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科文化功能研究:起源、回顾与思考

2012-09-25 00:45杨连生恽晓方
关键词:研究生学科大学

杨连生,肖 楠,恽晓方

(1.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辽宁大连 116024;2.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大连 116024;3.沈阳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辽宁沈阳 110003)

所谓学科,一般来说有两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指学术活动的分类,即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的第二种含义则是指高等学校等学术组织中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功能单位,是对人才培养、教师教学和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构成一门独立学科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三个:一是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或研究领域;二是具有本学科所特有的严密的逻辑化知识系统,即理论体系;三是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知识生产方式和学术研究方法。可以说,学科是大学学术活动的基本单元,因此,发挥学科优势,强化学科职能是大学发展的永恒主题。而大学学科文化是在学科知识与学科组织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知识理论体系、学科方法论、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学科传统、伦理规范、学科制度和行为习惯等的总和,是学科知识文化与组织文化的集合体。大学学科文化是识别学科的文化密码,是认识学科的必要途径,而更加重要的是,发挥与优化大学学科文化功能是学科内涵式发展、强化学科职能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学科乃至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本文旨在追溯大学学科文化功能研究的起源与回顾相关研究观点的基础上,厘清大学学科文化功能研究的基本思路,为大学学科文化及其功能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一、 大学学科文化功能研究的起源

大学学科文化功能的研究起源于人们对学术活动的文化特征的关*。1959年,英国学者斯诺在英国里德以《两种文化和科学革命》[1]为主题的演讲开启了学科文化研究的先河。他从分析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学科的学者在学术、道德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的不同表现入手,指出了两种学科因知识特征的不同而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此后,学者们相继展开了对学科文化相关问题的探讨。通过信息可视化工具进行文献共引分析*本文运用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陈超美教授研究开发的CiteSpace信息可视化分析工具,在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数据库Web of Science中以“disciplin* culture”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并对相应的文献记录进行文献共引分析。在所得到的网络图谱中,不同聚类之间通过关键的文献节点相连,通常这些节点都具有较高的中介中心性,在不同的聚类网络中起到连接和过渡作用,一般用紫色表示。该方法有助于检测出科学文献中出现的研究热点与前沿。可以发现,国外在斯诺之后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者包括托尼·比彻、托马斯·库恩、安东尼·比格兰等人,见图1。

图1 “学科文化”文献共被引分析网络图谱

托尼·比彻从斯诺的“两种文化”中获得研究兴趣,从格尔茨的学科民族志研究中得到灵感,在其《学术部落及其领地:知识探索与学科文化》[2]一书中,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在对英美两国18个学术机构中12个学科的220余名学者进行深入访谈的基础上,形成了对学科知识与学科文化间关系的深刻认识。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范式”的概念。他认为“范式是全局性的,包含一个科学群体所有共同的责任”[3],因此,在某些语境下,范式体现的是特定科学群体独特的学术生活方式,是一种对学科文化的界定。1973年,美国心理学家安东尼·比格兰先后在《应用心理学刊》上发表了两篇学科文化的相关文章[*]比格兰1973年发表的两篇文章分别是: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bject Matter in Different Scientific Areas; Relationships Between Subject Matter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tructure and Output of University Departments。。他从所选择的一所公立大学和一所私立文理学院教师的描述中发现了所选取的学科领域彼此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因此,比格兰的学科文化思想往往被看做是“早期有关教师亚文化(faculty subcultures)研究成果的延伸”[4]。另外,伯顿·克拉克在《学术生活----小小世界、不同世界》[5]中将学科文化视为一种职业文化,认为学科文化是认识学术职业的一个重要维度。随着学术工作领域的不断分化,学术文化也为不同学术机构中的众多学科所分割,从而形成了许多具有差异性的学科文化。

