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分析

2012-10-10 12:16朱丽莎杨思芸屈马静
重庆医学 2012年7期
关键词:药制剂本院种类

朱丽莎,杨思芸,屈马静

(四川省南充市中心医院:1.临床药学科;2.西药剂科 637000)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reaction,ADR)是指合格药物在正常使用及常规剂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近年来,随着药物种类和剂型的不断增加,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危害,ADR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合理用药,预防和减少ADR的发生,已成为广大医务人员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解引起ADR的因素和相关表现,作者对本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上报至四川省ADR监测中心的153份不良反应报告进行了详细分析,为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上报到四川省ADR监测中心的153份符合要求的ADR报告作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依据《中国药典》(2010)版,按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及ADR表现情况进行分类统计。计数资料的描述采用构成比。

2 结 果

2.1 发生ADR的年龄与性别分布 153份ADR报告中,女89例(58.17%),男64例(41.83),发生 ADR的年龄为3~87岁,发生ADR的年龄与性别分布见表1。

2.2 引发ADR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 153份ADR报告中,引发ADR的药物种类见表2。另外,中成药ADR有20例,涉及循环系统用药11例,消化系统用药6例,抗高血压类药物3例,均归入各类化学制剂中。引发ADR的抗菌药物种类见表3,分类参照《临床抗感染药物治疗学》(2006年第1版)[1]对抗感染药物的分类。引发严重ADR的药物、临床表现及给药途径见表4、5,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见表6。

表1 发生ADR患者的年龄与性别分布

表2 引发ADR的药物种类

续表2 引发ADR的药物种类

表3 引发ADR的抗菌药物种类

表4 引发严重ADR的药物及临床表现

表5 引发ADR的给药途径

表6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3 讨 论

本调查发现ADR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的人群,女性多于男性,≥60岁年龄组的ADR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组,与文献报道相符[2]。由于老年人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等功能均降低,肝、肾功能减退,易造成蓄积中毒。因此,老年患者用药时应重视药物的联合应用,加强药学监护,充分考虑其生理特点,适当调整药物剂量和给药时间,减少ADR的发生[3]。

153份报告中涉及的损害部位最常见的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39.87%,主要症状有各部位斑丘疹、荨麻疹等变态反应,与国内其他医院报道的不良反应统计结果类似[4-5];其次为消化系统(23.53%)。这与皮肤、附件和消化道症状典型,易观察有关,但对于很多不典型的不良反应,临床药师在监测的过程中要建立临床思维[6],特别注意抗感染药物、中药制剂等有较强抗原性的药物易引发病理性免疫反应[7],应重视患者的过敏史、用药史和家族史,需慎重考虑使用药物种类和剂量。

153份ADR报告中抗菌药物的ADR居首位(39.87%),其中以喹诺酮类的ADR发生率最高。本院每月药物使用的动态排名分析表明,前10位用药中抗菌药物占第5、6位,临床使用率高。抗菌药物的使用应严格遵循用药指征,避免或减少无指征的预防用药、盲目联合用药以及大剂量用药等;其次,由于中药制剂的纯度、有效成分的分解、溶液中的微粒及质量检查标准的不稳定因素均是诱发ADR的重要原因[8-9],故中药制剂应尽量避免与其他药物的合用,减少ADR的发生,本调查显示中药制剂的ADR有20例,达13.07%,居第2位。从表5结果可知,静脉给药是引发ADR最多的给药方式,该途径所致ADR发生率高达92.16%。由于静脉给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药物的药理作用较口服迅速。静脉给药为本院住院患者最主要的给药方式。

另外,药物除有效成分外,在制剂过程中添加的增溶剂、赋型剂、崩解剂、防腐剂及调味剂等均可能成为诱发ADR的因素[10]。在使用过程中须充分考虑剂型因素,减少ADR的发生。总之,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重视ADR相关的各个因素、环节,加强监测以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1] 王睿.临床抗感染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479.

[2] 陈龙英,杨玉芳,吴闯,等.189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3,5(5):341-342.

[3] 司继刚,赵群.我院53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回顾与分析[J].中国药业,2011,20(2):58-59.

[4] 施兵奇,刘增娟,段月鹤,等.我院120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J].河北医药,2007,29(7):752-753.

[5] 罗存梅.我院15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6,17(3):207-208.

[6] 盛红彬,李安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药师的临床思维[J].中国药师,2006,9(10):947-948.

[7] 梁莉,王爱丽,倪梁朝,等.172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及其预防措施的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2(4):74-76.

[8]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8.

[9] 何文硕,景丽华.中药的不良反应应予以足够的重视[J].首都医药,2001,8(11):40-41.

[10]谢金洲.药品不良反应与监测[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50.

猜你喜欢
药制剂本院种类
本院急救设备应急库房的建设与临床调配评估的探讨
PDCA循环在降低本院住院药房药品调剂差错中的应用
数据挖掘在学校招生工作中的应用
种类丰富的酒具
消防车种类知多少
常用妇科中药制剂临床应用进展
镜头像差的种类
10 种中药制剂中柴胡的定量测定
196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分析与原因探讨
消防车有哪些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