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推胎头、对侧卧位及徒手旋转在胎方位异常中的应用

2012-10-04 03:08
实用临床医学 2012年2期
关键词:徒手侧卧位胎头

王 芳

(南昌市第三医院妇产科,南昌 330009)

孕妇分娩过程中由胎方位异常造成难产的并不少见,通常经试产后不能自行转为正常位置者大多数均以剖宫产结束分娩,从而导致自然分娩率下降,增加产妇的痛苦。有文献[1]报道,持续性枕横位及持续性枕后位是头先露中的一种常见的胎方位异常,占头位难产的首位,及时纠正持续性枕横位及持续性枕后位是降低头位难产的关键。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笔者对120例足月单胎、头位、进入活跃期后出现持续性枕横、枕后位孕妇采取上推胎头、对侧卧位及徒手旋转法进行转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条件

无明显头盆不称者;宫口扩张≥6cm,先露在坐骨棘下1.5cm;胎膜已破;无胎儿窘迫;预测胎儿体质量2500~4000g;胎头双顶径8.9~9.5cm;宫缩间歇2~3min,持续40~50s,或宫缩乏力使用缩宫素静脉滴注调整到此水平。

1.2 排除条件

排除高直位、前不均倾位、颜面位及额位。

1.3 一般资料

选择在南昌市第三医院住院分娩的孕妇360例,均符合以上入选、排除条件,均为足月单胎、头位、进入活跃期后出现持续性枕横、枕后位孕妇。将360例孕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A组120例,年龄20.1~36.3岁,平均(25.2±3.1)岁;孕37.0~41.0周,平均(39.3±1.5)周;B超预测胎儿体质量2520~3640g,平均(3000.0±341.0)g;胎头双顶径8.9~9.4cm,平均(9.3±1.4)cm。B组120例,年龄20.4~35.3岁,平均(25.4±2.6)岁;孕37.5~40.6周,平均(39.2±1.9)周;B超预测胎儿体质量2540~3680g,平均(3000.0±348.0)g;胎头双顶径8.9~9.5cm,平均(9.3±1.7)cm。C组120例,年龄20.5~37.3岁,平均(25.3±3.4)岁;孕37.7~40.5周,平均(39.3±1.7)周;B超预测胎儿体质量2550~3670g,平均(3000.0±343.0)g;胎头双顶径9.0~9.4cm,平均(9.2±1.9)cm。3组在年龄、孕周、胎儿体质量、胎头双顶径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4 方法

A组孕妇采取对侧卧位法,如右枕后位采取左侧卧位,左枕后位采取右侧卧位。

B组孕妇采取徒手旋转法。常规消毒铺巾,排空膀胱,于宫缩间歇期将右手食指与中指伸入阴道内,以胎头后囟门的人字缝为支撑,再于宫缩时缓慢持续旋转。对于右枕后位、枕横位做顺时针方向旋转45°~90°至枕右前位;左枕后位、枕横位做逆时针方向旋转45°~90°至枕左前位。

C组孕妇采取上推胎头、对侧卧位及徒手旋转法。于宫缩间歇期将右手食指与中指伸入阴道内上推胎头1~2cm,同时孕妇对侧卧位;再于宫缩期做持续旋转,方法同B组。经过2~3次宫缩使胎头固定于枕前位,胎头明显下降后抽出手[2]。

1.5 观察项目

观察3组孕妇转位成功与失败、分娩方式及新生儿出生后1min Apgar评分的新生儿结局等情况。

1.6 转位成功与失败及新生儿出生后1min Apgar评分的标准

胎头从枕后位、枕横位转为枕前位,经阴道自然分娩、阴道手术助产视为成功;胎头持续枕后位、枕横位视为失败。新生儿出生后1min Apgar评分按文献[3]的标准。

1.7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孕妇转位成功及分娩方式

C组孕妇转位成功率、自然分娩率均明显高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孕妇转位成功率、自然分娩率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孕妇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孕妇产钳助产率、剖宫产率均明显低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B组孕妇剖宫产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孕妇产钳助产率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孕妇转位成功及分娩方式的比较

2.2 3组新生儿结局

C组新生儿出生后1min Apgar评分8~10分所占比例明显高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新生儿出生后1min Apgar评分8~10分所占比例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新生儿出生后1min Apgar评分4~7分所占比例明显低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新生儿出生后1min Apgar评分4~7分所占比例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新生儿出生后1min Apgar评分0~3分所占比例明显低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新生儿出生后1min Apgar评分0~3分所占比例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新生儿出生后1min Apgar评分比较

