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产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感知和创新的视角

2012-12-29 01:02王秀明
关键词:主观因素客观因素管理体系

王秀明

(广东金融学院,广东广州,510521)

高校资产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感知和创新的视角

王秀明

(广东金融学院,广东广州,510521)

从感知和创新的视角对高校资产管理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认为包含创新因素在内的主观和客观因素都会对高校资产管理产生影响,在此对高校资产管理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因子分析,发现高校资产管理的客观因素可分为区位政策因子和自身因子,主观因素的因子可分为认知评价因子和师生满意度因子。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影响因素与校资产管理构建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客观因素、主观因素都可以促进高校资产管理体系的构建。因此,在构建高校资产管理体系时应着重加强自主创新,从而提升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质量,达到促进高校资产管理体系进一步升级的目的。

高校;资产管理;感知;创新

近年来,高校资产管理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高校资产管理体系的完善程度影响着高校教学、科研等各类工作的运作情况[1]。究竟如何才能使高校资产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呢?现有研究对高校资产管理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2]。但主要理论依据是国有高校资产管理理论以及产权理论[3,4]。在此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将感知因素和自主创新因素融入高校资产管理的影响因素中进行研究。

一、高校资产管理的影响因素

高校资产管理体系自身的历史情况、其所处于的区位以及相关区域政策这些客观因素都会对高校资产管理体系产生一定的作用。除此之外,高校资产管理也存在感知性。高校师生作为高校资产管理体系的使用者,可以通过“自我感知”对高校资产管理体系表现出认知评价、情感倾向和行动上的支持,从而促使高校资产管理体系不断创新。因此,高校资产管理的影响因素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客观因素,还包括情感认知层面的主观因素。因此,将高校资产管理的因素划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大类进行分析。

(一)客观影响因素

一是区位政策因素。区位政策因素对高校资产管理体系形成的影响主要通过其地理位置以及政府对该地理位置所采取的政策等综合发挥作用。一所高校是否处于经济发达和交通通讯便利的区域决定着该高校是否能够很快获取新的资产管理理念以及充足的资金以进行创新和改进,而国家或地区政府的政策是否鼓励高校所在区域的高校资产管理创新也对该高校资产管理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较大影响。尽管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区位政策因素对高校资产管理体系的影响有所下降,但其影响力仍不容小视。

二是自身因素。高校自身因素主要包括高校资产管理的知名度、高校资产管理体系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高校资产管理配套体系的发展等。如果一所高校的资产管理体系缺乏知名度,不为大众所知,那么这所高校就会加强对其资产管理体系的改进和建设。而一所高校资产管理体系的自主创新能力越强,意味着该高校资产管理体系改进的速度和程度都会越快。而高校资产管理配套体系的发展程度也决定着高校资产管理体系的完善程度。

(二)主观影响因素

一是认知评价。在此将认知评价定义为高校师生对本校资产管理体系的认识和评价。例如,高校师生认为高校资产管理体系当前发展情况较好,那么高校资产管理体系需要改进的地方就不多。此外,如果高校师生认为高校资产管理进行自主创新之后会提高本校资产管理体系的知名度,那么这种自主创新就值得肯定,否则就需要另外改进。

二是师生满意度。在师生对高校资产管理进行认知评价的基础上,师生对高校资产管理体系的满意度也会对本校资产管理体系的建设产生影响。例如,即使高校师生都认为当前资产管理体系发展状况良好,但仍然有不满意的地方,那么这些不满意的地方就成为了高校资产管理体系改进或创新的重点。而师生对高校资产管理情况的自主创新情况感到非常满意则表明这次创新是成功的。此外,师生对高校资产管理情况的满意程度与预期的差距很小也可以说明高校资产管理改进程度接近师生满意的程度。因此,师生满意度也会对高校资产管理体系起到重要作用。

二、高校资产管理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

(一)高校资产管理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设计

根据高校资产管理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设计相应问卷,并进一步进行分解和细化,将细化的因素指标作为问卷的调查项目。

本次调查所采用的问卷主要包括11个调查指标,其中包括客观因素的5个调查指标,主观因素的5个调查指标,此外为了考察这些影响因素对高校资产管理的影响,在调查问卷中用1个调查指标来表示高校资产管理构建程度,所有指标为0—5分,分数越高代表该因素越大。

1.客观因素具体指标

(1)区位政策因素(A1—A2)

A1:高校所在的地理位置

A2:政府区域政策鼓励该地区高校改进资产管理体系

(2)自身因素(A3—A5)

