愿、创业意愿维度、影响因素、形成机制、新创企业及经营管理等。从创业意愿到创业行为被触发(trigger),开始创业行动,再到新创企业成立,这个中间过程的研究几乎没有。

事实上,创业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它受许多外部与内部因素的影响,具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潜在创业者)并不一定会自动产生创业行为。调查显示,在国内外大学生中,具有创业意愿的人很多,但是真正有创业行动的人较少,开创了新企业的人就更少了。Wang等针对5326名新加坡大学生创业意向的研究表明[3],近50.7%的学生对创业非常感兴趣或很感兴趣,但是只有5.1%的学生有真正的创业行为(包括创业成功者、失败者与中止者)。Henley的调查同样显示[4],92.5%的潜在大学生创业者毕业2年后都没有开创新企业。我国学者任国友采用美国创业协会的《创业素质调查》问卷调查了206名大学生[5],结果是:选择愿意尝试创业的高达86.9%。王国宇等调查了长沙6所大学的近30个专业的973名学生[6],结果显示,虽然近52.6%的学生认为自己具备了创业素质,但只有2.6%的学生表示愿意毕业后自主创业。以上来自国内外的调查都说明,创业意愿本身并不必然导致创业行为的发生。因此,可以肯定,从创业意愿到创业行为,再到新企业创建过程中一定存在着某些因素,激发或阻碍了大学生创业目标的实现。下面笔者就从创业过程的微观层面,剖析大学生创业过程的激发与阻碍因素。

创业过程研究的先驱Bruyat把从创业意愿到创业行为结果这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见图1)[7]: 第一阶段是创业过程在激发因素的作用下被触发(trigger)。激发的因素包括创业意愿增强或创业者环境移位(displacement)的发生,所谓环境移位是指创业者的生活轨迹发生了巨大变化,如失业、辍学、迁移等。这时创业者经过认真考虑决定创业,并开始采取行动,如收集信息、进行项目可行性与希求性(feasibility and desirability)论证等。第二阶段是个人创业承诺(entrepreneurial commitment)阶段。即创业者将大量的时间、精力、物质投入到创业活动中,为开创新企业进行实质性的工作。该阶段一旦开始,中止的成本就会较高,因此放弃的可能性也就较小,然而,正是在这一阶段,创业者才能真正感受到创业的艰难,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因素(如风险太大、资金短缺等)。第三阶段是创业过程结束阶段。它将产生两种结果:或是新企业开办起来(这是创业激发因素力量大于阻碍因素力量的结果);或是创业中止(失败),没有新企业产生(创业阻碍因素力量大于激发因素力量),创业者的创业意愿也随之变弱甚至消失。不管是哪种结果,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都会感受到创业的激发与阻碍因素,那么,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激发与阻碍因素有哪些?本文企图回答这个问题,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与评价创业中的激发与阻碍因素,顺利完成从潜在创业者向现实创业者的转变。

图1 创业过程三阶段图

二、 创业意愿的含义及相关文献回顾

本文的研究对象都是曾经拥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目的是想探究从创业意愿到创业行为的演化需要什么激发因素,所以,首先要对创业意愿及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意愿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指导个人的*意力甚至是经验和行动为获得某种价值,而指向一个特定的目标[8]。在创业意愿的理论研究当中,Gartner & Katz将创业意愿定义为搜寻可以帮助实现创业目标的相关信息[9]。Phna指出,大学生创业意愿是指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可能性[10]。Krueger等则认为,大学生创业意愿是大学生对从事创业活动与否的一种主观态度,也是其具有的类似于创业者特质的程度以及对创业态度、能力的一般描述,它旨在创立一个新的企业或寻找新的价值增长点[11]。我国学者陈美君认为[12],大学生创业意愿反映了大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人生规划的意愿和偏好。总之,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定义比较一致,即创业意愿是大学生谋划创业的愿望与偏好。创业意愿是产生创业行为的基础与前提,但是并不意味着创业意愿一定能产生创业行为或新企业,这要看创业过程中激发与阻碍因素的力量角逐。目前,关于大学生创业意愿的研究成果很多,而涉及大学生创业过程的研究极少。Bird认为,创业意愿以及企业开创前的决策会影响随后的企业目标、战略及新企业的结构,并对新企业的生存、发展及营利性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企业成立前的创业过程对理解创业成败的原因十分重要[13]。