3 讨论

枕后位在先露下降前如不做检查,难以发现,甚至产程中对其不重视有时也不易发现。因此,在行阴道检查时应明确胎方位,做到心中有数[4]。当胎头以枕横位或枕后位衔接入盆时,在有效的宫缩力作用下仍不能成功地完成内旋转,可导致持续性枕后位,是造成头位难产最常见的原因;当胎头枕前位入盆时,胎头才能更好的俯屈、再仰伸,以最小的径线枕下前囟通过产道,而枕横位或枕后位入盆的胎头难以实现这一过程,最终形成难产。本研究采用上推胎头、对侧卧位加徒手旋转可使持续性枕横位或枕后位转变为枕前位,有助于胎头俯屈,使胎头通过骨盆的径线缩小,使产程顺利进展,从而降低剖宫产率。

在本研究中,A组仅采取对侧卧位时,胎头难以靠重心作用使其发生旋转,转位成功率低;B组采取徒手旋转胎头时,有可能在旋转后胎头方位发生改变,转成枕前位,但经过几次宫缩结束后胎头枕骨为了和脊柱保持直线关系,又恢复了原来的枕后位,使转位失败;C组则不同,采用了上推胎头后加徒手旋转胎头,同时使产妇对侧卧位。徒手旋转胎方位的最佳时机是产妇进入活跃期,宫口扩张6~7cm,先露在坐骨棘水平到棘下1.5cm[5]。此时胎头已进入中骨盆,与骨盆紧贴,如果只单纯旋转胎头难以使胎头转动。但采用上推胎头使胎头暂时退出中骨盆,同时产妇对侧卧位让胎儿脊柱向脊前位转动,胎头与脊柱同时朝枕前位旋转,再徒手旋转胎头至枕前位。这样经过2~3次强有力的宫缩后旋转胎头,胎头逐渐固定成枕前位,实现转位成功。本研究结果显示,C组孕妇转位成功率、自然分娩率均明显高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孕妇产钳助产率、剖宫产率均明显低于A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表明,在同等的时机和条件下,采用上推胎头、对侧卧位及徒手旋转胎头的方法纠正胎位异常的转位成功率较高。

转位时需要注意排除胎儿宫内窘迫及明显头盆不称的情况存在,同时给予产妇吸氧,以预防在转位过程中出现的一过性胎心改变。当宫口未开全时,宫颈在强烈的宫缩及产妇屏气用腹压作用下易出现水肿,从而阻碍宫口的扩张、胎头的旋转下降。此时,可给予5%利多卡因5mL局部宫颈注射,改善宫颈水肿,加快宫颈的扩张,从而使转位成功的胎头快速固定下降,提高转位成功率。对胎儿巨大者,应充分评估胎头与骨盆是否相称,如不存在不相称可能,可进行试转位,但转位成功率低于胎儿体重<3800g[6]。因此,在转位前应充分评估胎儿体质量,对于巨大儿合并胎方位异常者应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避免产伤、肩难产等并发症。

总之,临产后应尽早确定好胎方位,如发现为枕横位或枕后位,可在纠正胎方位最佳时机使用上推胎头、对侧卧位及徒手旋转纠正胎位异常,该方法顺应力学原理,符合产程要求,不增加新生儿窒息的危险,有助于宫颈的迅速扩张及胎先露下降,且操作简便,对母婴损伤小,能有效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

[1]佟淑芹,宋玉红.徒手旋转胎头纠正枕横位和枕后位50例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3):183,186.

[2]王媛丽,于守丽,董立芹.新式旋转胎头法对持续性枕后位患者分娩结局影响的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6):49-50.

[3]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4.

[4]任文,袁素洁,吕廷娟.徒手纠正枕后位降低剖宫产的体会[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7):742.

[5]邱要儿.头位难产采用徒手胎头旋转术的时机探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1,17(10):637.

[6]张劲松,勾显跃.徒手旋转胎头纠正胎方位异常268例分析[J].海南医学,2010,21(15):70-71.

猜你喜欢
徒手侧卧位胎头
侧卧位和俯卧位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肾结石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较研究
徒手攀岩
徒手抓飞弹 一点不奇怪
徒手“撕开”原子弹
徒手深蹲,练练你的臀部
菊花枕改善血压失眠
头高侧卧位护理在新生儿胃食管反流中的应用效果
胎头高直位的诊断与治疗
胎头位置异常临床分析体会
新式剖宫产手术中应用改良胎吸术助娩胎头56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