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负载词汇翻译的策略及方法

2012-12-29 01:02耿小超何魏魏张晓世师瑞芳
关键词:归化异化原文

耿小超,何魏魏,张晓世,师瑞芳

(山西大同大学外语学院,山西大同,037009)

文化负载词汇翻译的策略及方法

耿小超,何魏魏,张晓世,师瑞芳

(山西大同大学外语学院,山西大同,037009)

文化负载词汇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和浓缩,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独特之处。文化翻译的策略有两种:归化和异化。文章对归化、异化策略指导下的不同译法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归化、异化在文化负载词汇翻译中各有其长处;翻译的目的影响翻译策略及方法的选择。译者应灵活运用各种译法来实现翻译目的。

文化负载词;归化;异化

一、文化负载词汇的定义

文化负载词,顾名思义,指承载着深厚民族文化内涵的词汇,也称文化空缺词或文化缺省词。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文化负载给出了不同定义。贝克在他的《换言之:翻译教程》中指出文化负载词是源语言中有,而目标语言中没有的词汇。[1]这种说法或许过于抽象或具体,它可指一种宗教信仰,一种社会习俗,或是一种食物。诸如此类的概念通常被视为文化特指。

按照王秉钦的说法,文化负载词是指一种文化现象,是某种特定文化独一无二载的不能被来自于其他文化的人所理解或接受,而且在其他文化中很容易被误解或是产生文化空缺的现象。[2]

王东风指出文化缺省是由于目的语读者无法理解作者和他所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是由知识缺乏造成的。[3]

潘惠霞认为文化空缺作为语言和文化的一种独特现象,是一个民族的独特特征,而这种特征在其他语言中是找不到的。[4]

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文化缺省是社交中相关文化因素的省略。通常,它只存在于口语和书面语中。当提到口语时,它指来自于同一种文化的交谈者在交谈时省去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识。然而,在书面语中,尤其在文学作品中,文化缺省是指作者和目的语读者之间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缺失。[5]

虽然对文化负载词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界定,但他们都体现了同样的思想,即,文化负载词汇是存在于源语言中的某些语言现象或文化术语,由于历史背景、社会习俗、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的差异而在目标语言中找不到对等语或相应的表达,从而形成的独一无二、此有彼无,又具有独特民族风味的词语,即称之为文化负载词。它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习语、社会习俗、宗教寓言、物质名词、度量衡等方方面面的生活用语。

为了对文化负载词汇翻译研究有一个整体了解,在此以鲁迅小说的一篇文章为题材,对其翻译过程中常用的两种策略进行分析,并对其指导下的具体翻译方法作了一一列举,以期对文化负载词汇翻译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文化负载词汇的分类

尤金·奈达曾经说过:“作为翻译,如果我们想要在跨文化交际中游刃有余的话,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跨文化交际中常常涉及亚文化的五个方面:(1)生态文化;(2)物质文化;(3)社会文化;(4)宗教文化;(5)语言文化。”[6]

根据奈达的文化观,将文化负载词汇大体分为五类:

第一类是生态类文化负载词。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生物之间及其它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态文化负载词是指涉及自然环境下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状态的词汇。比如:舂米、树烛台等。

第二类是物质类文化负载词汇。这类词汇在文化负载词汇中占很大比例,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破夹袄、哭丧棒、毡帽、大搭连、元宝等。

第三类是社会文化类文化负载词。这类词汇涉及社会习俗、礼仪,囊括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如:社火、状元等。

第四类是宗教文化类词汇。宗教文化影响深远,教义也可谓三教九流,种类繁多。它的出现与中国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低下不无关系。如,观世音菩萨、刘海仙等。

第五类是语言类文化负载词汇。在汉语中,与汉语发音相似或有一定联系的词汇,或是一些押韵、对仗的词语和句子都可归入此类。如:毕毕剥剥锣声鏜鏜、糊里糊涂等。

三、文化负载词汇的特征及翻译原则

通过对文化负载词汇的定义和产生渊源的分析,不难看出文化负载词汇具有以下特征:民族文化的唯一性;形式简单,内涵深远;词语的不对等性。

正是鉴于文化负载词汇的特殊性,在翻译的过程中,也须遵守一些基本的原则:一是源语词汇意义的再现优于形式的再现;二是选词必须考虑源语词汇所处的语境;三是源语词汇关键的隐含意义,在译文中应转换为非隐含意义。[7]

如此独特而又复杂的文化负载词汇,正如前面所述,文化翻译不可能做到完全对等,只可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原文,对于文化负载词汇而言,如何将其所包含的民族文化传递给目的语读者,无疑是巨大挑战。

四、文化负载词汇的策略及译法

文化翻译策略有两种:归化和异化。二者是译者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为了达到不同的翻译效果而采取的方式和方法。翻译方法则是为了完成一定的翻译目的和任务,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手段。翻译的策略与方法是宏观与微观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内在联系。策略指引方法,方法配合策略共同实现翻译目的。[8]

