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阳益胃汤加减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2-11-01 14:07范剑薇唐丽娟蒋敏玲
中成药 2012年4期
关键词:升阳健脾综合征

范剑薇, 江 伟, 唐丽娟, 文 辉, 蒋敏玲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广西 桂林 541001)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typ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变,目前西医对本病多以对症治疗为主,疗效欠佳。IBS-D是公认的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IBS-D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价逐步受到重视[1]。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采用国际通用的SF-36生存量表为基础,评估观察升阳益胃汤对IBS-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0例病例均为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2010年3月—2011年3月中医门诊及住院的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患者各4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及治疗前的临床症状评分相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诊断和纳入标准 所选病例均符合2006年罗马《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Ⅲ》[2]诊断标准,并经临床诊断、结肠镜或钡剂灌肠造影、大便常规及培养、血生化等检查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者。中医辨证分型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泄泻的诊断、分型标准[3]。并治疗前1个月内未使用任何止泻药及抗生素;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内分泌及造血系统严重原发病者;妊娠、准备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近一周曾服用影响胃肠运动及感觉功能的药物以及微生态制剂者;对药物过敏、不能按规定服药及中断治疗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以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党参12 g,白术12 g,茯苓15 g,炙甘草6 g,法半夏6 g、陈皮 9 g,枳壳 12 g、黄连 6 g、防风 9 g,白芍15 g,柴胡6 g,羌活10 g。随症加减:腹痛明显者加元胡15 g;腹胀者加大腹皮15 g;睡眠欠佳者加合欢皮15 g、郁金15 g;晨起雷鸣腹泻者加肉豆蔻10 g;上方由本院制剂室煎成250 mL药液,分早、晚2次饭前温服。

对照组给予西药得舒特(匹维溴铵片,法国苏威制药公司生产),每次50 mg,每日3次,口服。两组均以4周为1疗程。

2.2 生活质量评价 采用国际通用的SF-36量表[4]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所有入选患者治疗前后各记录一次。SF-36生存量表包含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生命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8个维度,调查结束后为便于比较,计分参照公式:转换分数=(粗分-最低可能分数)×100÷可能分数范围,将各维度换算成0~100分进行统计。

2.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疗效指标(治疗前症状总分-治疗后症状总分)/治疗前症状总分×100%。痊愈:主要症状消失,大便成形,黏液消失。显效:主要症状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症状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3 结果

3.1 临床疗效 治疗组40例,临床治愈16例,显效11例,有效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5.0%;对照组40例,临床治愈5例,显效11例,有效10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65.0%,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F-36积分比较 表1示两组治疗前SF-36各项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在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社会功能和精神健康项方面的积分均有明显提高(P<0.05),并且优于对照组(P<0.05)。

