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患者心理控制源与应付方式的关系研究

2012-11-20 09:20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年4期
关键词:应付焦虑症势力

袁 茵 卢 莲 鲁 娓

焦虑症是一种以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 安为主要特征的神经性障碍,其焦虑情绪并非由实际威胁和危险引起,焦虑程度与现实处境很不相符。典型的广泛性焦虑障碍通常于20~40岁发病,女性患病率约为男性的2~3倍。由于焦虑症通常伴随明显的身体症状,患者更多去综合性医院就诊,导致治疗的延误。有研究显示,心理控制源与焦虑情绪有关。内在控制型个体更有主见,能够积极追求有价值的目标,外在控制型个体更难以应付紧张的生活环境,前者正性情感水平高于后者。本研究以焦虑症患者的心理控制源为切入点,考察其与应付方式的关系,从而为焦虑症患者的心理治疗提供参考[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为2011年3-4月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心身障碍病房焦虑症住院患者共32例,其中男12例(37.5%),女20例(62.5%),受教育程度从高中到大学本科。所有被试均无意识障碍,能够独立完成量表作答,表示自愿参与本研究。用焦虑自评量表作为筛查工具,得分均大于50分,符合本研究条件。焦虑组平均年龄为(31.63±11.233)岁,焦虑总分为(70±9.397)分。

1.2 研究工具

1.2.1 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IPC) Levenson于1981年编制,量表为6级评分,包含内控性、有势力他人和机遇3个因子共24个条目。内控性测量人们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能够驾驭他们自己的生活,有势力他人测量被试是否相信他人能够控制自己生活中的事件,机遇测量一个人对机遇可以影响其生活经历与事情结果的相信程度。Levenson在10多项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该量表的常模。该量表的Kuder-Richardson信度系数内控性分量表为0.64,有势力的他人分量表为0.77,机遇分量表为0.78[2]。

1.2.2 应付方式问卷(Coping Style Scale) 肖计划、许秀峰于 1995年编制,为“是”“否”2级评分,包含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6个因子共62个条目,其中解决问题、求助因子构成成熟型应付方式,自责、幻想和退避构成不成熟型应付方式,合理化为混合型应付方式。该问卷在青少年学生样本中6个因子的重测信度系数分别为0.72,0.62,0.69,0.72,0.67 和 0.72[2]。

1.3 研究方法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心身障碍病房的焦虑症住院患者32名,调查者向被试一对一介绍研究目的,并宣读指导语。量表由被试独立填写,当被试有疑问时,调查者仅对问卷题目进行字面意义的解释,不代替被试作答。共发放问卷32份,回收有效问卷32份,有效率为1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 11.5,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心理控制源基本情况 按照心理控制源平均分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可知机遇得分高于内控性和有势力他人得分,说明焦虑症患者的心理控制源倾向于机遇,其次是内控、有势力他人,见表1。

表1 焦虑症患者心理控制源基本情况()

表1 焦虑症患者心理控制源基本情况()

量表得分 平均分机 遇 27.81±6.59 3.48±0.82内控性 25.06±5.74 3.13±0.72有势力他人 24.31±8.16 3.04±1.02

2.2 应付方式基本情况 焦虑症患者的应付方式各因子中,幻想因子的得分最高,其次为自责、退避、解决问题、合理化,而求助因子的得分最少,见表2。

表2 焦虑症患者应付方式的基本情况()

表2 焦虑症患者应付方式的基本情况()

量表分 平均分幻 想 6.94±1.95 0.69±0.20自 责 6.07±2.36 0.63±0.25退 避 5.75±1.95 0.58±0.20解决问题 6.62±3.46 0.55±0.29合理化 5.00±2.03 0.45±0.18求 助 4.31±1.64 0.43±0.16

2.3 心理控制源和应付方式的相关 焦虑症患者心理控制源与与成熟应付呈显著相关,心理控制源中的有势力他人和机遇与不成熟应付方式、混合应付方式均呈显著相关。内控性与成熟应付方式呈显著正相关,有势力他人与成熟应付方式呈显著负相关,机遇与成熟应付方式呈显著负相关。有势力他人和机遇均与不成熟应付方式呈显著正相关。有势力他人和机遇均与混合应付方式呈显著正相关,见表3。