早在1813年,施莱尔马赫就对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做过界定:“有两种翻译方法:译者要么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而让读者向作者靠拢;要么尽可能不去打扰读者,而让作者向读者靠拢。”[9]其实质就是我们翻译中常用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

(一)归化的定义

翻译学词典将归化具体定义为:“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陌生感的翻译策略。”“也就是说译文应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用他们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使外民族事物本族化。归化主张将译文读者摆于首要位置,译文的表达应该是完全自然的,并尽可能地把源语行为模式纳入译文读者的文化范畴。”[10]归化翻译在翻译方法中具体体现为意译、厚译、置换法、义素分析法等。

1.意译

意译是忠实于原文内容,而不局限于原文风格和形式的翻译。即,译者在理解原文的内容之后,用目标语言中最通俗易懂的词语来传达源语言内容,往往会打破源语言的固有模式和独特风格。如:

他写了一封“黄伞格”的信……

He had written an extremely formalletter.(Mr. Yang,2005:121)

“黄伞格”的信,在旧社会是一种比较正规的书信格式,用骈体写成。每句都跳行抬头写,因而每行都不写到底,只有中间一行写收信人的名和号,比其他行抬高一格,字又特别多,一直写到底,矗立于两旁短行当中,书写格式如同旧社会官吏仪仗中的一把黄伞,故称为“黄伞格”。此处的黄伞格表示阿Q对对方特别尊敬。杨先生采用意译“extremely formal letter”,读者就更易理解黄伞格是什么意思。

2.厚译

厚译法在这里是指通过相近的解释或加注等方法,提供更多的信息来解释文化负载词汇在源语言文化中的具体内涵。尽管过多的解释或加注影响读者的阅读速度,被很多人认为是改写,但它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语言文化环境。例如:

他竟在钱府的照壁前遇见了小D。(杨宪益,2005:77)

He finally came across Young D in front of the short stretch of wall that protect Qian family compound from prying eyes.[11]133

“照壁”在古代有萧蔷之称。一是受迷信思想影响。认为住宅有鬼造访,修一堵墙可以堵其来路;二是受风水意识影响。风水讲究导气,气不能直冲厅堂或卧室,否则认为不吉。于是屋前修一堵墙保持“气畅”,具有挡风,遮蔽视线的作用,故形成照壁这种建筑形式。对于目的语读者而言,照壁当然是异物,因此莱尔采取了厚译的方法,对照壁做了解释说明。

3.置换法

置换法也称替代法,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词语时,只有寻找最为相近或语义对等的词语来替换。如:

假使有钱,他便去押牌宝。

“压牌宝”是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赌博方式,现在几乎被现代化的各种赌博方式所取代。因此,杨宪益先生的译本中直接用“gambling”代替。

4.义素分析法

纽马克认为,翻译实际上包括了词汇义素的转移(Newmark,1981:27)。这种转移有三个过程:拆分、转移与合成。拆分是指对原语词汇的义素分析。转移是将原语中的义素转换为译语中的义素的过程。合成则是以译语读者所能接受的形式,将义素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词汇。[7]词汇义素分析是为了确保词汇的概念意义能够全面、准确地传递到另一种语言中。例如:

那是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

That was the day Old Master Zhao's son passed the Budding Talent exam.[11]103

“太爷”在词典中有以下几种意思:

(1)旧时对知府、知县等官吏的尊称;(2)尊称别人的父亲;(3)倨傲的自称;(4)家仆对男主人的尊称;(5)称祖父或祖辈尊长。

从上面几种意思分析来看,只有第四种解释符合文章上下文环境。因阿Q常年依靠给别人,尤其为有钱的大户打零工来维持生计,他的地位和作用与雇佣的家仆无异,因此用“master”一词,又因赵太爷为家中最长男性,故用“old master”,加上姓氏就为比较准确的译文“old master Zhao”。

通过上述对归化翻译诸多翻译方法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文化负载词汇的特殊性,在传递内容的同时,有时很难将其所包含的文化底蕴全面地、完整地呈现出来,还需借助其他一些辅助方法才能使翻译基本实现形神兼备。

(二)异化的定义

在翻译学词典中,异化被定义为:“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12]异化主张译文以原文作者为归宿,在风格和内容等方面突显原文的“异质”成份,抵御目的语文化的主导地位,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韵味,传达原文的异域文化特色。异化策略的具体译法表现为直译法、直译加注法、音译法、图释法、图表法等。

1.直译

直译是翻译过程中在注重原文内容的同时尽可能保持原文句式结构和特点的翻译方法,它不同于死译和硬译。如:

“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吴妈……可惜脚太大。”

“Zhao Sichen's younger sister is very ugly.In a few years Mrs.Zou's daughter..,Amah Wu-what a pity her feet are so big.”(Mr.Yang,2003:111)

在汉语中,人长得丑当然是“ugly”,也就是英语中的not beautiful or pretty的意思。在封建社会,女人长得好看与否不是看脸蛋,而是看脚。“三寸金莲”,就是好看的标准。

2.直译加注

直译加注法是在直译的基础上采取加注的方法来进一步补充和说明其具体内容和所指。例如:

他写了一封“黄伞格”的信……

Instead,he wrote a yellow-umbrella letter.*[11]156

Foot-notes:the Chinese characters were so arranged that the middle vertical lines was much longer than those on either side,in a form suggesting the stem of the umbrella,while the lines of characters to the right and left suggested the umbrella covering.To send such a letter whose form calls to mind the old imperial court is sent to the Revolutionary Party,presumably a petition for membership.

