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武术文化内涵的探析

2012-12-07 18:38次春雷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武术人类思想

次春雷

(吉林体育学院 武术系,吉林 长春 130022)

后奥运武术运动的发展受到人们广泛关注,武术运动的文化内涵成为推动武术发展的内驱动力和文化动力,也是武术运动的价值核心和灵魂。武术运动的追求不仅表现出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深切关注,还体现出人类对自身的终极关怀,也是对其自身价值的判断与肯定。中国武术在其千百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历经了早期人类生存中人与兽相搏的“搏斗之术”——古代战争中相互攻击的“杀人之术”——平息人世纷争,追求和平的“止戈之术”——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养生之术”——育人喜武和习武育人的“教化之术”的转变。完成了从野蛮到文明,从生物人到文明人的历史演变过程。浓缩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武术文化。武术从产生至今主要表现出对“养”、“生”、“和”、“合”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不懈追求,这些内容都与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对武术的人文追求进行探析,以期进一步揭示武术文化内涵本质,提高人们对武术运动中人文价值追求的认识与理解,推动武术运动朝着更加健康而和谐的方向不断发展。

1 武术对“生”、“养”的追求

1.1 武术对“生”的追思

中国从古代开始就极其注重对“养生”的追求,谈“养”文化之前我们首先应了解武术对“生”的追求与价值观念,因为“养”是建立在“生”的基础之上的,中国人对“生”的追求包括生命、生产、生活、生存(谋生、求生)等内容。这些丰富的内容同武术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人类的本能所体现出的对“生”的本能追求产生了武术,形成了武术攻防的特点与价值功能,人类通过武术实现了人类对“生”的渴望与追求,但随着人类私欲的不断膨胀,武术同样为人类带来了很多灾难。然而,武术产生的初衷却是为使人类获得更好的生存资格与条件。

从人类生命起源到远古时代“人少而兽众”,原始先民为了保障“生命”的安全和获得更好的生存必须要通过武力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因此必须用武力手段获得食物作为“生产”资料,以满足长期“生存”的需要。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很快就进入了人类社会文明阶段,此时战乱四起,人们流离失所,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想尽办法而求得生存,一个部落或一个民族为了保证战争的胜利,就必须借助武术训练来增加将士的战斗能力。武术成为整个冷兵器时代“安生”立命的重要手段之一。后来武术又成为从古至今中国社会中一类人群重要的“谋生”手段和技能,习武之人在古代战乱时期可以充当保家卫国的“将士”;春秋战国时期很多习武之人依人做客成为“侠士”或“刺客”;古代私学、馆社组织、民间团体、教会帮派等组织机构的武术教头;宋朝武举制的出现,使习武之人可以高中“状元”,成为高官;清朝时期习武之人又出现在替人看家护院的家丁,给达官贵人充当私人保卫的保镖,还有就是收人钱财为人包运财物的镖局镖师等等。这类人群的谋生手段都是依靠武术这项技能而获得的。

对“生”的追求是人类一种伟大的奋斗目标,生存欲望是一切生命的本能,无论是征服自然,还是征服敌人。满足人的生存需要是中国武术在历史发展中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因素。

1.2 武术对“养”的追问

美籍学者孙隆基在其《中国文化深层结构》一书中提到:“中国人一般老百姓的生活意向,归根到底就是一个‘养’字,每一个人都几乎将全副心思放在‘养’自己的身体(亦即是“揾食”、“补身”),‘养’老婆,‘养’孩子(亦即是安身立命,生男育女),‘养’上一代(亦即是“孝”)。” 中国自古代开始就认为解决大众百姓的温饱问题,就可以获得“天下太平”,这对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农耕文明国家来说,确实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最低生存保障条件。“太平盛世”可以体现中国人对“养”价值的终极追求。中国人眼中的“养”文化大都表现在“养护身体”、“养家糊口”、“修身养性”等价值观念上,这些内容都与武术发展有着一定的联系。人们通过习武可以使自己身体变得更加强壮,满足生命的需要,体现出“养护身体”的价值功效;习武者在武德的教化下不断修正自己的思想,陶冶情操,改变了自己的性情与性格,满足了人们“修身养性”的需要;人们还通过习武获得了谋生手段,保证了自己和家人的长期生存资格,体现出“养家糊口”的作用。“养”是建立在“生”的基础上,同时又是一种对“生”的现实价值和意义的超越与升华。“养”是为了使人更好的“生”(即存在),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生命观”的深刻认识,表现出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尊重以及对人自身的终极关怀。

前些年有学者曾提出,“武术属于体育,但又高于体育”,国内学者对此观点颇有争议。笔者认为武术运动具备了体育的健身、娱乐、竞技等方面价值,但还包含了中国传统的养生价值,这个内容成为武术区别于西方体育的重要因素之一。西方体育的观点是“生命在于运动”,以“身体运动文化”为核心的思想;而在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运动文化是武术,而武术所体现出的内涵则是以“运动养生文化”为核心的思想内容,集中反映出中国儒、释、道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处世原则,还表现出一种对待人生的态度以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2 武术对“和”、“合”的追求