A3:高校资产管理的知名度

A4:高校资产管理体系的自主创新能力

A5:高校资产管理配套体系的发展

2.主观因素具体指标

(1)认知评价(B1—B2)

B1:高校资产管理体系当前发展情况

B2:高校资产管理进行自主创新之后会提高本校资产管理体系的知名度

(2)师生满意度(B3—B5)

B3:高校师生对高校资产管理情况的感到非常满意

B4:高校师生对高校资产管理情况的自主创新情况感到非常满意

B5:高校师生对高校资产管理情况的满意程度与预期的差距很小

3.高校资产管理构建程度指标(C1)

C1:本校师生是否认为本校的资产管理体系好于其他高校的资产管理体系

(二)高校资产管理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

考虑到调查问卷的可获性,在此选取广东金融学院的师生作为本次问卷的调查对象。本次调差问卷所采用的方式包括网络聊天、网络邮件以及访谈等。

本次调研共发出问卷203份,回收问卷187份,回收率为92.11%。其中有效问卷165份,有效回收率为88.24%。有效被调查对象中有123名学生,42名老师。学生居多,比重达到74.55%,老师的比重偏小,只有25.45%。

三、高校资产管理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一种通过具体指标测评抽象因子的统计分析方法,可以用于对变量或样本进行分类[5]。首先利用SPSS软件对所有变量进行KMO检验与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结果,之后再逐个进行因子分析。

(一)KMO检验与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结果

表1 KMO检验与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结果

从表1关于KMO检验与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结果可知:

第一,客观影响因素的KMO值为0.736(KMO>0.7),这说明客观影响因素比较适合做因子分析。此外,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结果表明显著性概率小于0.01,通过了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说明统计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第二,主观影响因素的KMO测度检验值为0.773(KMO>0.7),这表明主观影响因素也比较适合做因子分析。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结果则表明显著性概率大于1%的显著性水平,拒绝统计数据不适合做因子分析的零假设。

由上可知,此处所考虑的两个变量都满足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下面将分别对客观影响因素和主观影响因素进行因子分析。

(二)客观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在确定了客观影响因素满足因子分析的条件后,利用因子分析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对客观影响因素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客观影响因素的总方差解释

如表2所示,根据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可以从客观影响因素中提取2个因子,这两个因子解释的方差占总方差的75.892%,包含了大部分信息,说明这个因子对原始数据的解释能力是很强的。

表3 客观影响因素的因子载荷矩阵

进一步可以得到因子载荷矩阵如表3所示,根据表3可以对每个客观影响因素进行解释。

1.区位政策因子

该因子中的两个指标(A1和A2)因子载荷较高,都大于0.60,其中A4的因子载荷要略高于A2的因子载荷。这两个指标分别为“高校所在的地理位置”和“政府区域政策鼓励该地区高校改进资产管理体系”。这两个指标反映了高校所在地区地理位置较好,交通便利且经济发达,政府对该区域高校资产管理的改进有促进措施,因此将这两个指标定义为“区位政策因子”。

2.自身因子

该因子中的三个指标(A3、A4和A5)因子载荷较高,都大于0.60,A1的因子载荷最高,超过了0.7。这三个指标分别为“高校资产管理的知名度”、“高校资产管理体系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高校资产管理配套体系的发展”。这三个指标反映了高校资产管理自身的一些因素,因此将这两个指标定义为“自身因子”。

表4 客观影响因素的因子信度分析结果

此外,从表4关于因子信度的分析结果可知,区位政策因子和自身因子的Cronbach’s alpha分别为0.812和0.853,说明这两个因子各自的内部一致性程度较高且结构良好。

(三)主观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同样地,利用因子分析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对主观影响因素进行数据处理,根据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可以从主观影响因素中也提取2个因子,这两个因子累计解释总体方差变化的78.953%。

表5 客观影响因素的因子载荷矩阵

根据表5关于主观影响因素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对每个主观影响因素进行解释。

1.认知评价因子

该因子中的两个指标(B1和B2)因子载荷较高,都大于0.60,其中B1的因子载荷要略高于B2的因子载荷。这两个指标分别为“高校资产管理体系当前发展情况”和“高校资产管理进行自主创新之后会提高本校资产管理体系的知名度”。这两个指标反映了高校资产管理体系当前发展情况良好,而自主创新后会提升高校资产管理的知名度,因此将这两个指标定义为“认知评价因子”。 此外,对师生满意度因子的信度分析结果也表明该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程度高并且结构良好。