此处,莱尔采用直译后加注的方法,避免了对直译“yellow-umbrella letter”的误解,同时也讲清楚了此词在汉语中的具体含义及书信格式。

3.音译

音译法是根据汉语发音将汉语的词汇依据读音移植到英语中。当然这种词汇是根据汉语的发音拼写而成的。例如:

这柿油党的顶子,低得一个翰林。

This was the badge of the Persimmon Oil Party,equivalent to the rank of a Han Lin.(Yang,2003:123)

这里的“柿油党”实为“自由党”,主要是为了突显阿Q的无知。翻译的时候就直接采取直译法;“翰林”为古代官衔,采取音译“Han Lin”。虽然音译可以原原本本地移植原文化的异质成份,同时也要注意,过多的音译没有解释或注释的话往往会导致目的语读者的费解和困惑。因此,翻译过程中要灵活取舍。

4.图片法

图片法就是借用插图或图片来展现一些让目的语读者理解起来比较费劲的事物。借助图片,目的语读者立即能明白它在原文中的具体指代。这种借助图片来传递民族特色文化的方法在杨宪益先生所翻译的鲁迅小说译本中都有大量体现。如《阿Q正传》中就有16副图片来辅助解释许多文化负载词及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其中“褡裢”、“照壁”、“破夹袄”、“画押”等文化负载词汇出现的场所都配有图片,将文化负载词汇及其时代文化背景有机结合,目的语读者能清楚地看到文化负载词汇所产生的时代特征。

5.图表法

图表法是一种借助图表来说明较为复杂事物内在关系的一种方法。图表法简明易懂,能非常有效地说明用言语很难解释清楚的事物及内在关系。例如,在解释“压牌宝”赌博的游戏规则时,莱尔在其译文中借助了图解的方法来解释,使赌博的规则一目了然。如:

通过两种翻译策略及其译法的分析说明,不难看出,归化、异化是文化翻译的常用策略,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也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特定译者,任何译者都可依据其翻译目的灵活选择运用。因此,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策略的选择,译者可视既定目的灵活运用。在涉及一些传统文化负载词汇时,译者可以单选其一,也可将两者揉合使用,达到既能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凸显原文的异质成分,又能使读者容易理解,做到文化翻译的“传真”,实现策略服务于目的的终极效果。[9]

综上所述,通过对文化负载词汇从定义、特征、成因、翻译策略及方法等方面的阐述,我们不难看出文化负载词汇:一方面在策略和方法上:归化和异化属于策略范畴,不等同于翻译方法。归化和异化在文化负载词汇翻译中各有其长处,但是作为翻译策略,不存在优劣之分。其策略所指导下的翻译方法各有千秋,译者应根据具体情况在“动态”中把握平衡,也可把二者融合起来,灵活运用;另一方面在翻译目的上:如果译文侧重于传递内容,易于让读者理解,归化策略下的翻译方法不失为第一选择;如果侧重于民族文化特色的介绍和交流,异化策略的诸多译法则有其可取之处。因此,从翻译的目的出发,我们应灵活地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和其具体译法,以实现翻译的终极目标。

[1] Baker,Mona.In Other Words:A Course book on Transla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s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21.

[2] 王秉钦.文化翻译学[M].11版.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19.

[3] 王东风.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J].外国语,1997(6):55-60.

[4] 潘惠霞,李辉.汉译英过程中文化空缺现象探索[J].外语教学,2000(4):71-74.

[5] 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234.

[6] Nida,Eugene 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364.

[7] 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236.

[8] 耿小超,张思洁.论文化翻译策略的选择[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1):343-347.

[9] Lefevere,Andre.Translating Literature:Prance&Theory in a Comparative Context[M].N.Y.: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I992:74.

[10] 张秀玲.归化、异化孰优孰劣[J].语言与翻译,2002(3):26-28.

[11] Lyell,William.Diary of a Madman and Other Stories by Lu Hsun[M].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0.

[12] 王卫新.归化还是移植——关于中国文化翻译走向的思考[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3:14-16.

H159

A

2010年山西省哲学社科“十一五”课题(晋规办字[2010]4号)

耿小超(1978-),男,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归化异化原文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归化(双语加油站)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