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基本问题探析

2013-01-21 14:21张录平张红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形势中国化

张录平,张红文

(湖南女子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基本问题探析

张录平,张红文

(湖南女子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规范化与制度化的基本途径与必然要求。长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开设实践,使《形势与政策》建成规范化课程的条件逐渐成熟。建设《形势与政策》课程,一要明确课程的性质与地位;二要构建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三要坚持正确的教学原则。

形势与政策;课程;基本问题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认识不到位,教学内容不统一,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效果难保证等情况普遍存在。要改变这一混乱局面,必须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规范化建设,在理论界与教育界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科属性与目标任务、教学内容与知识体系以及课程的特征与教学要求等方面达成共识,把《形势与政策》建设成一门规范完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任务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把训练和强化学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维、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课程建设的根本任务,在课程体系中,具有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不能替代的地位。

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教育内容和教学进程形成课程,课程的设置及其完善首先要明确课程设置的目的与任务,这是确立课程的性质及其学科依据。对大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最初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联系实际的原则所发生的,同时也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调动政治资源的需要。所以,最初的形势政策教育只是作为思想政治课程的补充、以不定期的“形势政策报告”形式而存在的,而不是作为一门课程而存在。1987年国家教委把《形势与政策》纳入思想教育必修课,1988年、1998年、2004年,国家教委(教育部)先后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设置作了一系列的安排与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科归属以及该课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具体地位还是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有的认为,《形势与政策》课从大类上划分属于政治学科,[2]有的认为,该课程以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观的形成、发展和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规律为研究对象;[3]有的提出,《形势与政策》课要转向“形势政策学”,[4]有的认为,《形势与政策》没有学科支撑,分属不同的学科,是综合课。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首先要对课程的学科属性与承担的根本任务形成科学的认识。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其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思维,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003年教育部13号文件、05方案都明确规定,《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课程的任务是“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1]我国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基本前提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观察、分析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这是当代中国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和理论素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思维。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而不是一般的形势课或政策课,即不是教师简单地讲解形势,宣传政策,单纯地让学生了解事件本身,政治性、政策性是其首要的属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都要服从于向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根本目标。因此,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当前的形势与政策,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化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只有当学生具备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化的理论思维能力,才能做到科学分析与预测形势、正确理解和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理想信念和提升政治觉悟,形成马克思主义形势政策观、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等众多方面的课程目的。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性

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原理”课)的任务是让学生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维的逻辑前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概论》(“纲要”课)把社会历史发展和理论历史发展两个方面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的统一,其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对中国的历史传承与现实国情有一个全面地、历史地了解,形成深刻的国情认识,是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维的逻辑起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概论”课)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的学说,这一课程的内容是建立在前两门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的,是前两门课程内容的结合与运用,是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维的逻辑内容;《形势与政策》课立足于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正确观察、分析、判断当前国际国内各方面形势,正确理解与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是《原理》课和《概论》课的理论运用与逻辑延伸。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课程体系,前三门课程的内容是静态的,立足于历史,立足于已有理论成果,教学中侧重于理解与吸收;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是动态的,放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运用与未来发展,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分析与判断。这四门课程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可以看作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思考过程。掌握原理是中国化思维的前提,认识国情是中国化思维的条件,理解过程是中国化思维的基础,针对现实是中国化思维的目的和归宿。在教学中,四门课程应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互相验证,但不能互相替代。

二、课程内容与知识体系

依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科支撑,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运用与发展,构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知识内容体系、教材体系与知识评估体系。明确了课程性质、学科归属以及教学任务,才能根据学科发展和学生需要来构建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知识体系,前者是明确“为什么教”,后者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特征就是教学内容的显著动态性与时效性,教学内容不断变化,且体系庞杂,范围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社会民生、自然生态等各个学科领域,没有形成统一的教学大纲、没有规范的指导性教材,虽然作为课程设置下来,但操作中往往被边缘化。制定相对统一的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形成结构性支撑,构建完整的具有内在逻辑的知识体系,是把《形势与政策》建设成一门规范课程的基本条件。

(一) 形势变化与政策调整的内在规律是构建教学体系的根本依据

虽然《形势与政策》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涉及领域广泛、内容不断变化,但它也有其自身规律。即便是突发事件虽然有其偶然因素的影响,但仍然是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内在原因的,是有其总的变化规律与变化趋势的。从国际形势来看,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格局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缓慢地调整,国家间的利益博弈、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与演变、世界经济格局的发生与调整、文化的交融与冲突、科学技术的发展、军事斗争的表现都有自己的来龙去脉,这些是学生学习和分析形势的基础,也是理解形势变化与政策调整的知识储备。从国内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对外交往、军事战略、执政党建设通过制度化与规范化建设,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发展模式,为《形势与政策》课制定指导性教学大纲、构建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准备了客观条件。形势的变化推动政策的调整,掌握了形势的变化规律,自然也就理解各种政策选择与调整的目的和依据。

制定相对统一的教学大纲、形成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与形势政策教学内容的变动性并不矛盾。由于形势变化与政策调整有着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那些规律性的、前提性、基础性的知识是《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稳定性内容,构成了课程的基本理论框架,基本形势、基本政策及其知识目标、分析方法是《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要内容;各种社会热点、难点、疑点以及焦点等不断更新的时事变动性内容,是《形势与政策》课堂的主要内容。教学中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在教材建设上,既要有稳定的反映课程基本内容的主体教材,又要又反映时事变动的即时性、活页式的课堂教材,把两种教材结合起来。有了教材依据,才能体现教学规律,形成课程意识,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二)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发展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学科支撑