2.师生满意度因子

该因子中的三个指标(B3、B4和B5)因子载荷都接近0.6,处于较高水平,最高的是B4,因子载荷达到0.749。这三个指标分别为“高校师生对高校资产管理情况感到非常满意”、“高校师生对高校资产管理自主创新情况感到非常满意”以及“高校师生对高校资产管理情况的满意程度与预期的差距很小”。它们说明了高校师生对高校资产管理体系的满意程度,因而我们将这个因子定义为“师生满意度因子”。此外,对师生满意度因子的信度分析结果也表明该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程度高并且结构良好。

四、高校资产管理影响因素的进一步分析

由上面的因子分析可知,高校资产管理各影响因素可以按照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归类为四个因子,且各因子内部结构良好。接下来将对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与高校资产管理构建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采用SPSS依次对客观因素与高校资产管理构建程度之间的关系、主观因素与高校资产管理构建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

(一)客观因素与高校资产管理构建程度之间关系的回归分析

以高校资产管理构建程度作为因变量,以客观因素中的区位政策因素和自身因素作为自变量做回归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客观影响因素与高校资产管理构建程度之间关系的回归分析结果

从总体回归结果来看,调整后的判断系数(Adjusted R-squared)为0.846,表明回归变量的己解释的变化占总变化的比重为84.6%,也就是说区位政策因素和自身因素这两个客观因素能够解释高校资产管理构建程度变化的84.6%,回归方差拟合效果良好。

从回归系数来看,所有变量的系数都为正,说明区位政策因素和自身因素对高校资产管理的构建都有促进作用。而且所有解释变量的t检验值的显著性水平都在5%以下,说明区位政策因素和自身因素对高校资产管理构建的促进作用是显著的。其中区位政策因素对高校资产管理构建程度的影响较大,自身因素对高校资产管理构建的影响较小,这主要是由于广东金融学院所处的地理位置很好,但其高校资产管理的知名度、高校资产管理体系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高校资产管理配套体系的发展都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二)主观因素与高校资产管理构建程度之间关系的回归分析

接下来,以高校资产管理构建程度作为因变量,以主观因素中的区位政策因素和自身因素作为自变量做回归分析,结果如表7所示。

表7 客观影响因素与高校资产管理构建程度之间关系的回归分析结果

从总体回归结果来看,调整后的判断系数(Adjusted R-squared)为0.702,表明回归变量的己解释的变化占总变化的比重为70.2%,也就是说认知评价因素和师生满意度因素这两个主观因素能够解释高校资产管理构建程度变化的70.2%,回归方差拟合效果较好。从回归系数来看,所有变量的系数都为正,说明认知评价因素和师生满意度因素对高校资产管理的构建都有促进作用。而且所有解释变量的t检验值的显著性水平都在5%以下,说明认知评价因素和师生满意度因素对高校资产管理构建的促进作用是显著的。其中师生满意度对高校资产管理构建程度的影响略大于认知评价因素对高校资产管理构建的影响,这表明广东金融学院应把加强高校资产管理体系当前发展情况和自主创新水平以及提供高校师生对此的满意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五、结论

综上所述,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影响高校资产管理的客观因素因子分别为区位政策因子和自身因子。而影响高校资产管理的主观因素因子分别为认知评价因子和师生满意度因子。此外,区域产业品牌忠诚的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中两类客观因素的累计解释方差占总方差的75.892%,两类主观因素累计解释方差占总方差的78.953%。

第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与高校资产管理构建程度之间都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这说明高校资产管理体系的构建和改进可以从改进这些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着手。考虑到此处所构建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都包含自主创新,因此,在构建高校资产管理体系时应着重加强自主创新,从而提升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质量,达到促进高校资产管理体系进一步升级的目的。

[1] 陈宜高.高校资产管理探析[J].经济师,2011(4).

[2] 李化树.区域高等教育合作与发展的战略架构[J].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10(12).

[3] 武红玲.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探析[J].财会通讯,2008(1).

[4] 赵娜.我国国有高校资产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5] 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G647

A

广东省科技厅科技计划资助项目(2010B080701032)

王秀明(1965-),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

猜你喜欢
主观因素客观因素管理体系
对质量管理体系不符合项整改的理解与实施
基于KPI的绩效管理体系应用研究
当代经济管理体系中的会计与统计分析
控制系统价格管理体系探索与实践
影响大学生考研选择的客观因素研究
——基于上海市521个样本的实证分析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及提升策略
国家投资项目投资超概算的主观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