从图1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潜在创业者都能成功创办新企业,一种可能是缺乏创业激发因素,其创业过程无法被触发;另一种可能是即使创业过程被触发,但是在个人创业承诺阶段,创业者可能发现市场并不像预想的那样有吸引力,资金也没有预想的充足,总之遇到了他们原来没有想到的阻碍,创业过程也可能被迫中止[14]。只有少数创业者能战胜困难,成功创业。关于创业过程,以往的少量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创业成功者(指新企业开办者,并不仅指企业经营成功者,下同)的激发因素上,对阻碍因素的研究很少。实际上,研究创业者的阻碍因素与研究激发因素同等重要,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消除或减少阻碍因素,促进大学生创业[15]。Volery等针对澳大利亚工程师的研究发现[16],激发潜在创业者(非学生)创业的因素包括投资回报、创造性、自主性、身份地位提升、市场机遇;而阻碍因素是缺少资源、执行成本高、现实困境。Finnerty & Krzystofik针对161位女性创业者的研究发现[17],不成功者与成功者在商业环境感知、工作安全性和家庭承诺上显著不同,即商业环境好、现有工作安全性差、家庭承诺感强是激发女性创业的主要因素。Robertson等认为,阻碍英国潜在创业者创业的主要因素有:对债务的恐惧、资金困难和税费太高。我国学者冯炜等提出,驱动企业家创业的主要因素是[18]:投资、创新、独立、地位、经济利益和市场机会;障碍因素主要是:缺少资源、税费高、经营困难,这与Volery等的研究结论几乎相同。目前,国内外对大学生创业激发或阻碍因素的研究极少。宋洪霞的个案研究表明[19],激发大学生创业的因素是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同伴群体影响及外部支持。来自复旦大学的调查显示[20],大学生创业中遇到的障碍依次是:缺乏资金、缺乏实践能力和经营管理经验、缺乏社会关系和人脉、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心理承受能力不强。但是宋洪霞认为,在校大学生与真正创业的大学生对激发与阻碍因素的感知完全不同,例如复旦大学的调查显示,缺乏资金是大学生创业者面临的最大难题,原因产生于调查对象都是在校学生,而身经创业洗礼的大学生认为,创业者自身的某些因素(如害怕风险、缺少自信)则是创业最主要的阻碍。这也表明,局外人和创业者本人对创业过程的理解与感知是完全不同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研究样本均来自真正的创业者或有过创业经历的人,而非仅有创业意愿的在校大学生。

三、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结构化问卷与访谈来收集数据,对象是毕业后5年内创办新企业或曾经有过创业活动但是失败(或中止)的大学生,即调查的对象都是曾经有创业行动的大学生。前者(成功创业者)调查了64人,后者(失败者或中止者)调查了51人,调查在重庆、四川、青岛和上海四地进行。根据已有的成果[21]及对10名大学生创业者(7者成功者,3名中止者)的访谈,编制了问卷(其中激发因素17个项目、阻碍因素14个项目)。收集到的数据包括:①大学生创业者的人口统计因素,包括性别、专业、毕业学校、生源地;②大学生创业激发因素,来自创业成功者;③大学生创业阻碍因素,来自创业中止者或失败者。激发与阻碍因素采取5刻度度量(5表示激发或阻碍的影响程度很大;1表示没有影响),并要求创业者根据对自己创业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将这些因素进行排序。本文对数据进行的分析包括:①大学生创业者人口统计因素的频次分析,以此比较创业者和非创业者的概况;②大学生创业激发因素与阻碍因素相关分析;③大学生创业激发因素与阻碍因素因子分析;④大学生创业激发与阻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比较。

四、 结果及讨论

大学生创业成功者与中止者两组对象的人口统计情况见表1。本文用卡方检验来确定两组人员在四类人口统计因素(性别、专业、毕业学校、生源地)上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从表1可知,在0.01的水平下,两组人员在人口统计因素上没有显著差异。

表1 人口统计因素(n=64,51;p=0.01)

根据创业者对激发因素的影响程度排序及评价,本文计算出了大学生创业激发因素的相关系数。对多数大学生创业者来说,最重要的激发因素是自已当老板,其次是实现梦想,这些因素与McClelland(1961)提出的创业者成就需求动机基本一致,接下来是挣更多钱及提升自己的身份地位,这些物质与精神的回报与国外的研究成果很相似[22],也是广泛接受的创业者个人追求。下一组激发因素是同伴影响、家庭支持和社会需要,这与国外针对一般创业者的研究有一定差异,可能与我们的文化环境相关。对大学生来说,自己的创业不仅受同伴的影响,家庭的支持及社会对创业的需要也十分重要。自己支配时间、创造市场价值、挑战自我、获得快乐、发挥才能、证明自身能力等激发因素,说明大学生创业者同样看重创业给社会及自我带来的价值,并从中感受到自我实现的快乐。排在最后的激发因素是需要工作、自身优势、学校鼓励与社会支持,这与国外的研究相差较大,Fatoki的研究就表明,需要工作、自身优势是南非大学生认为最重要的创业激发因素。