显然,以上研究主要从知识社会学(包含教育社会学)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对特定科学群体学术活动的文化特性及其所创造的文化产品进行了深刻剖析。可以说,相关研究代表了学科文化研究的前沿,引领着学科文化研究的方向。他们认识到不同学科间存在着不同的“范式”与文化,虽然没有直接涉及大学学科文化功能的内容,但研究中也包含了学科文化功能的意蕴,如学科间的文化差异恰恰是学科文化分界功能的体现等。另外,从知识网络图谱中可以发现,其中的关键节点还很少,这表明学科文化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大学学科文化的功能问题作为学科文化研究的一个分支,也刚刚进入人们的视野。

二、 大学学科文化功能研究的不同观点回顾

1. 大学学科文化的“单一功能说”

大学学科文化的“单一功能说”观点认为:大学学科文化具有育人功能或教育功能。在大学学科文化教育对象的层次上,相关研究对教师与管理者群体、大学生整体与研究生群体作了划分:

(1) 在大学学科文化对教师与管理者群体的影响方面,吉姆·特纳(Jim L. Turner)、克劳迪亚·米歇尔-柯南(Claudia Mitchell-Kernan)与马修·米勒(Matthew Miller)从美国参议院委员会负责制定大学研究生教育的相关政策和程序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针对博士生学术生产力的衡量问题所展开的讨论中发现,拥有不同学科文化背景的教师或管理者对研究生(主要指博士生)的培养方式有不同的理解与思考方式[6]。

(2) 在学科文化对大学生整体的影响方面,胡平认为在进行学科知识教育的同时必须要*重学科文化教育,充分发挥学科文化的育人功能,以免培养出“有知识没文化”[7]的大学生。

(3) 学科文化对研究生群体的影响是相关研究的核心部分,主要观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研究生教育与学科文化之间存在相互关联性。研究生教育既要传承学科文化,即要将学科文化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又要增强学科文化发展的自为性,即要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推动学科文化的发展[8]。其二,在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学科文化育人的必要性与独特性尤其突出。陈平认为,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存在教育资源不足、学术规范教育缺失与科学精神缺乏等问题,学科文化作为人们在探索、研究、发展学科知识过程中积累而形成的独特的语言、价值标准、伦理规范、思维与行为方式的集合,具有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塑造人,以自律他律的机制规范人,以学科文化的传统激励人的独特的育人功能[9]。其三,学科组织文化对研究生的素质养成有重要影响。一方面,如琼·希尔特(Joan B. Hirt)和约翰·穆夫(John A. Muffo)针对美国当代研究生的特点所指出的,学院的组织氛围与学科文化对研究生素质的养成,尤其是学风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而且研究生个体特征不同,学科文化的影响也不同[10]。另一方面,李阿利等指出学科组织文化影响研究生素质养成的基本逻辑,在于从关*学科组织文化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的角度出发,研究学科组织文化的内涵,突出学科组织文化的教育功能以拓展研究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11]。以上分析中所提出的学科组织文化对研究生素质养成的基本逻辑,实质上是学科组织文化对研究生素质养成问题的分析思路,因此,学科文化育人功能的内在逻辑与运行机制问题有待进一步思考。

2. 大学学科文化的“三功能说”

大学学科文化的“三功能说”观点认为,大学学科文化具有教育功能、凝聚功能与辐射功能。大学学科文化旨在营造一种文化氛围以感染与陶冶师生,使之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并内化为学科所特有的风格与习惯。这便是学科文化教育功能的体现。同时,学科文化的教育功能具体体现为学科发展的价值取向对其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导向,学科规范对其成员的意识与行为的约束,学科传统对其成员的激励,学科语言与标准等对其成员的塑造。凝聚功能是学科文化对学科成员的意识、向心力、归属感与认同感的强化功能。辐射功能一则体现为学科文化作为学科发展的动力与源泉,推动学科向纵深与横向发展;二则体现为学科特定的研究对象、方法与思维方式等在培育新人的过程中会得以传播[12]。应该说这种分析已触及到学科文化功能的主要内容,而且将学科文化的教育功能细化为导向、激励与塑造功能也值得肯定。但是,约束有对人加以限制与管束的意思,因此,大学学科文化的约束功能是否应该归于教育功能之中还有待进一步思考。另外,大学学科文化的辐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须要通过对学科新人的培育而实现,是学科文化教育功能的必然结果,二者之间存在重叠之处,有必要进行适当调整。

