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平的多向度分析

2012-11-15 06:09张继平董泽芳
关键词:入学机会公平

张继平 董泽芳

(1.三峡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北 宜昌443002;2.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平的多向度分析

张继平1董泽芳2

(1.三峡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北 宜昌443002;2.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我国现阶段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平主要表现在地区不公平、城乡不公平、性别不公平和阶层不公平。造成这一事实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教育资源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传统文化因素、社会阶层因素等方面。促进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广泛参与,从政策、经济、制度、法律、管理等方面加以保障。

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平

一、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平的内涵解读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是指不考虑个人出生背景,而按照个体的学术能力与意愿,赋予其是否接受高等教育、接收何种质量的高等教育的权利。个人出生背景主要包括所在地区、城乡、性别、阶层等。当前,人们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关注更多集中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上。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就是指个体在进入部属高校或接受高层次教育的机会方面具有相同性、平等性和一致性。反之,就是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平。

判断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与否的标准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标准是进入高等教育的机会,即国际通行的入学率指标。入学率分为净入学率与毛入学率,“净入学率指符合官方规定的适龄学生的入学比例,毛入学率指各种年龄的学生总数与官方规定的该教育阶段适龄人口的比例。”①国际上通行的统计口径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指标,即高等学校注册生(在校生)人数与18—22岁人口数的比率。为了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在国际上具有可比性,本文所采用的是毛入学率指标。第二个标准是接受何种质量的高等教育,即高等教育质量指标。在我国,由于高等教育的层次和类型与高等教育质量存在很大的相关性,通常以学校层次与类型代替高等教育质量指标。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高校类型分为教育部所属的全国性重点大学(如“985”和“211”)、公立普通本科院校、公立高职高专院校、民办本科院校、民办高职高专院校和独立学院。从层次上划分,优质高等教育主要指研究生教育;从类型上划分,优质高等教育主要指部属重点大学。

虽然国家以法律形式保障了人人都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规定了教育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能真正地享有这种权利。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经济地位、不同居住环境等的学生在获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方面存在较大不公平。自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高等教育入学率不断提高,至2011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26.5%,各方面的个体均获得了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不公平于是从显性的总量不均衡,转为深层的、隐性的、多向度的差异,表现为不同出生地、不同性别、不同阶层等的学生在不同学历层次、不同高校类型的分布不均。

二、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平的现状分析

基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平的多向度表现,本文从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地区不公平、城乡不公平、性别不公平、阶层不公平等向度加以分析。

(一)地区不公平

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地区不公平主要是指不同地区的学生进入部属高校的机会不公平。现行的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是1996年国家教委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计划管理意见》部门规章中所规定的“分省定额,划线录取”制度。在这一制度框架下,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地区不公平主要体现在城市间、省际间的差异。按照2000年各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和人类发展指标,可以将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教育现代化水平分为四类地区:教育发达城市、教育发达省区、教育中等发达省区和教育欠发达省区。不同地区高考第一批录取分数线的差异集中地反映了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不公平现象(见表1)。

将教育现代化水平区类与高考录取分数差异相关联,可以直观地呈现教育发达程度与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平程度之间的关系。表1为2009年度的列联表,它从整体上显示了多数省区两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从横向的均值上比,教育越发达的地区,其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越不公平。北京、上海、天津的文科录取均分是504.7,在四个区域中处于最低的水平,比其他三个区域分别低27.5分、43.3分、2.4分;理科录取均分是486分,也处于四个区域中的最低水平,比其他三个区域分别低39.7分、60.1分、4.3分。北京、上海、天津是部属重点高校汇集的地方,但是,他们却以较低的分数招收了本地学生,使外地高分学生没有公平地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从纵向的落差上比,同一区域内的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同样不公平。在文科录取分数上,四个区域的平均分落差分别为61分、258分、173分和110分;在理科录取分数上,四个区域的平均分落差分别为47分、257分、166分和188分。从总体上分析,不同地区的学生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总量上并不存在明显的不公平现象,而在深层次表现为获得国家重点院校入学机会上的不公平。

(二)城乡不公平

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不公平是指城市和乡村学生在进入部属高校、获得研究生教育机会方面的不公平。这里的城市包括大城市、中等城市及县级市,乡村包括乡镇和农村。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乡村学生在获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总量上有了较大改观,但在获得优质高等教育机会方面却变得更加不公平,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城乡学生在进入不同类型高校上的差异(见表2);二是城乡学生在不同学历层次上的差异(见表3)。

从表2可以看出,在国家重点院校中,来自大中城市的学生高达42.3%,他们占据了非常大的份额;在一般重点院校和普通高校中,他们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1.0%和42.0%,同样占据相当大的份额;农村学生在地方高校中占48.7%。这说明,城市学生在获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方面占据了绝对优势,而居于劣势的农村学生只能聚集在教育资源、教育质量相对薄弱的地方高校,同时,那里也是高校贫困生的集散地。

