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段推导模式下现代汉语省略结构的生成

2012-12-29 01:02佟和龙
关键词:语段省略句法

佟和龙

(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135)

语段推导模式下现代汉语省略结构的生成

佟和龙

(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135)

省略是自然语言中广泛存在的现象,大量关于省略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研究加深了人们对该结构的认识。在此采取生成句法的最新观点探讨其推导过程,分析认为名词短语省略、动词短语省略、小句省略推导过程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语段移交到语音界面时,其补足语没有拼读的结果。同时,名词短语的省略也为DP语段提供了事实上的证据。

省略结构;生成句法;最简方案;语段推导

省略是一种常见的、复杂的语言现象,学者们对现代汉语省略结构的理解各有不同,主要从句法、语义和语用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研究在生成句法框架下探讨现代汉语的省略结构,定义为“结构上必不可少的成分在一定语法条件下没有出现”[1]。

生成句法由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经历了经典理论、标准理论、管辖与约束理论和最简方案等阶段逐步完善的演变过程,成为当代语言学最重要的主流理论之一。自Ross在生成句法框架下对英语一种省略现象——截省句进行开创性的研究以来,省略结构一直是生成语言学家研究的焦点[2]。目前研究的省略现象包括动词短语省略、动词省略、小句省略、假动词省略和名词短语省略等;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省略成分的内部结构、被允准的句法条件及其与先行成分的关系。国外省略结构的生成语法研究相对比较成熟,但从生成句法最新阶段的最简方案视角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将尝试运用生成句法理论最新阶段的最简方案框架下的语段理论,对现代汉语的省略结构作系统研究,以期从新的理论和方法视角分析和解释这一语言现象的过程和本质。

一、最简方案及其语段理论

最简方案是乔姆斯基等语言学家在原有的原则和参数总模型下提出的新的研究框架,认为语言研究尽量简洁、概括、符合经济原则。语段理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其要旨是:为了减轻句法的运算负担,句法运算是按语段逐步推导而来的,每个语段拼读一次。推导过程遵守语段不可渗透条件:中心语短语之外的操作无法触及中心语范围内的成分,但能触及中心语和其边缘[3]。那些只有具有完整命题功能的成分才能构成语段,如v*P和CP。其基本观点可归纳为:(1)运算系统只有逻辑式和语音式两个接口层面;(2)所有的句法操作都是合并(包括内部合并和外部合并)和配合的结果;(3)句法运算过程中不能添加额外新的成分;(4)推导过程自下而上,按语段逐步进行。

由此,最简方案的推导模式为:运算系统从词库中选出一个词汇序列,通过合并的方式在狭义句法中派生出句法结构表达式,移交到相关界面,移交到界面的次数取决于语段的数目(如图1)。此外,有许多证据表明DP和CP具有诸多平行性,应该视为独立的语段。由于合并是唯一的句法构造手段,且合并的对象必须是句法实体,所以省略的语音式删除策略是该框架下的最佳选择。逻辑式复制策略需要假定额外的空成分进入句法操作,但该成分不能构成句法实体。

图1 最简方案推导模式

二、汉语省略结构及其生成句法研究进展

(一)省略结构的特征及类型分类

并非所有能够从语境中恢复的成分都能省略,省略只有在一定的句法允准条件下才能实施。如Lobeck(1995)指出被省略的成分是pro即空代词,必须受中心词管辖,遵守空语类原则;Merchant(2002)认为相关的省略特征E-Feature使得省略成分在语音式中未被拼读。在最简方案框架中,中心词管辖、空语类原则等概念已经取消,因此,本文采用Merchant的观点,认为省略是由位于相应允准词汇上的E-feature而促发的[4]。

省略成分和先行语的关系主要有四种看法:一是以句法等同为条件,如Sag(1976),Fiengo&May(1994),Fox(2000);二是以语义等同为条件,代表人物有Keenan(1971),Hardt(1993),Merchant(2000),Culicover& Jackendoff(2005)等;三是句法和语义等同的混合理论,它们运用条件不同或以语义等同为主、句法等同为辅,以Rooth(1992)和Kehler(1999)为代表;四是推导式的等同,即省略成分和先行成分在句法推导的某一过程具有等同性,如Kobele(2009)。

根据省略的成分,此处分析的省略现象包括名词短语省略、动词短语省略和小句省略,类型和范例如表1所示:

表1

(二)汉语省略结构的生成句法研究进展

现代汉语省略结构的句法研究主要对象是动词(短语)省略,如戴浩一(1969)、黄正德(1988,1991);其次是对汉语截省句的研究,如何丽萍(2004)、Wang(2001)。研究内容涉及省略结构的推导过程、动词短语省略类型等。目前争论的焦点主要有:

第一,汉语省略部分是逻辑式复制还是语音式删略?研究汉语省略的学者主要有两种意见,分析方法基本与英语省略类似。一种观点认为汉语的省略是语音式删除的结果,如Wu(2001)、Chiu(2007)和金玲(2008)等;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汉语的省略可以用逻辑式复制来解释,如何丽萍(2004)和李艳慧(2005)等。

第二,汉语是否存在动词空缺结构?对这一问题有较大争议。一派认为,汉语根本不存在动词空缺结构,如Sjoblom(1980)、Tsai(1994)、Tang(2001)和贺川生(2007)等;另一派认为汉语存在动词空缺现象,如Li(1985)和Paul(1999)等。

第三,汉语是否存在截省句?如存在,是如何推导的?有学者认为汉语不存在真正的截省句,而是疑问词前有一空主语(魏廷冀,2004);也有学者认为汉语存在截省句,但对其推导过程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逻辑式复制能够较好地解决汉语截省句的推导和诠释等问题;另一种认为汉语截省句可以用语音删除策略来解释。疑问词在截省句中可以移到从句句首,移位的动因是为了满足焦点特征。

第四,汉语的空宾语结构能否分析为动词短语省略句?在生成句法框架内较早研究该现象的是黄正德(1988,1991),他从空宾语结构的宽式、窄式解读及区域性限制方面指出空宾语结构本质上应该分析为动词省略结构;同时,也有学者从状语省略、照应语删除等方面提出质疑,认为空宾语结构不能分析为动词省略解构,如Hoji(1998)、Li(1998)和徐烈炯(2003)等。

总的说来,汉语省略结构的生成句法研究加深了我们对隐性句法的认识,但可以看出已有的大多数研究是在生成句法的管辖与约束理论框架或最简方案早期框架下进行的。近期,乔姆斯基反复强调要从生物语言学角度对内在性语言进行研究,强调界面条件及运算效率,认为所有的句法操作必须在语段层面上进行,句法操作都是由语段中心语决定的[5]。国内目前对语段的介绍还不多见,本文将以汉语省略结构为对象,尝试运用语段理论进行相关的推导研究。

三、语段推导模式下的现代汉语省略结构的生成

(一)名词短语省略结构的生成

名词短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即在数量词/限定词后的省略或“的”字短语。

1.数量词/限定词后的省略

Abney(1987)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了著名的DP假说,认为DP以功能语类D为核心,名词短语是D的补足语。同时根据Bernstein(2000)的研究,DP假说还可以从形态、句法和语义等方面得到支持。形态上,有些语言(如匈牙利语)中,名词短语中的领属语与中心语间的一致关系与动词短语和其主语之间的一致关系相同。句法语义上,名词短语和句子具有相似的约束关系、控制关系,具有相似的题元等级[6]。

将DP分析拓展到汉语的相关句式上,可以认为汉语在NP和DP之间还存在NumP和ClP的投射,他们是功能词汇。D选择NumP作为其补足语,Num选择ClP,Cl选择NP,他们的顺序相对固定。DP形成后构成一个语段,当该语段在语音式中拼读时,如果补足语成分即名词性短语没有拼读,生成的成分就是名词短语省略结构。

2.“的”字短语

现代汉语“的”可以位于两个短语之间,将整个短语标记为名词性成分。如:

(1)a.这本书的内容很精彩。

b.这本书的出版很及时。

c.不能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也可以位于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之后,同样将整个短语标记为名词性的成分。如:

(2)a.塑料桌子比木头的更轻便。

b.选个耐用的书包,别选漂亮的。

c.泡茶要用这个杯子,别用那个孩子喝牛奶的。

关于“的”字句推导方式,文献中有大量相关研究,(Zhu,1966;Li&Thompson,1981;Shi,1997)。张宁认为“的”是推导过程中的功能词汇,选择名词性短语作为其补足语成分,在语音式拼读过程中,该成分被省略,生成的结构就是“的”字结构[7]。该分析虽然能解释上述“的”字结构的推导过程,但是在解释复杂“的”字结构时,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问题。如何解释下面“的”字句的生成?