2.1 武术对“和”的追寻

中华武术长期以来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蕴化了武术“和”文化的思想与追求。东西方文化的焦点也在于对“和”文化的追求及“和而不同”思想探讨。武术本身所反映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其核心思想就是儒家文化中的“尚和中庸”、“和为贵”、“和谐”的思想以及对“和平”的不懈追求,而武术本身则具备“争斗”、“攻击”的性质,但这些内容不能代表武术文化思想内涵的全部。武术的自身功能特点与“和”文化的追求具有一定的矛盾性,但二者又具备了相互制约,对立统一,协调发展等特点。人类私欲的膨胀与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导致了战争的出现,而动用武力则是平息战争和稳定社会不和谐的重要手段,武力是解决文治以外最有效的方法,以武力的征服建立一个有秩序的新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的精髓之一就是“以和为贵”,把“和”视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成为自古以来人们为人处事的重要准则和信条。佛家也有句名言叫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道家的主张则是“不争”、“无为”,“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思想。墨家所倡导的是“非攻”、“兼爱”。兵家的至上境界也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所以说武术文化在中国主流文化儒、释、道、墨、兵家中无论是提倡入世还是主张出世的思想都是期望天下太平而无争,愿世界和平。“和平”体现了武术与奥运,中西文化的共同追求,从奥运的“神圣休战”到武术的“止戈为武”的无处不体现出人类对“和平”的渴望,人类的渴望赋予了奥运与武术共同的神圣追求。

中国追求和平文弱的民族性格,导致了不尚征伐,而尚和中庸的民族个性,所追寻的是在和平中求发展、谋进步、倡和谐。因此,中国历史重大战争都是出现在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性格同时决定了武术的价值取向,所体现出的是追求人类和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秩序文化。西方的民族性格主张尚力、尚强,西方人视竞争为生存之本,在竞争中谋发展、求生存。这些内容集中体现了中西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文化意境。

2.2 武术对“合”的追想

中国武术中“合”的追求主要体现在对“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形神合一”、“阴阳合一”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融入与思考。

“天人合一”的思想起初所表现的是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崇拜,认为自然的力量是不可抗逆的,人要生存就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渴望达到人与自然的调和。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中国古代人具有较强的现实感,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是造物主并主宰着万物,是宇宙并拥有强大的力量。“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人类一种恒古不变的精神追求。后来随着人们对大自然和事物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刻,“天人合一”逐渐变成了人类通过自身实践活动对自然规律的探寻,希望可以使“天道”为“人道”服务的一种追求。天人的追求决定了武术的和谐发展。

“知行合一”反映出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个重要的认知观点,在武术传承与实践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知行合一”的含义是“知”代表知识、认知;“行”代表行为、实践;知行合一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知易行难”、“知难行易”的矛盾。古代武术谚语有云:“既学艺,必试敌”,体现出古代习武之人对学习认知与实践价值的重视程度,反映了中国古人重视实用价值的观念与思维方式,形成了武术传承中“学以致用”的思想特点。“知行合一”的价值对武术传承质量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为武术的传承与实践提供了思想保障。

“形神合一”是构成武术文化的基本要素。“形”指的是人的外部形态,也可以说是由外部形态变化而构成的武术动作与姿态;“神”指的是人的精神、思想,也可以看作是人内涵的反映。“形神合一”是形体与精神在武术行为中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通过武术行为反映出武术文化内涵的外延,举手投足间无不表现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具有东方特色的武术文化。

“阴阳合一”是武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学说之一。“阴阳”可以说是古代哲学理论的代名词,用来说明一切事物内部不同属性的相互对立统一与转化的过程。因为阴阳具有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等特点。“阴阳合一”辨证之道和对立统一的思想在武术演练与技击对抗中应用广泛,如武术中经常出现虚实、动静、攻防、刚柔、奇正等变换,无不体现出阴阳调和、多变的意识形态,丰富了武术文化理论体系。同时为武术流派的产生,如:阴阳八卦掌、阴阳五行拳、太极拳等拳种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参考。

这些内容也反映出了中国武术的人文追求,集中体现出的是对“和合”文化的追求,其中“和”指的是和平、和谐,“合”相合、融合。在“和合”中求进步,谋发展,这也是中国武术文化的思想本源。

3 结语

中国武术文化的核心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的内涵所反映出的则是“以人为本”的终极追求。而武术的追求并非局限在对“养”、“生”、“和”、“合”等文化方面的追求,我们可以以此侧面了解到武术的价值追求本身始终都是围绕着满足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从满足人类需要开始到完善人类需要而结束,不断为人的和谐发展与满足需要而提供服务,其主要价值功能就是为人类服务。通过武术运动使人自身以及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达到和谐完善的目的。武术运动发展的道路还很漫长,成为奥运特设项目只能看作是武术未来发展的一个新的起点,奥运会后的发展才是武术运动所要面临的新课题。若想进一步推动武术运动的发展,就必须要深度挖掘武术的文化内涵,使更多的人通过武术去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在继承和发扬武术文化的同时从中受益,以保证武术运动能够始终朝着健康和谐的方向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继新.奥运对和平的追求[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2] 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上海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研究中心.武术文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4] 温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5] 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 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武术人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思想与“剑”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