4 讨论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当属祖国医学“泄泻”、“腹痛”等范畴。以腹痛则泻,泻后痛减之“痛泻”为主症。查阅相关文献,张声生[5]等认为本病病因主要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以脾胃虚弱最为重要;吴兵等[6]认为IBS-D的发病与肝、脾两脏关系最为密切,肝脾相关证候约占80%。本病病机关键为肝郁脾虚,疏肝健脾是治疗本病的具体体现[7]。笔者前期研究结果也显示[8]治疗IBS-D在疏肝健脾的同时加少量“风药”疗效更好,取风能升阳益气、胜湿止泻之意。而有实验研究也显示[9]风药与补气药配伍,具有一定的增效补气健脾的作用。因此本研究采用李东垣升阳益胃汤加减为主方,方中寓有“六君子汤”和“痛泻要方”之意。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法半夏、陈皮为“六君子汤”以补益脾胃,降逆化湿;防风、白术、白芍、陈皮为“痛泻要方”以泻肝补脾止痛。关键在于防风、柴胡、羌活等的运用,取风药除湿与升阳的双重功效,使脾胃虚损、清浊升降失调得以解决,而泄泻自除[10],而防风专入肝脾,舒脾升阳,助参术祛湿止泻,兼散肝郁[11]。黄连、枳壳行气燥湿,白芍抑肝护脾,并和甘草甘缓止痛。纵观全方,在疏肝健脾的同时,补气升阳,恢复中气升降之枢,使清阳得升,浊气下泄,各走其道,而诸症自愈。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F-36积分比较()Tab.1 Comparison of SF-36 scores between 2 group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F-36积分比较()Tab.1 Comparison of SF-36 scores between 2 group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项目 治疗组(n=40)对照组(n=40)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生理功能84.2 ±18.2 83.3 ±16.1 83.4 ±17.3 82.8 ±15.6生理职能 54.3±28.7 61.1±19.4 53.4±25.6 56.3±17.4躯体疼痛 37.2±18.1 50.2±21.1△▲36.5±20.5 45.5±14.8总体健康 48.9±17.2 62.2±20.1△▲48.8±15.4 56.1±24.2△生命活力 39.7±16.4 51.3±21.3△ 37.4±16.1 49.0±22.3△社会功能 38.1±16.2 56.5±18.5△▲40.3±16.3 47.3±18.5情感职能 65.8±22.3 72.1±25.9 63.5±19.7 66.8±20.9精神健康 50.1±19.2 62.9±19.6△▲49.8 ±20.6 53.6 ±20.6

由于IBS-D目前尚没有客观的生物学、生理学方面的评价和诊断指标,因此对IBS-D患者进行生活质量方面的评价研究尤为重要。其评估结果能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评价治疗效果提供依据,也可将其作为一个研究终点用于评价药物疗效及用于医疗决策和医疗资源的分配等[12]。而近几年中医药在改善IBS-D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方面显示了较好的应用前景[13],其个性化治疗措施和综合性原则既能通过调理脏腑(主要是肝、脾)改善症状及生活质量,又满足了多靶点治疗的需要。本研究结果亦显示中药治疗组在SF-36量表中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社会功能、精神健康项等维度方面的积分均有明显提高,并且优于西药对照组(P<0.05)。说明中医经典方剂升阳益胃汤加减在改善IBS-D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提高生活质量方面较西药确有明显优势。

[1]Saito Y A,Schoenfeld P,Locke G R.The epi-demionlogy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n North America:a systematic review[J].Am J Gastroenterol,2002,97:1910-1915.

[2]刘新光.肠易激综合征与罗马Ⅲ诊断标准[J].胃肠病学,2006,12(11):736-738.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9-143.

[4]郑良成,田辉荣,谢培增.医学生存质量评估[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5:153-157.

[5]张声生,汪红兵,陶 琳,等.健脾化湿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及其对胃肠激素影响的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8):479-481.

[6]吴 兵,张声生.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的证候学研究进展[J].北京中医,2007,26:312-314.

[7]张声生,许文君,陈 贞,等.基于随证加减的疏肝健脾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近期和中期疗效评价[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9,30(4):436-440.

[8]范剑薇.升阳益胃汤配合神阙穴贴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8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7):1166-1167.

[9]江 玉,王明杰,罗礼容.补中法、升阳法、补中升阳法对脾气虚模型补气健脾作用的研究[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8,31(4):517-519.

[10]崔淑兰.东垣运用风药探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5):142-143.

[11]高文艳,林一帆,陆宇平,等.健脾调肝温肾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0,51(6):506-509.

[12]熊理守,陈旻湖,王伟岸,等.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生存质量的评价[J].中华内科杂志,2004,43:356-359.

[13]陈明显,蔡 淦.肠易激综合征生活质量评价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1,19(1):1-6.

猜你喜欢
升阳健脾综合征
SAPHO综合征99mTc-MDP及18F-FDG代谢不匹配1例
老年健脾操(一)
老年健脾操(二)
老年健脾操(四)
老年健脾操(三)
Chandler综合征1例
升阳益胃汤肺系疾病应用与药理学研究进展
考前综合征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预防和控制
《脾胃论》益气升阳方剂治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