从表3可以看出,在专科层次,城乡学生所占的总比例分别为64.4%、35.6%,相差28.8%;在本科层次,城乡学生所占的总比例分别为78.1%、21.9%,相差56.2%;在硕士生层次,城乡学生所占的总比例分别为73.8%、26.2%,相差47.6%。这种结果大致揭示了一种排序:在较高层次的高等教育中,城市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入学机会;农村学生主要聚集在较低层次的高等教育结构中。

表1 2009年各地区高考第一批录取分数线

表2 城乡学生在不同类型高校的分布

表3 城乡学生在不同学历层次的分布

(三)性别不公平

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性别不公平是指男女学生因为性别差异而在进入部属高校、获得研究生教育机会方面的不公平。高等教育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早已存在,扩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性别歧视,从表面上看,更多女生获得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但事实上,她们在获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机会方面仍然受到了不公平待遇,突出体现在不同性别学生在进入不同类型高校和不同学历层次分布上的差异(见表4、表5)。

表4数据显示,在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顶端,部属重点大学招收了61.8%的男生,男生的比例比女生高出23.6个百分点。如果说扩招使女生获得了更多的入学机会,那么她们更多地进入了公立高职高专,女生在这一类型高校中所占的比例高出男生18.6个百分点。在民办高等教育系统中,民办本科院校招收了64.4%的男生,男生所占的比例高出女生28.8个百分点,而在民办高职高专、独立学院中,聚集了大量女生。这说明,女生在获取优质民办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方面同样居于不利地位。

表5从性别的视角揭示了男女生在不同学历层次中所占的比例,从表中可以看出,从专科到本科、再到研究生,男生所占比例分别高出女生0.8个百分点、23.7个百分点、34.8个百分点。这说明,高等教育的层次越高,女生获得的入学机会越少,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性别不公平越突出。

表5 不同性别学生在不同学历层次的分布

(四)阶层不公平

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阶层不公平是指学生因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差异在进入部属高校、获得研究生教育机会方面的不公平。拥有更多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优势阶层子女在获得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占有优势,而低社会阶层的子女则处于劣势,这是一个基本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与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家庭环境成正相关。具体而言,父母受教育程度高、父母职业地位高的学生在选择高校类型和层次上具有更多的机会。根据中国的国情,基本上是父亲在家庭中占主导地位,所以本文从父亲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视角加以探讨(见表6、表7、表8)。

表6、表7分别反映了2001-2005级十一省市区大学生入读高校类型与父亲受教育程度、父亲职业的关系。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阶层不公平,既表现在不同阶层子女进入高校的类型上,更表现在他们进入高等教育系统的层次上。从父亲的受教育程度上看,在部属重点高校,父亲受教育程度在大专及以上的学生占29.3%,比其他三个阶层的学生分别高出0.8、12、12.1个百分点。从父亲的职业上看,国家行政领导干部的子女在部属重点高校中所占比例最高,达到了32.1%,比个体户子女所占比重高出20.1个百分点;干部、知识分子的子女在较高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绝对优势,本科生占41.6%、硕士生占41.6%、博士生占41.3%,两极落差分别高达31、32.2、27个百分点。这说明:拥有更多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国家行政管理干部、知识分子、办事人员、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子女在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更占优势,他们在部属重点高校中占有较大的份额,在硕士、博士等高层次的教育中也占有很大比例;产业工人、农民、城乡无业者、失业者及半失业者、私营业主、个体户的子女则大量云集在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

表6 2001-2005级十一省市区大学生入读高校类型与父亲受教育程度关系

三、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平的影响因素

造成我国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平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教育资源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传统文化因素、社会阶层因素等方面。

(一)教育资源因素

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部属高校地区分布不均是导致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地区不公平的直接原因。一方面,部属高校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辖市和江苏、广东等省区。以“211”大学为例,在目前的112所“211”大学中,北京占25所,上海占9所,天津占11所,武汉占7所,陕西占7所,而地处偏远的宁夏、青海、海南、西藏、江西等省区分别只占1所。这些重点大学常常采取偏向所在地的保护政策,直接为当地学生提供了更多地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2006年上海市教育部直属普通高校在上海的招生比例平均为46.20%,其余30个省份分享了53.80%的在沪教育部直属普通高校招生计划,每个省份平均为1.79%。这意味着2006年上海教育部直属普通高校在上海的招生比例是其在外地省份招生计划的25.8倍。②另一方面,河南、山东、河北、安徽、湖南等省人口众多、部属院校数量较少,而且缺乏政策扶持,“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直接导致了这些省份的学生在获得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的不公平待遇。

(二)社会经济因素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长期存在是导致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不公平的制度原因。我国长期实行的是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制度,进入21世纪,我国乡村经济的发展虽然速度惊人,但城市经济的发展更为迅速,城乡经济之间的鸿沟始终存在,城里人和农村人在获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方面的经济基础是不一样的。而且,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等级关系与市场经济本身有不断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趋势,而国家执行扶强扶优的政策,使国家宏观调控烫平城乡差距的政策发生错位与缺位,加快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③纵观实行城乡分治以来的50多年,农民和农村往往是城市发展的牺牲者和贡献者,农民和农村的学生往往也是高等教育中的不幸者。