3. 大学学科文化的“四功能说”

大学学科文化的“四功能说”观点认为,大学学科文化具有分界、化人、生产与凝聚四种功能,而且学科文化功能表征的是学科文化的内在效力。具体来说,大学学科文化的分界功能是指学科文化使不同学科的知识、成员与组织间有明显的区别,因此,学科文化的分界功能是学科差异性的体现。化人功能指的是学科文化一经形成,就通过引导、规范、陶冶与型塑等形式,对学科成员进行文化渗透,从而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成为具有某种学科精神气质的学人。生产功能则是指学科文化在选择与传播过程中所能够实现的文化增值,以及能够产生新思想、新观念、新语言与思维方式的功能。另外,凝聚功能体现的是学科文化所具有的将各种力量汇聚在一起的能力[13]。将学科文化的功能(内在效力)与作用(内在效力的外化和发挥)相区别是以上分析的前提。相对“三功能说”而言,该观点突出了学科文化“分界”这一基本功能,进一步完善了学科文化的功能体系。再者,大学学科文化的生产功能在本质上即是大学学科文化对知识的生产功能,并在知识生产的基础上推动学科文化新的发展。因此,生产功能与“三功能说”中的辐射功能具有相似之处,二者都以推动学科的纵深与横向发展为依归,不同之处在于生产功能强调在学科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进行知识生产与创新从而获得文化的增值,其中学科文化的传播是手段;而辐射功能则强调对学科新人的文化培育,其中学科文化的传播既是手段,又是结果。

4. 大学学科文化的“五功能说”

大学学科文化的“五功能说”观点认为学科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价值力量、道德力量、规范力量,也是一种心理力量。就功能而言,大学学科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与辐射功能,良好的学科文化对学科建设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14]。具体说来,学科文化对大学学科研究方向具有导向功能;学科共同的价值观与信念对学科成员具有凝聚功能;学科文化对学科成员攻克学术难关具有激励功能;学科制度等对学科成员具有约束功能;学科文化对本学科领域的研究乃至大学其他学科的发展具有辐射功能[15]。以上观点将学科文化功能的发挥置于大学学科的建设进程中,突出了优化学科文化功能的意义,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大学学科文化具有如此强大的功能,那么这些功能又是如何得以实现的,不同学科文化的功能有何独到之处等,还须要更加深入地予以思考。

三、 大学学科文化功能研究的若干思考

1. 明确大学学科文化功能的主要依据

要素和结构是系统论的核心概念,要素是系统内的特定个体,而结构是系统内要素的组合形式,它们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可以这样说,要素决定功能的内容,而结构则决定功能的实现方式。因此,大学学科文化功能的提出要以学科文化的构成要素为主要依据,而且每一种功能的提出至少需要一个核心要素作为支撑。纵观上述研究,学者们针对大学学科文化的主要功能形成了不同观点,但却没有从“要素—功能”的视角探寻功能提出的主要依据。正如开篇所言,大学学科文化是在学科知识与学科组织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知识理论体系、学科方法论、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学科传统、伦理规范、学科制度和行为习惯等的总和。因此,知识体系、价值体系、规范体系、行为习惯作为大学学科文化的四大核心要素,是学科文化主体在学科文化场域中开展学术活动的必然结果,共同成为学科文化功能得以发挥的基础与依据。