(3)这本书是张三的老舍的书,那本书是鲁迅的。

该句前半句中,张三是书的拥有者,老舍是书的作者。根据我们的语感,他们的位置通常不能颠倒。后半句是省略结构,省略了“张三的”和“书”。显然他们在前半句中不是连续的成分。如何解释这一不连续成分的省略现象?我们假定“的”和前面的成分一起构成名词短语的修饰语。不连续的成分可以省略只是表象,“鲁迅的”经历了焦点移位到限定词的指示语位置,在DP语段拼读过程中,其补足语成分被删除,生成了上述省略句。生成方式可用图2表示:

图2

(二)动词短语省略结构的生成

动词短语省略是一种较常见的现象,但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进行,如动词前含有能愿动词或否定词等。语段推导框架下的拼读模式可以为该省略提供较为合理的解释。动词短语的省略表明语段的拼读不能在该语段立即进行。如果语段一旦形成,立即拼读便会生成一些不合语法的句子。因此语段补足语的拼读必须等到下一语段中心语的合并才能实施,这正好符合乔姆斯基最近关于语段拼读的设想。只有当CP语段中含有显性的能愿动词或否定词时,VP语段的补足语才能在拼读时省略。如何具体实施这一操作?假定在CP语段中,当能愿动词或否定词被选择合并时,他们具有省略特征E-feature,该省略特征被语段中心语v继承。当v继承该特征时,其补足语在拼读时被省略,生成的句子就是动词短语省略句。动词短语省略的生成方式如图3表示:

图3

(4)张三能说英语,李四也能。

该分析方法是否适用于例(5)的分析?

(5)a.张三看见了他的爸爸,李四也是。

b.张三能说三门外国语,李四也是。

c.张三不会弹钢琴,李四也是。

表面上看来,可以将上述分析拓展到对a的分析,差别仅在于将I中的“能”改为“是”即可。但是用同样的方法分析b和c时,便会出现问题。b和c中,“是”的句法位置要高于能愿动词或否定词。据此,我们假定“是”不是处于IP域内,而是处于CP域内。“是”作为功能语类成分,具有省略特征和EPP特征。省略特征促使其补足语IP在拼读时省略;同时“李四”从[Spec,IP]移到[Spec,CP]核查C的EPP特征。鉴于此,可以认为,含有“是”的省略实际上是小句省略。如图4表示:

图4

还有一种省略结构如下:

(6)张三看见了他的爸爸,李四也看见了。

黄正德(1988,1991)认为,空宾语本质上应该分析为动词省略结构。如果我们接受该观点的话,那么如何分析后半句中的动词重复?可以认为这里的动词重复其实是“最后一招”(last resort),其目的就是使原本不合语法的句型变得可以接受,其作用类似于英语中的助动词“do”。动词处于屈折语的位置不是通过动词移位而来,Tsai(1994)通过一些间接证据,认为汉语即使在隐性句法中,也不存在类似英语的V至I移位,更不用说类似法语动词的显性句法移位。

(三)小句省略结构的生成

小句的省略在英语文献中称之为Sluicing,即截省句[8]。从比较句法的观点看,蔡维天认为现代汉语疑问和英语疑问句的差别在于:英语属于综合语,疑问算子Q黏在疑问词上,必须一起移位到句子的指示语;汉语则为孤立语,疑问算子直接合并在CP的指示语位置,无择约束其成分统治的原位疑问词。无择约束仅对名词起作用,副词本质上就是算子,无法引介变量,只能靠移位来取得相应的范域。既然汉语疑问句在显性句法中不移位,那么在截省句中疑问词移动的动因是什么?我们认为,疑问词移位的动机不是为了建立其相应的范域,而是移位到焦点短语的指示语位置,核查焦点特征。如:

(7)a.张三昨天遇见了某个人,可是我不知道是谁。

b.张三昨天遇见了某个人,可是我不知道(是)在哪里。

c.张三昨天遇见了某个人,可是我不知道是谁、在哪里。

可以看出宾语从句中的论元和非论元具有不对称性:含有论元疑问词时,通常要加上“是”,句子才合法;当含有非论元疑问词时,“是”的存在与否不影响句子的合法性。小句省略的生成方式如图5表示。

IP短语“张三遇见谁”首先与Foc合并,投射成FocP,然后FocP和C合并之后C投射成CP。Focus具有强焦点特征,将“谁”吸引到其指示语的位置,形成指示语-中心语的一致关系。在该语段中,Foc补足语的空拼读导致小句省略。

图5

众所周知,疑问词的移位不能违反孤岛条件(Island Condition)[9],但是小句的省略可以挽救违反孤岛条件的句子,如:

(8)a.I believe the claim that he bit someone,but I don’t know[which one].

b.Ivy and someone were dancing together,but I don’t know[who]<(*Ivy and t were dancing together)>.

