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上新房仪式中的心理现象和调适功能探究*

2013-01-25 09:43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年24期
关键词:傣家鬼神户主

阎 瑜 王 臻 秦 竹

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傣族,一个历史悠久且几乎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又称小乘佛教)的少数民族,,不仅大型节日常常与佛事活动有关,如盛大的桑勘比迈 (泼水节)、毫瓦萨 (关门节)、卧瓦萨 (开门节),生活中的小风俗也可以反映出来,如上新房。傣家人有着“一家盖新房,全寨来帮忙”的习俗,谁家盖新房,全寨人都会赶来相帮,新房落成之后要举行“上新房”的庆祝活动。

1 现场参与和观察体验

在人类学所倡导的田野调查中,调查人通过观察、参与、访谈、体验去感悟和认知被调查文化,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深化对自身文化的认识[1]。其中参与式观察是田野调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在西双版纳州做关于傣族宗教信仰与人民心理健康关系的调查研究中,有幸参与了景洪市勐罕镇九乡曼暖懂村一户人家的“上新房”,不仅亲身体验了傣族独特的上新房仪式,也加深了对于傣族宗教仪式已经深入内化到人们日常生活的理解。通过细致的观察和请教当地的群众,获得了宝贵的资料,并对其进行了记录和整理。

2013年4月10日中午将近12点时,笔者随同岩空(调研期间当地的一位翻译)一起到达邻村的一户亲戚家,此时这位岩某家外围已经聚集了许多人,大人的着装较平时比较正式,妇女们换下平时劳动是穿的筒裙,穿上了漂亮的整套的傣服,其中红色居多,笔者也按习俗换上了一套红色的傣衣。

上新房仪庆祝活动的第一部分有大佛爷的参与,他盛装主持了一项很重要的仪式,即围绕新房转了四圈,边念佛经边撒“神水”,给新房“祛鬼神”,户主紧随其后,意为保户主平安吉祥。随后佛爷随同户主一起上二楼与老人共进午餐,剩余的亲戚朋友在一楼自行组合进餐。

庆祝活动的第二部分意为感谢。傍晚时分,村里的人又渐渐聚集到此,村里的几位年轻人抬着用来祭祀的猪头,一路鞭炮一路高歌 (歌曲意思大概是很开心),到达村头的另一户人家。这户人家是帮忙盖房子的老大,出过许多力气,户主为了表示感谢送上猪头。笔者一路跟随到达这户人家,只见他们上楼梯,猪头被接纳到厨房后高歌饮酒,甚是豪迈。

庆祝活动的第三部分是在厨房里举行。时间大约晚上八点,笔者被邀进入新房二楼的厨房 (傣族的厨房一般都在二楼客厅的旁边),地上一部分为水泥地,为即将生火做饭摆锅碗瓢盆的地方,一部分为木板铺制而成。一位50多岁的“波占”(曾经当过佛爷的还俗者,目前地位仅次于佛爷)坐在水泥地的一边,前面摆好了三个立起的砖头,环绕成圈,右手边摆着一筐生鸡蛋,一小筐米和蜡烛,户主坐在水泥地的另一边,屋里的男人越来越多,大部分为年轻人。蜡烛被点燃放在立起的砖头上,波占嘴里已经开始在念经了,人们有的在自由的出入,有的点起香烟在聊天,有的开始拿着酒瓶倒酒彼此传递,整个气氛并非中午那么严肃,而是很轻松自由的,中间人们还自觉地接过户主给的生鸡蛋并吃掉。八点二十左右,一阵鞭炮声后,屋里的人们开始哼歌,那种悠扬的和声仿佛诵经一般,抑扬顿挫,突然之间又会高呼一声“嗷……”,紧接着是最常听的祝酒声“水!水!水!”,之后,诵经一般的和声又再次响起。这是一次阶段性的仪式,伴随着和声以及开心的高呼,跺脚声掺杂了进来,给整个气氛加入了一种力量。他们要证明厨房是如此的“稳定结实”,即使再大的力量都无法给厨房造成威胁。波占会在某一瞬间将一把米撒向房间以及周围人群,意在赶走厨房的鬼神。因为立起的砖头有三个,所以需高歌三遍,同时歌声越虔诚越整齐越好,如果波占不满意,需要重新来一次,满意一次,一个砖头上的蜡烛会灭掉,接着第二个,第三个砖头都是如此,直到全部满意,三只蜡烛全部灭掉,大家一起欢呼,将一根选好的木棍在一进一退的动作中被齐力扔出了窗外,顿时跺脚声,欢呼声顿时充满了整座新房。