2005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明确规定“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它包括5个二级学科,即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地包含马克思主义当代化的研究,《形势与政策》应该依托马克思主义当代化研究,把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精神贯穿于各个内容的教学组织中,如马克思主义形势政策观的应用与发展、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文艺观、科学技术观、国际关系原理去观察和分析当今世界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斗争、科学发展等社会现象,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问题。在这个框架上,形成《形势与政策》知识结构体系,即国内政治专题、国内经济专题、科教文化专题、社会民生专题、民族团结专题、祖国统一专题、执政党建设专题、人与自然专题、国际形势专题等,每一专题既有形势分析又包括政策、对策或应对战略等。对每个专题提出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要点,应该达到的分析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课程与知识能力的评估标准。在构建知识体系时,要注意厘清各个专题与其它课程重叠部分,分清哪些知识放在“概论”课里讲,那些知识放在“原理”课里讲,根据理论的发展逻辑,做好课程的分工,抓住形势政策课的特点进行规划。这样,通过大学期间三到四年的系统的形势政策知识与理论教育,使学生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正确分析形势、理解和分析政策的能力,最终形成马克思主义形势政策观。

三、课程特征与教学原则

政治性、政策性是《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性质呈现,知识性、跨学科的综合性是《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内容特点,教学方法的核心是要求处理好知识传授与理论分析的关系,坚持用思想性统领知识性。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首要特征是政治性、政策性,首先是要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具有深厚的意识形态性,与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复杂多变,涉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外交、司法等各个领域,在教学中,教师要具备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党史党建、军事学、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知识性、跨学科性是该课程的内容特点。在教学原则上,必须处理好知识传授与理论分析的关系,坚持用思想性统领知识性,做到二者的有机统一,在课程的政治功能与学生需要之间找到结合点。

(一)用思想性统领知识性

思想性(政治性、政策性)是形势政策课的首要特征,马克思主义是组织形势政策课程教学的灵魂和根本,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没有思想政治观点的统领,《形势与政策》只能是各门类学科知识的大拼盘,无法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学中,坚持思想性、政治性原则,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统领其它学科的知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生、外交等各方面的建设取得的成就与不足、面临的内外环境等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确国家、民族以及自身的发展与努力方向,防止把形势与政策课上成各种专业知识课,只重知识传授,忽视理论分析与思想提升。

(二)以知识性为依托,优化学生知识结构

这里讲的知识性不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中的系统性的理论知识、政治知识等内容,而是指《形势与政策》所涉及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外交学、地缘学、社会学、民族学、国际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的学科知识。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求知欲旺盛。教学中应结合学生成才目标,通过系统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拓宽学生知识面,使学生形成基本的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外交学、社会学、国际政治学等学科基本知识,能够利用这些知识捕获相关信息、分析相关事实。同时,在组织课程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专业方向,设计教学目标与主讲专题,培养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对自己今后人生规划进行宏观形势上的分析判断与科学预测能力,对自己专业邻近领域的知识也要有所了解。形势与政策教育要向学生提供当前世界各方面的发展动态,为学生掌握本专业的最前沿知识、理论动态提供背景和方向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

(三)以理论分析为中介,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观点统领形势政策各方面学科的知识系统,实现思想性与知识性的有机统一,离不开理论分析作为中介与桥梁的作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具体问题是理论思维,掌握各门类的学科知识是科学思维,两者在目标意向、内涵意蕴、构成要素、层次结构上存在差异。[5-6]《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需要把两种思维形式有效地结合起来,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大学生思维处于由经验思维为主向以理论思维为主、由再现性思维向创造性思维、由直觉思维向分析思维转变的阶段,虽然思维敏捷、活跃、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但存在简单片面、怀疑一切、轻易否定、追求新异但缺少分析判断等毛病。在形势政策课教学中,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教师在指导学生应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涉及各领域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从全局上看问题,树立大局意识,增强宏观视野,培养战略眼光,学会辩证思维,克服大学生思维中弱点,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灵活性、敏捷性、创新性,塑造优良的思维品质,实现其育人功能。

[1]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 .(教社政[2004]13号)

[2] 李东风,黄 颖.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探讨[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12):196-198.

[3] 张若飞. 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定位 [J].当代教育论坛,2008,(7):107-109.

[4] 刘 敏. 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容定位与方法选择[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2):88-90.

[5] 刘国建.论理论思维与科学思维[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8):104-108.

[6] 范 彦,金 鑫.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99-102.

A Probe into Some Basic Problems of the Curriculum of Situation and Policy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ZHANG Lu-ping, ZHANG Hong-wen
(Hunan Women’s College, Chansha 410004, Hunan, China)

It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in construc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but also the basic approach and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hat pushes the situation and policy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normalization to reinforce constructing the curriculum Situation and policy. It makes situation and policy education becoming a formal course in universities become mature because of long experi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We should clear its nature and situation firstly and then construct the relatively steady knowledge system, stick to the correct teaching principles to construct situation and policy course.

situation and policy; curriculum; basic problems

G642.3

A

1673-9272(2013)04-0171-04

2013-02-09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题跨学科整合研究”(编号:XJK012CGD073)。

张录平(1969-),男,湖南耒阳人,湖南女子学院副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实践,执政党建设。

[本文编校:李浩慧]

猜你喜欢
形势与政策形势中国化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
2011年中亚形势回顾与展望
适应形势 增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