表3 焦虑症患者心理控制源和应付方式的相关(r)

2.4 心理控制源对应付方式的回归分析 以心理控制源的3个维度为自变量,分别以成熟应付方式、不成熟应付方式和混合型应付方式为因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回归分析,见表4。

表4 焦虑症患者心理控制源对应付方式的回归分析

心理控制源对应付方式的预测效果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其中,心理控制源的机遇维度对成熟应付方式具有负向的预测效果,有势力他人对不成熟应付方式具有正向的预测效果,内控性和机遇对混合型应付方式具有正向的预测效果。

3 讨 论

3.1 焦虑症患者心理控制源的特点 本研究表明,焦虑症患者的心理控制源倾向于机遇,其次为内控性、有势力他人。结果显示,机遇均分大于等于3分的焦虑症患者占到了焦虑症患者总数的62.5%,表明大部分焦虑症患者的心理控制源倾向于机遇。这可能是由于焦虑症患者情绪波动大,且难以预料和控制,因此容易对治疗丧失信心,让病情任意发展,导致机遇心理控制源倾向明显。

3.2 焦虑症患者应付方式的特点 结果显示,焦虑症患者以幻想、自责这样消极的应付方式为主,较少采用解决问题、求助等积极的应付方式。这与前人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3]。有研究表明[4],焦虑症患者通常存在认知偏差,具有过高的自我期望,容易为自己设立不合理、不现实的目标,导致其期望往往难以实现。在反复受挫之后,焦虑症患者的信心降低,面临问题通常不能积极处理,因此较多采用不成熟、混合型应付方式。

3.3 焦虑症患者心理控制源和应付方式的关系特点 行为的预期-价值理论认为,在环境不变的前提下,个体对待事物的态度主要取决于其能否达到目标的预期,如果个体认为能够达成目标,就产生积极的态度,从而指引采取行动。内控者对环境有控制感,相信自己能够掌控事件的结果,能够采取积极行动应付,因此通常具有成熟的应付方式,表现为成熟应付方式与内控性的正相关。而与之相反,外控者认为事情的发展主要由外部因素控制,如运气或他人因素,因而消极被动,常常听之任之,难以采取积极行动应付事件,因此通常具有不成熟应付方式和混合应付方式,表现为不成熟应付方式、混合型应付方式与机遇、有势力他人的正相关。

3.4 焦虑症患者心理控制源对应付方式的回归分析 有研究表明,心理控制源与个体对事物的认知有关[5],促使个体做出事件结果是否由自己控制的判断,从而影响其采取的行动。心理控制源偏向有势力他人的焦虑症患者认为决定事情发展方向的关键在于他人,认为自身行动无法左右事情的发展,因而较多采取幻想、退避、自责等不成熟应付方式。心理控制源偏向机遇的焦虑症患者抱着运气心态,不太考虑自身行动对事情发展的影响,即使遭遇不期望的结果,也采用合理化的方式来解释。而较少存在机遇心理的焦虑症患者则能对情境进行客观评价,并采用解决问题和求助的成熟应付方式来解决问题。

焦虑症患者作为一个特殊人群,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受到医疗领域和社会大众更多的关注。本研究结果显示了焦虑症患者心理控制源和应付方式的关系,焦虑症患者面临应激事件时倾向于采用不成熟的应付方式,而这与其心理控制源这一人格特征有密切联系。这让我们认识到在对焦虑症患者进行治疗时应充分考虑其人格特征,制订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方案,帮助其认识并调整不成熟的应付方式,从而有效地改善其心理健康水平。

[1]赵国秋,孙建胜,王义强,等.心理控制感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6):370-372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增刊):109-115,332-334

[3]张林,车文博,黎兵.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1):36-41

[4]马文有,姜长青,于振剑,等.焦虑症患者心理控制源及人格特点的对照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2):138-139

[5]王德强.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源、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就业压力关系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2):1142-1144

猜你喜欢
应付焦虑症势力
UP!00后新势力
躲进“焦虑症”的刘太太
Task 6
完形填空精练一则
长期慢性疼痛,小心焦虑症
The Most Beautiful English Sentences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基层微信工作群手中应付工作、心中应付群众
批评新势力 张定浩
老年焦虑症应用生物反馈治疗的效果观察
民用安防的新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