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马球发展分析

2012-12-06 18:21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11期
关键词:马球球门吐蕃

彭 昆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新乡 453000)

马球(polo)在我国古代称为“击鞠”,“击球”,“打球”。它是骑术和击球相结合的一项体育运动。

马球在中国是如何发展起来的,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一,起源于波斯(即今伊朗),由波斯传到西域,再由西域传至长安[1];二,起源于吐蕃(即今我国西藏地区),向东西方传播;三,起源于中原地区;四,起源于西北游牧民族。

东汉末年,曹植以“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的诗句,对当时的马球运动做了真实的写照。唐豪先生认为:“曹植这首诗,就现有的文献来说,为我国创造马球以后的最早的一个记载。”[2]因此,基本可以判断出马球运动在我国最晚也是在汉代开始流行,流行区域为黄河流域。

1 唐代马球的兴盛状况

1.1 场地

唐代的马球场非常之多,随处可见。通常情况下是设置在大殿的前面以及宫城禁苑中,譬如长安宫内的球长亭、西苑的梨园、大明宫的东内苑、龙首池(池填的球场)、麟德殿、清恩殿、中和殿以及飞龙院、雍和殿等。因此,我们在一些史书中经常可以看到在某某殿、某某宫打球的记载。1956年,西安的唐代大明宫遗址出土了一块石碑,碑文上清晰的刻有“含光殿及球场”、“大唐太和辛亥岁乙未月建”的字样,碑文表明了唐代时期在修建宫殿的时候,同时还修建了马球场,由此可见,在唐朝修建球场就已经是宫廷建设的一部分,而且球场的建设要求还非常高。

球场的一面正对大殿,其他三面有矮墙环护。球场的长度大约在1 000步,“广场维新,扫除克净,平望如砥,下看如镜。”唐诗中亦有“汴泗交流郡城角,筑场千步平如削。短垣三面缭逶迤,击鼓腾腾树赤旗。”及“新扫球场平如削”之句。足见当时的球场不仅场地面积很大,而且场地质量也非常高,平坦如磨刀石、镜子和刀削一样。除宫廷设有马球场外,贵族官员家中亦有自建的球场,如唐德宗时的司徒兼中书令李晟家在长安永崇坊有自筑的球场;唐文宗时,翰林学士承旨王源在太平坊家里筑有球场。

1.2 器具和比赛方法

球棍亦即鞠杖,是木制的,杖柄也有用藤做的,球杖下端是偃月状,外部包有牛皮,杖上有各种各样的彩色花纹的装饰。

唐代马球的比赛方法是:“凡击球,立球门于球场,设赏格,……各立马于球场之两偏以俟命。神策军吏读赏格讫,都教练使放球于场中,诸将皆策马趋之,以先得球而击过球门者为胜。”[3]具体而言,马球比赛有单球门和双球门两种比赛方法。单球门是在一个木板墙下部开一尺大小的小洞,洞后结有网囊,以击球入网囊的多少决定胜负。由于球门极小,击球入门需高超的技术,唐人张建封写到:“俯身仰击复旁击,难于古人左右射,齐观百步透短门,谁羡养由遥破的。”就像明人一首诗里说的“彩色球门不盈尺,巧中由来如破的。”[4]击球入门的难度如同射箭中靶。

打双门球的比赛法则与现代马球相似,以击过对门球门为胜。1972年在陕西的乾陵章怀太子墓中就发现了一幅大型的彩色壁画——《马球图》,这幅图画面生动,形象逼真,非常精彩的展现了当时马球竞赛的激烈场面。

1.3 流行程度

在唐代,不仅王公贵族和骑马打仗的武人们喜欢马球。就是舞文弄墨的书生们对于马球也不陌生。

在唐代,有一种说法是“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这一说法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进士科对文人的重要性以及进士及第的难度之大,一旦进士及第即可光宗耀祖。而进士及第之后会有三大盛会,分别是:慈恩塔题名、曲江游示宴、月灯阁下打球,此处的球即是马球。这可以说是当时的文人出人头地后最得意的活动了。打马球也就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因此,唐代的文人由文入武大有其人,例如诗人李绅、高适、张建封等都是由文人当上了节度使。当了节度使就要训练兵将,就要会打马球。所以张建封在他的诗中说:“仆本修文执笔者,今来帅领口旗下,不能无事习蛇矛,闲就平场学使马。”文人入武,首先就要学会打马球。上述两种途径入仕都促进了马球运动在文人中的开展。

2 唐代马球运动得以大发展的原因

2.1 历史和军事因素

马球与古代骑兵的发展有直接关系。因为马球运动既可以锻炼骑兵的体质,又可以提高作战技能。

中国虽然从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组建骑兵部队开始就已经有了骑兵,但当时只是一个附属兵种。并且当时的马具还很原始,既没有马鞍也没有马镫,骑术受到很大限制。而两晋南北朝(公元265年-公元589年)和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的重骑兵无论是人还是马均披挂重甲,笨重不灵,马的负担很重,难以开展马球运动。