汉语中的疑问词焦点移位和英语中的疑问词移位一样,显现孤岛效应,如:

(9)a.谁,你最喜欢t?

b.谁,你认为[小明最喜欢t]?

c.*谁,你最想看[[t写]的书]?

d.*谁,[我们找t]最合适?

e.*谁,你喜欢[小明和t]?

同样,小句的省略能够使相应句子变得合乎语法,如:

(10)我相信他打了一个人的说法,但是我不知道是谁<*我相信他打了t的说法>。

根据最新研究(Arthur Stepanov,Wei-Tien Tsai,2008),疑问词why和汉语的“为什么”表示原因时,直接合并在CP中的C位置,而不是指示语位置,所以当涉及该类疑问词的小句省略时,小句中并不涉及任何移位[10]。

小句省略还可以解释汉语的动词空缺句的生成方式,如:

(11)a.我买了那部汽车,他那辆自行车。

b.他吃了三碗面条,我两碗米饭。

图6

表面上看来,动词空缺句只是省略了某一动词,但是生成语法认为省略的成分必须是短语性的。动词空缺句包含对比焦点和对比话题,宾语移位到FocP的指示语位置,核查其对比焦点特征,主语移位到TopP的指示语位置,核查其对比话题特征。同时,中心语Foc具有省略特征,在拼读时,其补足语IP省略,生成的句子就是动词空缺句。

至此,我们在语段框架下对现代汉语三种省略进行了统一解释,生成方式可用图6表示。

在DP语段中,D的补足语NP没有拼读时,生成的结构是名词短语省略;在vP语段中,v的补足语VP没有拼读时,生成的结构是动词短语省略;在CP语段中,C的补足语IP没有拼读时,生成的结构是小句省略。

研究发现在语段推导模式下的拼读为三种省略结构的推导提供了统一的、较为合理的解释。其基本观点可以归纳为三点:第一,省略是语段移交到语音式时为了满足界面条件所实施的必然性操作导致的结果;第二,名词词组、动词词组及小句省略具有一致的推导过程,都是语段移交到语音界面时,其补足语没有被拼读的结果;第三,语段除vP、CP外,名词短语的省略表明DP也是一个独立的语段。因此,可以认为本文在生成语法框架下的现代汉语省略结构的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必须指出,生成语法只关心句子内部的各种关系,所以不能有效解释省略成分和其先行语之间的联系,他们的关系需放在篇章、语用层面进行研究。

[1] 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20.

[2] Ross,John R.Guess Who[A]//in R.Binnick,A.Davison,G. Green and J.Morgan,eds.Papers from the 5th Regional Meet⁃ing of the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Chicago: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1967:252-286.

[3] Chomsky,N.,On phases[A]//In:Freidin,R.,Otero,C.P.,Zubizarreta,M.L.eds.Foundational Issues in Linguistic Theory:Essays in Honor of Jean-Roger Vergnaud.The MIT Press,Cambridge,MA,2008:133-166.

[4] Merchant,Jason.The Syntax of Silence:Sluicing,islands,and the theory of ellipsi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5] Chomsky,N.Biolinguistic Explorations:Design,Development,Evolu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Studies,2007,15(1):1-21.

[6] Bernstein,J.The DP Hypothesis:Identifying Clausal Properties in the Nominal Domain[A]//In Collins and Baltin,eds.The Handbook of Contemporary Syntactic Theory,2000:536-561.

[7] Zhang,N.Chinese de and the de-construction[J].Syntaxis,1999(2):27-49.

[8] Chung,Sandra,William Ladusaw,andJamesMcCloskey. Sluicing and Logical Form[J].Natural Language Semantics,1995(3):239-282.

[9] Arthur Stepanov,Wei-Tien Dylan Tsai.Cartography and li⁃censing of wh-adjuncts:a cross-linguistic perspective[J].Natu⁃ral Language&Linguistic Theory,2008,26(3):589-638.

[10] 蔡维天.比较句法理论与汉语疑问、量化结构研究[M]//沈阳,冯胜利.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汉语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26-41.

H146.3

A

上海海事大学科研基金项目(20120131)

佟和龙(1977-),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句法学和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语段省略句法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重点】语言文字运用:语段压缩
浅谈低年级语段仿写的指导策略
偏旁省略异体字研究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中间的省略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
依存消解、一致性计算与浮现和语段计算理论
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