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土归流打破封闭促交流

2012-10-21 04:42史继忠
当代贵州 2012年14期
关键词:思南黔东南贵州

文 史继忠

改土归流打破封闭促交流

文 史继忠

长期以来,人们把研究贵州史的重心放在西半部,重视牂牁、夜郎,而于东部地区多有忽视。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南夷为牂牁郡”固然重要,而在此之前166年,即秦昭襄王三十年(公元前277年),“秦夺楚巴黔东地”,在川、鄂、湘、黔毗连地区设黔中郡,黔东北及黔东南便纳入行政建制。这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56年贵州有行政建制之始,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处于前列,贵州简称“黔”也始于此。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各民族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长期实行“土流并治”。内地由中央王朝直接派官治理,因官员常有调动,故称“流官”。边疆民族地区,则以当地土酋为官,“以土官治土民”。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改变和政治版图的扩大,逐渐将土官统治区域设为流官,这便是“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是历史的必然,是中国由多元合为一体的必由之路,是由封建领主制、奴隶制、原始公有制推进到地主所有制经济的重大社会变革,是扩大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重大举措,在这个意义上讲,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社会进步。但在封建专制制度下,由于施行民族压迫、歧视政策,改土归流伴随着“血与火”的斗争,给历史带来了阴影。

永乐十一年(1413),朝廷下令将思州、思南、铜仁、乌罗(后并入铜仁)、石阡、镇远、黎平、新化(后并入黎平)八府,并贵州宣慰司及安顺、镇宁、永宁三州设贵州布政司,贵州始为一省。思州、思南二宣慰司改流实开贵州“改土归流”的先河,在贵州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此次改流,“去大存小”,仅革除宣慰司,而将39长官司分属八府,对黔东北和黔东南开发有积极作用。

贵州是土司密集的区域,思州田氏是西南的大土司,史称“思播田、杨,两广岑、黄”。贵州建省后,以贵阳为中心,自然视黔东南为边远。其实,贵州建省的基础,却是思州、思南二宣慰司的改土归流。

黔东南在历史上有过两次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一次是明永乐十一年(1413)将思州、思南废除二宣慰司改设八府。另一次是清雍正五年(1727)鄂尔泰奏请“西南改流”,在黔东南设“苗疆六厅”,即台拱厅(今台江)、清江厅(今剑河)、下江厅(今从江)、八寨厅(今丹寨)、丹江厅(今雷山)、古州厅(今榕江)。

思州、思南二宣慰司的地域,大体上包括今铜仁市和黔东南,地处湘黔边境,控扼由湖广经贵州入云南并通往缅甸的“西南大通道”。明初沿驿道设置清浪(今镇远清溪)、镇远、偏桥(今施秉)、平溪(今玉屏)、铜鼓(今锦屏)、五开(今黎平)等卫,插入土司地区。

黔东南呈开放态势,但“苗疆腹地”仍实行“风俗统治”,既无流官也无土司,被称为“化外”。因受外界影响较少,苗、侗文化保存较为完整、典型。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将“自治”状态的地区纳入流官统治。采取的方针是“先剿后抚”,大动干戈,造成许多令人痛心的事。但改土归流打破了原先的封闭状态,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苗疆”的进一步开发。

清雍正五年(1727)鄂尔泰奏请“西南改流”,在黔东南设“苗疆六厅”,将“自治”状态的地区纳入流官统治。图为清代苗疆六厅地图。(依据谭其骧所著《中国历史地图集》制作)

(作者系历史学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责任编辑/李坤)

猜你喜欢
思南黔东南贵州
思南公馆购物节期间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遇见黔东南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这里有一枚“金钉子”——黔东南苗岭国家地质公园
贵州,有多美
一间市民书房,一座全民阅读灯塔
诗书画苑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黔东南:2016年计划搬迁10万人
思南方言语音系统及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