本文计算出了创业中止或失败的大学生创业者感知或实际遇到的阻碍因素的相关系数。值得*意的是,所有阻碍因素的均值都大于3, 即它们都具有不小的阻碍作用。其中,风险大是影响大学生创业的最大障碍,其次是害怕失败、担心债务。此结论与国外的研究不太相同,Finnerty、Robertson与Volery等的研究都显示,资金缺乏是阻碍创业的主要因素。接下来的阻碍因素也与创业者自身有关,如心理承受力差、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知、缺乏毅力、缺少信心等,这也验证了宋洪霞的研究,即大学生创业的主要阻碍来自创业者自身,而不是外部因素(如无人帮助、项目不可行、困难太多、任务太重等)。最后一组阻碍因素与缺乏资金、缺少相关知识技能有关,包括:缺少资金、创业实践能力、商业知识等。这些因素在国外被认为是阻碍创业的最主要原因。这种结论差异性可能是样本不同造成的,也可能是文化差异造成的。总之,在中国,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如自我实现、不怕风险、自信、有毅力等)与来自家庭、同伴、学校与社会的外部支持是影响创业的最主要因素,如果缺少它们,大学生创业就会遇到较大的阻力,甚至中止或失败。

由于大学生创业的激励与阻碍因素较多,本文通过因子分析来挖掘深层的激发与阻碍因子。首先,采用SPSS 15.0软件对激发因素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球体检验。研究结果表明,KMO的值为0.790,Bartlett检验在0.0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样本适合作因子分析。然后使用方差最大旋转法,利用载荷大于0.5的项目提取公因子,结果显示,创业激发因子可归纳为四个:自我实现、物质与精神回报、创业机遇、外部支持,具体计算值见表2。

表2 大学生创业激发因子表

大学生创业激发因子与国内外关于普通创业者的研究结论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从表2可以看出,自我实现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对学生的创业激励也最大。这与国外的研究不同,说明我国大学生创业者是一个特殊的创业群体,其激情与梦想有时超过了理性与现实成为了创业的最大动力。物质与精神回报因子显示了大学生创业者的另一个价值取向,满足社会需求、为自己创造财富,并感受其中的快乐也是一个重要的激发因素。同时,大学生是一个知识群体,如果其感知的社会需求与自身资源相匹配,就能激发起创业的行为,这与国外的创业者资源禀赋理论相吻合。外部支持(包括家庭支持、同伴影响、学校鼓励、社会支持)也是大学生创业不可缺少的因素,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集体主义与个人家庭承诺较高的国家。其实国外的研究也有类似的结论[23]。

同样,本文对大学生创业阻碍因素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KMO的值为0.901,Bartlett球体检验在0.01的水平显著,适合作因子分析,利用载荷大于0.5的项目提取公因子,由因子命名可知阻碍大学生创业的因子可归纳为三个:害怕风险、缺乏信心、缺少创业资本,具体计算值见表3。这一结论与宋洪霞的案例研究结论基本相同,即认为大学生创业的最大阻力是自身内部因素;此外,这一结论与国外针对一般创业者的研究结论不完全相同,Choo认为[21],阻碍新加坡创业者的因素依次是现实困境、缺少技能、创业成本高、缺少资本等。由于大学生缺少社会实践能力、社会资本及相应的商业知识,加之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其创业有时难免带有感性色彩,一旦遇到现实困难就可能出现创业中止的现象。

表3 大学生创业阻碍因子表

此外,本文还对大学生创业激发与阻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了比较,发现激发大学生创业的因子按重要性依次是自我实现、物质与精神回报、创业机遇、外部支持,具体计算值见表4。对于没有实现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其阻碍因素按阻碍作用的大小依次是害怕风险、缺少创业资本与缺乏信心。那么,激发与阻碍因子在大学生人口统计因素上是否有显著的差异呢?t检验发现,激发因素的4个因子与阻碍因素的3个因子在人口统计变量(性别、专业、生源地、毕业学校)上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大学生创业者对这7个因子的认识基本是相同。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激发或阻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最主要因素是内部因素(来自大学生自身)而不是外部因素(来自外部条件)。