2“上新房”中的心理现象与分析

2.1“上新房”中的心理暗示 所谓心理暗示,一般是指以间接、含蓄的方式,或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在上新房过程中,佛爷在新房周围念经撒神水的行为如同泼水节一样,具有心理暗示功能,提供了宣泄情感的良好时机,能满足人们的多种心理需求[2],它让全民信佛的傣家人深信不疑,认为这样就会驱赶走鬼神而保全家平安。所谓“信则灵”,传统就这样延续了许多年。当然这种暗示作用的发挥与人们的需要是离不开的。准备住新房的人家有安全的需要,担心有鬼或者其他不好的东西会影响生活,这就使得他们受暗示性增强。暗示可分为自我暗示、他人暗示、直接暗示、间接暗示等不同种类,但就暗示内容而言,只有两大类,即驱除威胁物与获得心理的支持帮助[3]。比如厨房里的集体高歌内容以及行为就属于直接暗示,不仅驱除了鬼神,也证明了自家的厨房有多么的稳固安全,让即将入住新房的户主心理得到了支持,缓解了户主家人的心理焦虑,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2.2“上新房”中的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的一个基本原理就是一切行为都是习得的,无论地点,无论好坏。南传佛教通过“行为”来改变“态度”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布施、持戒、禅定等。在日常生活里,布施可以说是举手之劳,但是实现布施却不容易,因为将自己的东西送于他人,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内心肯定会犹豫,会衡量付出的程度,所以布施的重点不在于自己付出了多少,而是通过这种给予的行为,放下了自己的执着,人心在这个慈悲的过程中得到了净化[4]。傣家人在对待团体活动时,绝大部分采取“合”的态度,从而形成了整个村寨的和谐氛围,为彼此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氛围。据了解,每户人家在上新房的时候都会如此的隆重,在整个盖房和庆祝仪式当中村民都尽可能地帮助户主,这是傣家人从小习得的传统,如在厨房的整个仪式会很漫长,但是没有人会觉得这是浪费时间,没有人会不耐烦,而是一遍遍的歌唱,直到波占所说的神灵满意为止,村民愿意一起努力让上新房的户主满意,赶走鬼神。如此人们互帮互助,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奉献给别人,会有一种身心愉悦的感觉,大大缓解了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烦躁、郁闷等,并且在彼此的交流中得到来自各方的支持。

总之这种世俗化的村寨佛事活动不仅丰富了村庄生活,缓解了生活压力和焦虑,彼此争取到了社会支持,同时也为大家的心身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好处。

[1]刘锋.民族学田野调查的实质及其操作释解[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4:61-63.

[2]马定松,秦竹,杨玉芹,陈嵘,张奇.傣族泼水节心理调适作用及其心理机制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0:1240-1241.

[3]张伯华.中医临床心理治疗学[Z].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74-176.

[4]秦竹,马定松.傣族南传佛教心理调适方法与现代心理疗法的相关性研究[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1,06:4-6+20.

猜你喜欢
傣家鬼神户主
傣家跟着流水走
五树六花荫傣家
回来(外一首)
户主视角下医疗资源可达性对就医行为的影响研究*
——以上海市郊区为例
傣家风情
浅谈先秦诸子的鬼神观
小康路上新傣家
鬼神
人分三界
张小飞落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