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圆到椭圆
——一类高考试题的设计方法

2012-11-07 00:53
中学教研(数学) 2012年3期
关键词:建湖考试题斜率

(建湖县高级中学 江苏建湖 224700)

从圆到椭圆
——一类高考试题的设计方法

●卜以军

(建湖县高级中学 江苏建湖 224700)

1 重庆卷(理)第20题的设计方法

从而点P1的轨迹是圆C1:x2+y2=20.

图1 图2

(1)求该椭圆的标准方程.

2 江苏卷第18题的设计方法

如图3,若P1A1是圆O:x2+y2=4的直径,且不在坐标轴上,过点P1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C1,联结A1C1,并延长交圆于点B1,则直线P1A1的斜率与直线P1B1的斜率有什么关系?

图3 图4

设点P1的坐标为(x1,y1),则A1(-x1,-y1),C1(x1,0),从而

因为P1A1是圆O的直径, 所以P1B1⊥A1C1,从而

kP1B1·kA1C1=-1,

kP1B1·kP1A1=-2.

因此,对于上述的圆和直线,只要直线P1A1和P1B1的斜率都存在,就总有P1A1和P1B1的斜率之积为定值-2.

从而PA⊥PB.这就形成了江苏卷第18题:

(1)当直线PA平分线段MN时,求k的值;

(2)当k=2时,求点P到直线AB的距离d;

(3)对任意k>0,求证:PA⊥PB.

3 山东卷(理)第22题的设计方法

又设P(x1,y1),Q(x2,y2),则

3(cos2α+sin2α)=3,

2(sin2α+cos2α)=2.

图5 图6

这就是山东卷(理)第22题的第(1)小题,也是该题的基础和关键.原试题如下:

(2)设线段PQ的中点为M,求|OM|·|PQ|的最大值.

4 四川卷(理)第21题的设计方法

圆的这个性质不容易发现,证明过程也比较复杂.证明过程如下:

设直线l的方程为

y=kx+m(k≠0,m≠0,±ka+m≠0),

(1+k2)x2+2kx+m2-a2=0,

从而

直线AC的方程为

直线BD的方程为

联立2个方程得

y1y2=k2x1x2+km(x1+x2)+m2=

所以

从而

解得

图7

例4如图7,椭圆有2个顶点A(-1,0),B(1,0),过其焦点F(0,1)的直线l与椭圆交于点C,D,并与x轴交于点P,直线AC与直线BD交于点Q.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知,椭圆中的定点、定值、垂直等问题,可以先在圆上进行研究,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后,再通过变换得到椭圆上的与之相对应的结论.或将圆的一些熟知的结论类比到椭圆上,再进行深入的研究,得到椭圆的一个正确的结论,然后进行加工、改编,形成一道适合中学生进行知识巩固、方法训练、能力测试、选拔考试的试题.这是一种常用的非常有效的命题方法.

猜你喜欢
建湖考试题斜率
对一道高考试题的拓展探究
酯缩合在高考试题中的应用
做好干涉实验,答好高考试题
建湖:“乘风破浪”迈向高端装备制造“智高点”
建湖杂技饮誉海内外
建湖藕粉圆:甜润爽口 余香不绝
椭圆中关联斜率的一个优美性质
一道集训队选拔考试题的推广
物理图像斜率的变化探讨
江苏建湖 打造“矩阵”平台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