表4 大学生创业激发与阻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

五、 结论及建议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创业者是受到内部激发因素(实现自我、精神回报)与外部激发因素(外部支持与创业机遇)的双重影响后选择创业的。这些结论与先前的研究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原因可能是大学生样本及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对于内部激励超过外部激励成为推动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因素,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验证。同样,本研究也发现了一些大学生创业的阻碍因素,如害怕风险、缺少资本与信心。这些因素导致个人产生失败的恐惧,最终放弃或中止创业。由于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风险承担力小、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较少,如果个性中又缺少信心与毅力,那么就可能阻碍创业目标的实现。本研究第一次用数据证明了,激发或阻碍大学生创业的最主要因素是内部因素而不是外部因素。不过,由于本研究不是随机选取样本,加之样本容量较小,研究结果可能产生偏差。在未来的研究中,随着样本的增加,除了可能对本研究进行验证外,还可以进一步探讨生存型创业与机会型创业在激发与阻碍因素上的差异性。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在学校教育中,特别是大学教育中,*重大学生主动性人格的培养,塑造学生积极性、坚韧性及变革性的个性特征,同时,也要培育学生敢为人先、勇于创业、不惧挫折、坚强自信的创业精神。其次,完善针对大学生的创业政策,形成鼓励创业的良好社会气氛。制定针对大学生创业的税费优惠政策,家庭、朋友、学校要创建一种良好的创业氛围,加强外部支持,鼓励大学生创业,营造有利于创业的政策环境。最后,加强大学生创业指导,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增加创业资本。例如,学校可以开发一些项目并与培训机构合作,使大学生获得必要的创业知识、技能与商业知识,也可以通过提供服务,如创业论坛、创业指导、创业导师,来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高建,姜彦福,李习保,等. 全球创业观察----基于2005年数据的分析[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 王亚栋. 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低于发达国家源于创业环境[N]. 人民日报, 2010-09-10(3).

[3] Wang C K, Wong P K. Entrepreneurial Interes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Singapore[J]. Technovation, 2004,24:163-172.

[4] Henley A. Entrepreneurial Aspiration and Transition into Self-employment: Evidence from British Longitudinal Data[J]. Entrepreneurship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2007,19(3):253-280.

[5] 任国友. 大学生创业素质的调查与研究[J].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06,20(5):97-105.

[6] 严建雯,叶贤. 大学生创业意向的现状调查[J]. 心理科学, 2009,32(6):1471-1474.

[7] Bruyat C. Creation of Enterprise: Model an Contributions[D]. Paris: Management School of Paris University, 1993:431-449.

[8] Bird B. Implementing Entrepreneurial Ideas: The Case of Inten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8,13:442-453.

[9] Gartner W B, Katz M. “Who is an Entrepreneur” is the Wrong Question[J]. American Small Business Journal, 1988,12:11-31.

[10] Phna P H. Antecedents to Entrepreneurship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 Singapore: Beliefs, Attitudes and Background[J]. 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 2002,14(2):167-187.

[11] Krueger N F, Reilly M D, Carsrud A L. Competing Models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0,15:411-432.

[12] 陈美君. 主动性人格与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关系研究[D]. 广州:暨南大学心理学院, 2009.

[13] Aldrich H. Using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to Study Organizational Founding Rate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1990,14(3):7-24.

[14] Learned K E. What Happened Before the Organization? A Model of Organization Formation[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1992,17(1):39-49.

[15] Robertson M, Collins A, Slater J. Barriers to Start-up and Their Effect on Aspirant Entrepreneurs[J]. Education and Training, 2003,45(6):308-316.

[16] Volery T, Mazzarol T, Thein V. Triggers and Barriers Affecting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ality: The Case of Western Australian Nascent Entrepreneurs[C]∥42nd ICSB World Conference. San Francisco:[s.n.], 1997.

[17] Finnerty J, Krzystofik A T. Barriers to Small Business Formation[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1985,23(3):50-58.

[18] 冯炜,申恩平. 企业家创业动因和障碍的主成分分析模型[J].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2003,25(2):161-164.

[19] 宋洪霞. 大学生创业的个案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 2007.

[20] 复旦大学校产办. 大学生商业意识与创业活动状况调查研究[R]. 上海:复旦大学, 2006.

[21] Choo S, Wong M.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Triggers and Barriers to New Venture Creations in Singapore[J]. Singapore Management Review, 2009,28(2):47-64.

[22] Boyd D P, Gumpert D E. Coping with Entrepreneurial Stress[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83,11(3):44-64.

[23] Yusuf A, Schindehutte M. Exploring Entrepreneurship in a Declining Economy[J].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Entrepreneurship, 2000,23(1):41-56.

猜你喜欢
创业者意愿因素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解石三大因素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互联网创业者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创业者要勇敢地喊出“我要”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Chatterbox—Willingness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