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治疗肥胖儿童前后血脂水平的改变

2013-01-25 05:37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36期
关键词:三酰甘油抵抗

袁 意 杨 玉 杨 利

(江西省儿童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6)

二甲双胍治疗肥胖儿童前后血脂水平的改变

袁 意 杨 玉 杨 利

(江西省儿童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6)

目的 研究二甲双胍在肥胖伴胰岛素抵抗儿童的临床应用,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诊治的肥胖儿童30例,应用二甲双胍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测定患者的体质量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血浆总胆固醇及三酰甘油水平并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6个月后,胰岛素抵抗指数、血浆总胆固醇及三酰甘油明显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6个月的疗程中,30例患儿出现了腹部不适2例、腹泻1例及1例肠道感染,未出现肝肾功能异常、乳酸酸中毒等其余不良反应。结论 肥胖伴胰岛素抵抗儿童,在饮食及运动的干预的基础上,应用二甲双胍治疗疗效显著,改善其胰岛素抵抗,使血脂水平明显下降,预防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利于肥胖儿童身体健康。

二甲双胍;肥胖儿童;血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计划生育的开展,各种因素导致儿童肥胖者大幅度增加[1]。尤其是6-10岁的儿童,相关统计学调查显示此年龄段儿童近20%属于肥胖儿童。肥胖儿童体内过渡的脂肪,容易导致机体血糖代谢紊乱及胰岛素抵抗,还带给患儿成年易得代谢综合征的危险性。肥胖儿童的身体状况逐渐被关注,尤其是作为代谢异常独立危险因素的胰岛素抵抗更被重视。传统的进行行为干预,调整饮食结构,能降低轻度肥胖儿童的体内脂肪,但是对于重度肥胖的儿童则效果微小,需寻求其他有效的处理办法。关于儿童减肥用药的相关研究较少,获得批准的儿童减肥药还未出现。二甲双胍是一种双胍类降糖药物,随着药物的不断研究相继发现了其他的临床价值,诸如其改善脂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等作用。二甲双胍的作用机理决定其有一定的体质量控制作用,能使体质量稳定甚至出现小幅降低。本文选择我院60例存在胰岛素抵抗的肥胖儿童,应用二甲双胍治疗控制体质量、降低血脂及改善胰岛素抵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伴有胰岛素抵抗的肥胖儿童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在8~16岁之间,所选患儿军依据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质量指数值分类标准明确诊断,以体质指数(BMI)值为评价肥胖的指标。

排除标准:各种器质性疾病导致的病理性肥胖;既往有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及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病史;辅检肝功能异常超过正常1.5倍;近期用过激素类药物[2]。所选作为研究对象的儿童,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这些调查研究。

1.2 研究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所选儿童,给予一定的饮食控制,并制定锻炼计划,在此基础上口服二甲双胍每日服用剂量为1000mg/d,分两次口服。

1.2.2 评估指标

患儿入院时及治疗6个月后,均测定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浆总胆固醇(TC)及三酰甘油(TG),对比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情况,并观察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监测肝功能变化。

1.2.3 检测方法

血浆总胆固醇及三酰甘油测定: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采用酶学技术,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浆总胆固醇及三酰甘油。

胰岛素抵抗指数的评价:采用胰岛素敏感性简易参数,稳态模式评估HOMA-IR。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测定空腹血糖(FBP)及空腹胰岛素(FINS),依据公式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FPG× FINS/22.5。

1.2.4 数据处理

2 结 果

2.1 治疗前后患儿胰岛素抵抗指数、血浆总胆固醇及三酰甘油的变化比较

治疗前所有患儿测定HOMA-IR为(6.57±1.05)、TC为(3.98 ±0.34)mmol/L、TG为(1.60±0.54)mmol/L,治疗6个月后再测HOMA-IR为(4.16±0.82)、TC为(3.42±0.32)mmol/L、TG为(1.24±0.42)mmol/L,治疗后HOMA-IR为、TC、TG明显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所选30例患儿在应用二甲双胍治疗的过程中,治疗2周内2例患儿出现腹部不适,1例患儿出现腹泻,均未进行特殊处理,自行好转;1个月左右1例患儿出现发热伴腹泻,经过检查明确为肠道感染,给予抗生素治疗后症状消失;未发生乳酸酸中毒及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