2. 重新认定大学学科文化的部分功能

在上述大学学科文化功能的研究中,约束功能通常作为教育功能的实现形式之一,而辐射功能又与生产功能、教育功能之间存在重叠。因此,对大学学科文化的约束功能与教育功能,辐射功能与生产功能、教育功能之间的关系,有必要进行重新认定。首先,约束功能与教育功能之间关系的处理要从约束与教育的含义着手。约束侧重于使人或物局限于某一范围内,有限制或管束之意,是一种强制性的要求,强调“不应为”;而教育即教化与培育,是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人施以影响的活动,强调“应为”。所以,约束与教育虽然同是一种对人的影响方式,但侧重点却不同,故而有必要将约束功能从大学学科文化的教育功能中独立出来。其次,如前所述,辐射功能一方面强调在大学学科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推动学科向纵深与横向发展,另一方面则强调对学科新人进行文化培育。就前者而言,辐射功能是生产功能的实现形式之一;就后者而言,辐射功能又是教育功能的主要内容,有必要对辐射功能进行分解。因此,在对上述功能进行重新认定的基础上,结合大学学科文化功能的主要依据,形成了包括分界功能(以知识体系为主要依据)、凝聚功能(以价值体系为主要依据)、规约功能(以知识体系与规范体系为主要依据)、知识生产功能(以行为习惯等为主要依据)与育人功能(各要素共同作用)的相对完善的大学学科文化功能体系。

3. 突出核心并理顺大学学科文化功能间的关系

大学学科文化具有多种功能的观点已得到学界研究者的认同,但是通过分析以上观点可以发现,人们更多地是关心大学学科文化有哪些功能,尚没有关*到大学学科文化各功能间的关系问题。那么,大学学科文化的各功能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如果存在关联性,那么这种关联性又是如何体现的呢?可以说,在大学学科文化的各功能中,育人功能应居于核心地位,其原因主要有三:其一,学科缘起于原始的生存教育。围绕各门知识所展开的训练或教育活动是学科的原初之意,而学科文化是学科发展成熟的标志,因此,育人功能应是其核心功能。其二,从中世纪大学的诞生到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的建立再到21世纪的今天,大学的发展经历了由近代到现代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的职能虽然在不断拓展,但是大学的教育职能却始终未有改变。学科作为大学的基本单元,是大学教育职能的直接承担者。故而,育人功能也是大学学科文化所必须承担的首要责任。其三,大学中的学科组织成员包括特定学科的教师、管理者,也包括大学生。他们创造、继承并发展学科文化,是学科文化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学科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既是学科文化的传承过程,又是学科文化获得生命力的重要手段,更是学科文化其他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条件。

综上所述,笔者提出大学学科文化的“新五功能说”,即大学学科文化具有分界功能、凝聚功能、规约功能、知识生产功能与育人功能,而育人功能是学科文化的核心功能,是其他功能得以发挥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 斯诺C P. 两种文化和科学革命[M]∥两种文化. 北京:三联书店, 1994:1-50.

[2] 托尼·比彻,保罗·特罗勒尔. 学术部落及其领地:知识探索与学科文化[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3] Kuhn T S.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M]. 2nd e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0.

[4] Roskens R W. Implications of Biglan Model Research for the Process of Faculty Advancement[J].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1983,18(3):285-296.

[5] Clark B R. Academic Life: Small Worlds, Different Worlds[M].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7.

[6] Turner J L, Miller M, Mitchell-Kernan C. Disciplinary Cultures and Graduate Education[J]. Emergences, 2002,12(1):46-47.

[7] 胡平. 学科文化精神----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J]. 文化学刊, 2008,9(1):97-100.

[8] 唐安奎. 学科、学科文化与研究生教育[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5(12):6-10.

[9] 陈平. 论学科文化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5(12):10-13.

[10] Hirt J B, Muffo J A. Graduate Students: Institutional Climates and Disciplinary Cultures[J]. New Directions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 1998,98:17-33.

[11] 李阿利,王伟伟,陈冬林,等. 高校学科组织文化对研究生素质养成的影响初探[J]. 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 2008(1):20-22.

[12] 周京华. 大学学科文化建设探析[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2007.

[13] 庞青山,廖俊. 论大学学科文化的功能与作用[J]. 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28(1):4-6.

[14] 李余生,张怀国,殷辉安. 学科文化建设的理性认识与思考----学科文化及其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关系[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1(4):46-48.

[15] 郑红午. 大学学科建设进程中的学科文化研究[D]. 太原: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007:25-26.

猜你喜欢
研究生学科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