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家竞技文化软实力的探讨

2012-12-07 18:38何艳华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体育精神竞技运动员

何艳华 付 甲 邰 峰

(1 吉林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2 辽宁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历数前几届全运会,赛场上黑哨、假球、兴奋剂事件屡屡发生,在第十二届全运会即将召开之际,不禁使我们再次追问:人,为何竞技?竞技,为何物?以往我们认为竞技是训练、比赛,从而不择手段去夺取金牌,导致竞技异化现象产生。根源在于国内的竞技参与者把竞技的核心价值定位在追求金牌,获取利益,把人当成攫取金钱和利益的工具。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奥运代表团获得51枚金牌,创造了中国竞技的又一次辉煌。然而成绩的取得并不能完全掩盖其存在的问题;一串串物质文化符号的展现,也似乎并没有使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内在核心价值。当今国际先进的竞技思想已逐渐从重“物”转向重“人”,而国内竞技思想的重心仍然停留在重“物”的层次上。这种重工具理性轻价值理性的问题不解决,赛风赛纪问题不改善,不仅会为国家建设体育强国设置阻碍,也会影响到未来国家竞技的发展方向。因此,加深对国家竞技文化的认识与研究,对于加强国家体育 “软实力” 建设,推进其科学发展颇有意义。

1 对竞技文化的追问

1.1 文化的内涵

辞源对“文化”的解释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制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特指社会意识形态。”通俗地说:文化体现在社会个体与群体的内外环境的方方面面,并且千姿百态,特别是非物质文化,它归根结底展现了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生活智慧、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就一个人来说,更体现在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所处的各种内外环境。一个人的处世行为与言论品位,道德、智能是本人文化积累的总和;对社会来说,文化是人们代代累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渗透在生活实践中的综合反映。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生活方式的整体性的映照,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在当今社会,文化力量同经济力量、政治力量一样,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反映和国家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可以决定国家未来发展与国际形象的重要“软实力”。

1.2 国家竞技与文化软实力

在我国运动训练学中将竞技运动定义为:在全面发展身体运动过程中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发挥(个体或群体)体力、心理、智力等方面的潜力的基础上,以攀登运动技术高峰和创造优异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运动过程。其简单来说在我国竞技体育就是以夺标为主要目的的运动过程。

竞技作为人类创造的一种文化娱乐活动,它自然也会在软实力方面有所体现。将竞技上升到文化层面进行分析,充分挖掘竞技的文化内涵,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竞技的本质,而且也能够通过竞技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来提升国家综合实力。

2 当前国家竞技文化思想观念存在的问题

2.1 金牌至上的锦标主义思想

曾经以爱国精神号召运动员刻苦训练、拼搏向上的体育感召力,正随着中国社会的整体进步而表现得越来越虚弱无力,反倒是“金牌”的诱惑正在让很多中国官员和运动员迷失自我。为了刺激运动员的竞争意识,中国的竞技体育正走进了以政府奖金作为运动员、教练员和相关体育部门奖励机制的怪圈。如今在我国金牌意味着钱,意味着当局的执政能力,管理和领导水平,局长升官发财的“证据”。 有关专家认为:“长期以来,金牌至上、锦标主义被看成了中国竞技体育的根本目的,体育在人文精神层面本身所具有的感召力却被忽视。”北京奥运,我国虽夺得51金,但未显示出世界领先的体育文化,因而导致国家体育问题不少,国际认同度欠佳。这些都与我们长期忽视体育文化建设,单纯追求金牌的锦标主义有很大关系。

2.2 缺乏“人文教育”的狭隘思想

目前在我国的竞技运动中缺乏人文精神的指导,尤其体现在培养运动员方面。21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运动成绩的不断提高,过度的商业化和职业化导致了人们对技术的崇拜,并将夺标作为竞技运动发展的唯一目标,使竞技运动中人文教育相对滞后,影响着竞技运动的健康发展。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竞技运动的高度发展导致人们长期单纯追求人的生物属性,而忽视人的社会属性在竞技运动中的价值,是竞技运动人文教育弱化的根本所在。

2007年中国网球大奖赛女单决赛中,彭帅在将要失利于年轻小将的情况下,毅然选择退赛,连最后的颁奖典礼都拒绝参加,事后导致了大批观众的不满。又如全运会速滑赛场上黑龙江速滑运动员宋兴宇的“中指门事件”。这样事件的发生反映出我国在培养运动员人文素质方面非常欠缺,让人担忧的是中国竞技人文精神的丧失,正在让很多运动员道德沉沦丧失,意志被物质腐化。

2.3 单纯为国争光的民族主义思想

当前,国家竞技思想文化还没有统一的思想及其核心价值观,仅有夺取锦标,“为国争光”的竞技思想。国内竞技思想落后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思想解放的程度不够,国人尚未将国内外先进的竞技思想融入到国家竞技文化体系之中。我们只研究了竞技夺标的“特殊性”(民族性),忽略了竞技育人的“普世性”(国际性)。

据考证,自我国近代从西方引进现代体育以来,就具有强烈政治色彩及其“种”意识。建国以后,体育从“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到今日“为国争光”,也带有强烈的政治需求和种意识。这既与当前中国积极抵制“中国威胁论”,“对外求和平,对内求和谐,两岸求和解,以和平天下”的和平发展战略思想不符,又与富有教育意义的体育,以及奥林匹克“公平竞赛,教育青年,促进和平”宗旨的精髓是相悖的。