3 讨 论

二甲双胍是一种常见的成人降糖药。近年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儿童增加。在儿科二甲双胍被应用在肥胖儿童,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二甲双胍能改善肥胖儿童的胰岛素抵抗,降低肥胖儿童的血脂水平,适当控制患儿体质量[3]。大量研究总结了二甲双胍的相关作用机制,具体如下:

3.1 二甲双胍改善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是指胰岛素功能异常,其不能很好地促进葡萄糖利用,导致体内代偿性胰岛素增多,以促进葡萄糖利用稳定体内血糖在正常水平,因而产生体内高胰岛素血症。二甲双胍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提高肝脏、肌肉内酪氨酸激酶活性,促进肝糖原及肌糖原的合成;作用于脂肪组织,抑制脂肪脂解,促进脂肪酸酯化,从而减少脂肪对机体产生的脂毒性作用;降低细胞膜上糖蛋白的表达,抑制糖蛋白阻碍胰岛素信号传递的作用,促进了胰岛素信号的传递。总之,二甲双胍通过多方面的作用,改善肥胖儿童的胰岛素抵抗。

3.2 二甲双胍调节血脂代谢紊乱

高胆固醇血症引起体内的脂毒性,会影响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影响体内糖代谢,这一点已经被专业人士所重视。高胆固醇血症,会引起体内产生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素分泌障碍,加速胰岛B细胞的凋亡。二甲双胍主要通过磷酸化蛋白激酶K,多途径调节能量代谢,从而调节脂代谢。大量关于二甲双胍对血脂水平调节的研究,结果一致公认其能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三酰甘油,改善体内的血脂代谢紊乱。

3.3 二甲双胍的常见不良反应

二甲双胍在胃内能快速溶解,导致暂时性的高浓度二甲双胍,刺激胃黏膜容易产生胃肠道反应。因此胃肠道反应是二甲双胍常见的不良反应。临床初始应用二甲双胍时,主要从以下几点减少胃肠道反应的出现:首次应用应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应用过程中注意观察不良反应发生;宜餐后服药,避免直接接触胃黏膜;用药过程中,观察患者反应及时调整药物剂型。乳酸酸中毒是二甲双胍最严重的不良反应,对于长期禁食、严重肝功能不全及严重感染状态的儿童应避免应用,在应用类固醇类抗炎药、利尿剂及H2-拮抗剂时应避免应用。

本文研究的30例合并胰岛素抵抗的肥胖儿童,治疗6个月后,胰岛素抵抗指数、血浆总胆固醇及三酰甘油明显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6个月的疗程中,30例患儿出现了腹部不适2例、腹泻1例及1例肠道感染,未出现肝肾功能异常、乳酸酸中毒等其余不良反应,说明二甲双胍对儿童无明显危害性,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存在胰岛素抵抗的肥胖儿童,在饮食干预及行为干预基础上,应用二甲双胍能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脂水平,控制患儿的体质量,预防及延缓患儿糖代谢紊乱的出现。

[1] 秦颖.二甲双胍临床应用概述[J].继续医学教育,2012,12(8):46-48.

[2] 姚辉,林汉华,王玉,等.二甲双胍对高胰岛素血症肥胖儿童糖代谢和血清脂源性激素的影响[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3(22): 186-188.

[3] 杨培蓉,黄晓东,沈永年.二甲双胍治疗肥胖伴高胰岛素血症非糖尿病儿童疗效[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8(11):624-625.

R589.2

B

1671-8194(2013)36-0137-02

猜你喜欢
三酰甘油抵抗
低聚甘油气相色谱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锻炼肌肉或有助于抵抗慢性炎症
做好防护 抵抗新冠病毒
聚甘油的提纯及其对合成聚甘油脂肪酸酯性质的影响
欧盟评估一种三酰甘油脂肪酶的安全性
两步法催化鱼油制备MLM型结构三酰甘油酯
追踪指纹的“证词”
iNOS调节Rab8参与肥胖诱导的胰岛素抵抗
帕罗西汀对抑郁障碍及焦虑障碍患者血脂影响的临床纵向观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