(三)传统文化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的歧视是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性别不公平的文化原因。我国历来有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几千年的宗法统治实行对男性地位的强化和对女性地位的弱化,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新中国的成立。近年来,尽管我国的女性主义意识正在不断发育,但传统性别意识仍在起作用。传统文化对女性角色的界定更偏重家庭角色,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女性本身对女性参与高等教育的期待值都低于男性。重男轻女的性别歧视和不重视女性教育的传统观念直接地影响了女性对自身价值的认定,以及对高等教育机会的理解与判断,她们追求优质高等教育受教育机会方面的动机也远不如男性那么强烈。

表7 2001-2005级十一省市区大学生入读高校类型与父亲职业关系(%)

(四)社会阶层因素

大量弱势群体的存在是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阶层不公平的社会原因。弱势群体的具体构成大体,包括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失业者或半失业者、贫困者、下岗职工、灾难中的求助者、农民工、城乡无业者、非正规就业者以及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阶层的人。弱势群体因为家庭贫困,其子女往往对收高学费的重点大学望而却步,因而优质高等教育机会的分布更加倾向于社会经济背景处于优势的阶层。在追逐更高的学历方面,弱势群体出生的大学生虽然有向高等教育顶层流动的梦想,但出于家庭的原因,多数人在本科毕业后选择就业,无法继续接受研究生教育。

四、促进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政策建议

使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更加接近于公平,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某一方面的努力都会无济于事,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广泛参与,从政策、经济、制度、法律、管理等方面加以保障。

(一)调整部属高校在不同地区的招生比例

部属院校招生属地化的壁垒政策已越来越引起社会的不满。据统计,2005年,复旦大学本科招生总数3400人,上海本地生源比例达63.1%;浙江大学招生计划3715人,本地生源比例达67.5%;中山大学本科招生7210人,广东本地生源占62.4%;武汉大学的湖北生源超过了50%;南京大学的江苏生源达到了40%。④社会各界对重点大学的这种招生倾向反响极为强烈。部属院校招生计划的分配适当向所在地倾斜并无非议,但这种倾斜应该有一个限度,超出了这个限度,就会引发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地区不公平。从减小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平的角度出发,部属高校在当地的招生计划应设置上限,具体限度可以参照当地高考报名人数占全国高考报名人数的比例。

(二)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城乡学生公平竞争

城乡收入的巨大差距把城乡学生阻隔在“两个高等教育世界”。要解决农村学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平的问题,一条根本的出路是国家要千方百计地繁荣农村经济,通过经济发展为农村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条件,并促进其拥有较为宽裕的经济条件而获得与城市学生公平竞争的机会。此期间,通过制度创新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必然的选择。国家不仅要解决制度不公和失当的问题,也要解决制度无力和失效问题。只有公正而有效的制度才能从实质上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才能为城乡学生获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提供公平的机会。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消除城乡之间在居住、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税收、财政和金融等方面不公平和二元化的政策与制度,实现政策的统一与制度的公平。

(三)凝聚多方力量保障女性获得平等机会

教育机会是消除性别歧视、实现性别平等的“最伟大的工具”,政府、社会和学校都负有维护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性别平等的职能。政府应当将性别平等目标纳入高等教育政策计划及战略规划,构建性别补偿、调节的社会保障制度,协调国家、社会、家庭所承担的保障女性获取高等教育机会和分享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责任;社会作为高等教育性别平等的非政府组织在加大女性权利、影响政府作为等方面可以发挥作用;学校应为女性平等获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提供无性别偏见的教育环境,从源头上解决行业进入的性别隔离与歧视。

(四)建立“三管齐下”的贫困生助学机制

弱势阶层学生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贫困问题,“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是一个体现社会正义的政策,促进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阶层公平的关键是建立和完善对贫困生的救助,形成有效的反贫困助学机制,以保障每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都不会因为经济原因而失去上好大学的机会。对此“三管齐下”的执行很有必要:政府主导资助,高校积极配合;积极培育公民社会和民间组织,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加强大学生品格培养,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管理。⑤一个重要的途径是实施助学贷款,同时对特别困难的学生发放奖学金、助学金。还可以对特别贫困学生按一定标准发放无须归还的学业补助金,帮助他们解决上学费用问题,实现现实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公平。

注释

①李海涛:《中国教育不平等问题的统计研究》,杭州:浙江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页。

②乔锦忠:《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布的区域差异》,《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③林光彬:《等级制度、市场经济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管理世界》2004年第4期。

④晏扬:《招生名额向本地倾斜,重点大学为何过分本地化》,http://learning.sohu.com/20050728/n226475960.shtml,2005年7月27日。

⑤李宝元:《如何看待高教入学机会均等问题》,http://www.qianlong.com/,2006年8月17日。

2011-09-20

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等教育分流对社会分层流动的影响研究”(10YJA880110)

责任编辑 曾新

猜你喜欢
入学机会公平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推广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提倡
给进步一个机会
笨柴兄弟
最后的机会
给彼此多一次相爱的机会
没机会下手
入学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