在国人的眼里,竞技运动只有技术、战术,没有“人”。我们认为篮球运动是为了投球入篮筐,而发明篮球的国度却说篮球是为了培养具有拼搏精神和协作精神的人;我们定义足球运动是将球踢入对方球门的运动项目,而欧洲人却认为足球只是手段,根本的目的却是培养会踢球、会做人的人。因此,国家竞技运动亟需研究普世性与民族性相统一的竞技思想文化。

3 新时期国家竞技思想文化建设的路向

3.1 “育人夺标”的竞技思想——国家竞技的合理内涵

目前,国内《运动训练学》认为竞技是以运动竞赛为主要特征,通过挖掘人体潜能,以夺取运动锦标为目的运动。简言之,中国竞技就是为了“夺标”的训练和比赛。实际上,这仅仅是对竞技“工具理性”层面的表述,竞技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育人”这一价值理性作为其支撑。“育人”揭示出了竞技的教育属性,体现竞技的“人性”;夺标揭示了竞技的娱乐本质属性,体现竞技的“娱乐性”。因而,育人与夺标相结合,才能确保竞技的和谐发展。

奥林匹克宗旨指出:“要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尊严的和平社会。”竞技的主体是人,包括竞技运动员和观看竞技比赛的观众。国家竞技的“育人”思想要培养富有人性,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竞技人才,并通过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表现出的高尚道德风貌和良好的竞技素质使竞技比赛的观众受到启发和教育。竞技的“夺标”思想有双重的含义,一是夺取运动的锦标,二是实现人生的目标。竞技本身不是最终的目的,运动员在夺得运动锦标之后,面临退役后再就业问题。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不仅要求其具备夺取锦标的能力,还要使其在竞技过程中学会做人和做事,并能树立人生奋斗的目标。例如,被誉为“体操王子”的中国国家体操队运动员李宁,在比赛中赢得无数冠军和荣誉,退役后二次创业,凭借自身敢于拼搏的精神,直至今日把“李宁”系列运动产品推广成为国际知名的品牌。又如,著名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不仅夺得了亚运会、世乒赛和奥运会“三大满贯”的冠军,并且在退役后继续深造,凭借自身不懈努力,最终获得了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以上两个例子充分阐释了“育人夺标”竞技思想的深刻内涵,也说明了其在竞技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

3.2 “类”本位竞技思想——“和谐世界”的竞技思想

“和谐世界”的竞技思想内涵即是培养竞技参与者追求和平与秩序的“公共体育精神”。《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开展没有任何形式的歧视、并按奥林匹克精神——互相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比赛精神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而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可见,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把“教育青年”与“促进和平”视为根本的目的。

当今,国内战略研讨出现频率最高的一词是中国的“和平崛起”。这是我国针对国际上“中国威胁论”提出的战略思想。后奥运时期,我们若能树立和谐世界的竞技思想,弘扬奥运对教育与和平追求的“公共体育精神”,那么对于促进国家竞技和谐发展与中国的“和平崛起”很有意义。

政治学者喻希来在《人与世界》中指出,中国人过去统一“天下”追求的是皇权和国家的秩序,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后,清政府才把“国家秩序”纳入“国际秩序”。同样,当今中国的竞技思想观念也缺少国际性。例如,奥运的宗旨追求的是教育与和平,而中国竞技追求的则是运动成绩,导致目前国内黑哨、假球、兴奋剂、赛场斗殴等问题屡禁不止。2004年亚洲杯中日决战,球迷闹事,外电评论是种族之争。这在国际上造成了十分不好的影响。因此,国家竞技树立和谐世界的竞技思想,培养竞技参与者的“公共体育精神”,是国家竞技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中国“和平崛起”的题中之义。

3.3 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为国争光”的竞技思想

新时期国家竞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应把弘扬奥运精神与中华体育精神联系起来,努力培养公民体育的“类”意识。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同志在2005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中指出,“中华体育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体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特别是竞技体育在激发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等方面有着特殊作用。中国体育健儿创造出‘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人生能有几回搏’、‘振兴中华,从我做起’、‘从零开始’等一系列鼓舞人心、积极向上的警句、格言,被广大人民群众经久传诵。‘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成为社会共有的精神财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已充分论述了中华体育精神的真谛,是我们今后培养公民建立国际性的道德竞技意识的指南。但是,培养中华体育精神必须要在弘扬奥运“公平竞争、团结育人、崇尚和平”的公共体育精神的基础上进行。否则,我们将难以摆脱重“种”轻“类”的体育思想的束缚,难以培养现代公民应有的公共素质,难以抵制国际赛场上种种异化现象的困扰。

4 结语

竞技文化的思想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思想方式的转变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当前,面对国家竞技主体迷失,人性失落的“重物轻人”的局面,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国家竞技文化软实力建设,这是国家竞技思想的深层次变革,也是国家竞技文化建设的“指南”。只有如此,未来国家竞技才会实现和谐发展,中国竞技文化才会得到国际的认同。

参考文献:

[1] 宋继新.竞技教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 金元浦.大学奥林匹克文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肖天.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4] 宋继新.文化兴体:建设体育强国的抉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2).

[5] 付甲,宋继新,黄佳.确立国家竞技核心价值的探索——对全运会等赛场的异化现象的反思[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5(5).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竞技运动员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拼搏热血的灵动之美
真正的体育精神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真正的体育精神
花与竞技少女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