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的一脉文香

2012-10-21 04:42陶钟麟
当代贵州 2012年14期
关键词:青龙文风文脉

文 陶钟麟

古城的一脉文香

文 陶钟麟

自南宋理宗六年(1258)皇帝赵昀赐名“镇远州”以来,七个世纪斗转星移,移民与土著杂交文化、儒、释、道文化五彩斑澜,在镇远这个深谷太极图上如万花筒演绎变幻。

古代,镇远为滇楚大通道锁钥,青龙洞前的大石桥连接南北通道。大桥的石块印记着一些远去的文化轶事。

1878年,颇有政声与文才的镇远知府汪炳璈突发奇想,要在青龙洞前的大石桥上修座八角魁星楼,并对捐资的地方人士预言:“黔省文风欠挺,此为黔东门户,魁星楼与东山笔岫相呼应,兜住东来之文风。十年之间,贵州必点状元。”众人以为戏言。谁知后来贵阳青岩赵以炯、麻江高枧夏同龢果然大魁天下,实现了贵州史上文状元零的突破。

在青龙洞后山岭矗立一巨大笔岫直指苍穹。当地人称其“文笔尖”。那是宣扬文治教化的象征建筑。明朝廷灭田氏土司进行改土归流,为广施教化,遍设府、州、县、社、义学。发展文教作为安边之道。府城建制宏大的孔庙旁是府学,卫城有县学宫;青龙洞,城西设有书院,名师王阳明、郑珍、贺绪蕃、莫庭芝等先后讲学其中。1879年,传教士见青龙洞上方台地环境幽雅,就勘测确定在上面建基督教堂。时任镇远知县的林品南想此风水宝地,岂能让外人占有,忙找地方乡贤密谋。于是称地方早已造册集资建书院。林品南先垫银出资,又暗中抢先日夜输工。短期内一座文明书院已立于场坪。洋人见状,只能望山兴叹。晚清朝廷畏慑洋人如惧虎狼,林知县明知有革掉乌纱的风险而冒险作为,可谓胆识过人,令人敬佩。后来地方将此举镌刻于石碑颂扬。因有书院育人,儒学中兴,文教相长,明清两季,镇远府中举者186名,进士35名。晚清就在镇远城还出了一家三翰林的谭钧培父子。

数千年积淀,儒佛道三教合一,汉族与苗侗等20多个民族和谐相处,商业与军事、边疆文化与外域文化的融汇……镇远因此被誉为“世界民俗文化保护之窗”。(傅迎春/摄)

明清时期客寓镇远或过往文士留下大量诗文和书画作品。他们或咏赞镇远山川风物,或感发边地人情,这是文化遗产中珍贵的瑰宝。几年前地方从中遴选部分镌刻诗文碑廊展示于新大桥下石板街。这当中有何景明、谢三秀、张三丰、郭子章、陆灿、吴敬梓、郑珍、林则徐、洪亮吉、邹一桂、莫庭芝、查慎行等名士诗文计石碑一百多通。有文思雅趣的游人漫步其间,读古思今,一任文风拂面沁心。

也许就是得益于历史文化的孕育,镇远文风挺劲,书香薰冶,文脉顺流传承。从镇远走出了人称“贵州第一笔”的书法家、学者吴道安,国家一级画师王系松,影视新秀聂远等在外有成就的一大批人物。时下,古城镇远拥有一帮甘于寂寞,乐于舞文弄墨的人群。他们不时聚会研讨地方历史文化,闭门著书,作联,赋词,谱曲挥毫泼墨,各显其笔下功夫。有工对天下第一景观长联、作世间最长诗者;亦有画作多次飘洋过海到异邦展览被收藏者。地方为旅游市场和宣传的需要也出了一批书籍,举办许多有影响的文事活动。应该看到繁荣当代文化与文脉传承是双收的。在镇远,延续文脉,应与保护文化遗产得到同样的重视和扶掖。让那一脉文香清流不息。

(作者单位:镇远县文体广电旅游局 责任编辑/蒋叶俊)

猜你喜欢
青龙文风文脉
王亦如:只为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脉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少林功夫拳(三)
小青龙说“角”
刘奇葆:改文风永远在路上
青龙现身记
青龙
媒体改进文风存在问题与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