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2012-11-20 09:20包文婷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年4期
关键词:消极总分新生

包文婷

学校适应是一个广义的多维概念,目前在学者中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准确的定义,但是大多数人倾向于认为学校适应是学生和学校环境、学校活动互动的状态。如Birch认为学校适应不仅指学生的学校表现,而且包括学生对学校的情感和态度及其参与学校活动的程度[1]。影响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因素,包括个性特点、认知方式、应对方式及归因方式等;二是外部因素,包括家庭、同伴、学校、社会等支持系统。目前关于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应对方式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研究还仅限于变量间的两两相关[2-5],在揭示大学生学校适应问题上存在一定局限性。本研究将对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学校适应三者之间的关系加以探讨,根据以往的研究,本研究假设作为应对资源的社会支持既直接影响大学新生的学校适应,又将通过影响应对方式而间接影响大学新生的学校适应。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了湖南湘潭的268名大学新生,其中回收问卷260份,回收率为97%。经过筛选和统计整理,保留有效问卷256份,有效率为98%。被试包括62名男生,占24.22%,194名女生,占75.78%。

1.2 研究工具

1.2.1 特质应对方式问卷[6]该问卷由姜乾金编制,共有20个项目。分为两个成分,积极应对(PC)和消极应对(NC),每个成分各包含10个项目。问卷采用5点评分,肯定不是(1)到肯定是(5)。本次测试中PC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19,NC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60。

1.2.2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7]该量表由肖水源1986年编制,主要应用于个体社会支持状况的评定,分为3个维度: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鉴于被试均为大学生,本研究对量表的一些项目进行了修改。将第2题“同事”去掉,第3题“邻居”改为“同宿舍的人”,第4题“同事”改为“同学”,第 5题去掉“儿女”,将“夫妻”改为“恋人”,第 6、7题“配偶”改为“恋人”,“同事”改为“同学”,“工作单位”改为“老师”。

1.2.3 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8]该量表由方晓义等2004年编制,共有60个项目。量表分为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和满意度7个维度。陈君、曹亦薇、赵燕鹰等的研究认为大学新生的学校适应不包括择业方面的适应[3,9-10],因此,本研究删掉了量表的择业适应维度,只选取了其他6个维度进行调查。采用5点评分,不同意(1)到同意(5)。反向计分题重新编码,总分越高,说明适应状况越好。在本次测试中各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55~0.805之间,总体一致性系数为0.916。

1.3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5.0进行相关分析,使用Amos 7.0建立结构方程模型进行路径分析。

2 结 果

2.1 大学新生学校适应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相关 从表1可以看出,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总分及各维度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均为显著正相关;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总分及各维度与积极应对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对呈显著负相关。

表1 大学新生学校适应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相关(n=256,r)

2.2 大学新生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 从表2可以看出,积极应对和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消极应对和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呈显著负相关。

表2 大学新生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n=256,r)

2.3 大学新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学校适应的关系模型通过对以往相关文献[2-5,11-13]的分析,对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学校适应的关系做出假设,即社会支持不仅直接影响学校适应,还通过应对方式对学校适应产生间接影响。包括以下途径:①社会支持对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及学校适应有直接影响;②社会支持通过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对学校适应有间接影响。运用Amos6.0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结果发现χ2=83.952,df=41,χ2/df=2.048,GF I=0.942,N F I=0.918,CF I=0.956,IF I=0.956,RM SEA=0.064。从模型的拟合指标来看,该模型比较理想,模型的路径系数结果表明:①大学新生的学校适应受到社会支持和积极应对的共同影响,即社会支持和积极应对均可直接预测学校适应,消极应对对学校适应的预测作用不显著;②社会支持既可直接预测学校适应,又可通过影响积极应对来间接预测学校适应。具体路径系数见表3。

表3 大学新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学校适应的标准回归路径系数

3 讨 论

本研究对大学新生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相关分析表明,大学新生社会支持各维度及总分与学校适应各维度及总分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大学新生的社会支持水平高,则学校适应水平高;社会支持水平低,则适应水平低。这与陶沙、陈君、董增云等的研究结论存在共同点[2-3,11]。这可能说明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利于大学新生的学校适应。

本研究对大学新生应对方式与学校适应的相关分析表明,积极应对与学校适应总分及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消极应对与学校适应总分及各维度呈显著负相关。这表明,采取积极应对方式的大一新生其学校适应水平较高,而采取消极应对方式的大学新生其学校适应水平就较低。这与郑敏、房超、朱丽芬等的研究结论存在共同点[4-5,12]。这可能说明积极应对有利于大学新生的学校适应,而消极应对则不利于大学新生的学校适应。

本研究路径分析表明,社会支持对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既有直接作用也有间接作用。一方面,社会支持能够直接预测大学新生的学校适应水平;另一方面,社会支持作为一种应对资源,使个体更有可能采取积极应对的方式,从而间接地影响大学新生的学校适应水平。这是因为社会支持主要来源于个体的社会关系环境,在社会关系环境为个体提供较多的情感、工具支持情况下,个体在适应中的人际互动困难就会相对减少。对于个体在入学适应过程中产生的负性情绪体验以及对新环境的认同而言,情况则较为复杂。一方面,社会支持可以通过减少应激源的方式使个体因压力而产生负性情感体验减少,或使个体对新环境更为接纳;另一方面,在遇到各种压力事件的情况下,社会支持可以为个体提供舒解压力感受的途径,同时提高个体的安全感、接纳感与价值感,从而成为具有广泛意义的适应缓冲背景[2]。本研究路径分析还表明,在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之间引入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时,应对方式对学校适应的直接效应有所下降,积极应对对学校适应的直接效应仍然显著,但是消极应对对学校适应的直接效应不显著,这一结果与王桢等的研究结论存在共同点[13]。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应对方式对学校适应的作用受到社会支持的影响。通过对256名大学新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学校适应的测量和分析发现:社会支持不仅对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有直接影响,还会通过积极应对对学校适应产生间接影响。

[1]Birch S H,Ladd GW.The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 and children’s early school adjustment[J].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1997,35(1):61-79

[2]陶沙.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入学适应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25(5):908-909

[3]陈君.大学新生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问题探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69-72

[4]郑敏,李红霞.大一新生应对方式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4):10-13

[5]房超,方晓义,李辉,等.大学生应对类型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3):204-208

[6]姜乾金,祝一虹.特质应对问卷的进一步探讨[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9,8(3):167-169

[7]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4(2):98-100

[8]方晓义,沃建中,蔺秀云.《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2):95-101

[9]曹亦薇,毛成美.纵向Rasch模型在大学新生适应性追踪研究中的应用[J].心理科学,2008,40(4):427-435

[10]赵燕鹰,张东生,白波,等.大学新生学校适应与家庭环境关系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2):147-148

[11]董增云.大学生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5):642-644

[12]朱丽芬.云南省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模型建构[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6

[13]王桢,陈雪峰,时勘.大学生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4):378-380

猜你喜欢
消极总分新生
重获新生 庇佑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让自己发光
新生娃萌萌哒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
新生改版
为何当代艺术很多都是消极的,血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