到了唐代,为了争夺战争主动权,大力发展骑兵。骑兵在唐代达到极盛。贞观后四十年,战马多达七十万六千匹。与以往历代骑兵不同的是,唐太宗看到了之前重甲骑兵的弱点,建立起了机动灵活的轻骑兵。轻骑兵的快速机动和远程奇袭的特长适应了唐王朝地域辽阔,疆土广大的战略需要。而这也为马球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此外,有鞍有蹬的马具的完备大大提高了骑手对马的驾驭能力,骑手们可以稳稳地坐在马上完成各种剧烈的击打动作,马也可以轻松自如地左旋右转。而打马球又反过来有效地提高了唐代骑兵的技术,成为重要的军训手段。“击鞠之戏者,盖用兵之技也,武由是存,义不可舍。”马球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风行起来的,并成为“军中常戏”。

2.2 统治者因素

唐代马球运动得到迅速地发展是跟唐朝的统治者和上层社会的喜爱重视分不开的。唐代最高统治者及皇室贵族大都喜爱马球运动。他们不仅爱看而且也会打,有的还相当出色。

首先唐太宗“闻西藩人好为打球,比亦令习,会一度观之。”而唐中宗对击鞠也十分爱好,“上好击鞠,由此,通俗相尚。”《唐书·本纪》中常常有皇帝临幸某处击鞠的记载,说明唐代皇帝大都亲自上场打球。

宣宗打马球时,骑一匹矫健的骏马,能在马上持仗连击数百击,马驰不止,迅若流电,军中的打球手们都为之叹服。唐僖宗,虽然治理国家十分无能,但特别会玩,尤精马球。有一次他向他的近侍夸口说,如果朝廷设置打球进士科,他可以考中状元。“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这是社会现象的一条规律。

2.3 经济因素

马球在唐代除了作为一种常用的军事训练方式以及供统治阶级娱乐为主之外,同时在民间的发展也非常繁荣。“百马撵蹄近相映,欢乐四合壮士呼。”[6]鲜明的反映出马球运动参与者之众,观众之多。

唐代经济非常繁荣,可以说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无不说明唐朝经济之盛。物质的极大丰富,也催生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作战的军士要练武,闲暇的富民要娱乐,于是马球就成为社会欢迎的运动了。

故宫博物馆珍藏的一枚唐代打马球图青铜镜以及1972年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打马球俑,其形象都十分逼真,生动反映了唐代社会喜爱马球运动的风尚。

3 唐代的马球外交

从魏晋“五胡十六国”混乱局面到隋唐一统,各民族由斗争走向融合,经济、文化交流空前频繁。因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嫁给吐蕃赞普,唐蕃之间的来往十分频繁。当时,马球运动不仅在唐帝国蓬勃开展,位于青藏高原的吐蕃亦是深谙马球之术。

唐中宗景龙三年(公元709年)春,吐蕃使者到长安为赤德祖赞求婚,因知道中宗酷爱马球,便带来了一支10人马球队。吐蕃是游牧民族,马匹骏状,骑术精良,马球技术精湛。中宗派遣皇宫内园的马球队和神策军马球队与之比赛,结果两战皆负。中宗见势不妙,派临淄王李隆基(即后来的唐玄宗)和嗣虢王李邕、驸马杨慎交和武延秀四人上场与吐蕃的十人马球队对阵,只见“玄宗东西驱突,风回电激,所向无前。”[7]一直战到深夜,最终使“吐蕃功不获施”,最终大败吐蕃球队。马球运动的竞技演绎,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当时的文化交流。而在唐蕃两强的格局中,具有极大张力的马球实际上成为唐蕃激烈竞争的写照。虽然唐王朝在当时是全世界最强盛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的政治、文化中心,但是吐蕃一度拥有挑战唐王朝的潜力。就好比这场马球赛,吐蕃并不满足只充当马球比赛的观众,他们要求平等地站在这个舞台上参与竞争。最终的结果胜负平分也是唐蕃实力竞争的一个缩影[8]。

由于马球具有力度、竞争性和直观性,故而成为一个开放的交流渠道。后来,唐朝的统治者把这种交流功能用于了其他的交流对象,与渤海、高丽、日本等国都曾在马球比赛中加深了理解和友谊。以马球运动推动外交无疑要比武力威慑高明得多。

4 结语

总之,虽然马球运动至迟在汉代就已出现,可是直至唐朝时期,马球运动才迎来了其真正的大发展,达到了顶峰,这主要由于唐朝的历史、军事、统治者以及经济因素的推动,终唐一朝,马球是当时当之无愧的国球。

[1]韩丹.马球运动起源于波斯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5):1-7.

[2]唐豪.试考我国隋唐以前的马球[G].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第二册.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57.

[3]王江云.唐马球运动的兴起与规则要求[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5):24-26.

[4]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长安打毬小考[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5]谢勇,史国生.中国古代女子马球运动兴起概况及其原因[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2,9(4):129-131.

[6]杨向东.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7]李海英.唐宋时期马球运动的发展演变[J].通话师范学院学报,2010,31(4):67-69.

[8]林思桐.唐代马球探徽[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127-128.

猜你喜欢
马球球门吐蕃
吐蕃王权研究海外学术史钩沉①
呵呵
唐德宗时期唐蕃关系探析
吐蕃金银器知见录
西夏及其周边吐蕃语地名考释举隅
知否,知否,马球运动的前世今生
认识足球(二)
新疆发现中国最早马球实物
弹球入门
王室成员掀起马球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