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两个决议” 坚定“三个自信”

2013-01-30 03:57石仲泉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决议错误

□石仲泉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北京 100080)

党的十八大指出:90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1]P9-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报告强调:对于这个“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只要我们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建党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因此,要求“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1]P15这里,我们从回顾党的历史入手,通过学习“两个决议”,来谈坚持和增进“三个自信”的问题。

一、第一个“决议”出台的历史背景

为什么坚持和增进“三个自信”要从回顾党的历史入手呢?十八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1]P11这就是说,我们党90多年的成就很多、很丰富,但对于我们国家今天和今后发展进步具有直接影响力的就是这三者。那么,为什么强调学习“两个决议”呢?十八大也说得很清楚:学习党的历史,要深刻认识党的两个历史问题决议总结的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既波澜壮阔,又多险阻曲折。如何正确地认识这90多年极其错综复杂的历史?“两个决议”的基本精神,既是把握中国共产党90多年历史的指针,也是分析极其纷繁复杂历史问题必须坚持的准绳。在目前,只有学习“两个决议”,坚持它的立场观点方法,全党才能形成共识,才有凝聚力。否则,一切无从谈起。

先看第一个“决议”。为什么要制定这个“决议”呢?这与此前的延安整风运动有密切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一方面,开展整风运动的原因可视为起草这个“决议”的原因;另一方面,制定这个“决议”又是为了巩固、发展和提升整风运动的巨大成果。归纳起来,制定第一个“决议”,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这是破除党的历史上存在的“两化”的需要,使全党牢固确立中国革命要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根据中国实际情况来进行革命斗争的思想。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们党内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这“两化”曾使党领导的革命遭受两次严重失败。第一次是1927年春夏之后,面对国民党新老右派的反共分裂活动,中共中央根据共产国际和联共(布)中央的指示,不断采取妥协退让政策,大革命运动惨重失败。第二次是连续三次“左”的错误,使党为挽救革命经过艰苦卓绝斗争而出现的复兴和发展局面几乎丧失殆尽。特别是第三次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主导中央4年,使国民党统治的白区革命力量损失几乎百分之百;使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艰辛开辟的广大苏区损失达百分之九十。1935年1月遵义会议虽然改组中央,毛泽东成为党和红军的实际领导核心,根本改变了党的军事路线,但思想路线上的“两化”倾向直至抗日战争前期并没有完全改变,导致又出现以王明为代表的右倾错误。王明根据共产国际指示精神,放弃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这不仅使长江局党的工作受到一定影响,而且影响中共中央东南局领导人,成为皖南事变发生的思想根源。为什么“两化”的影响那么大?因为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是在共产国际和联共(布)中央的帮助下建立的,且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作为下级,在思想不成熟时就会产生绝对服从上级领导的盲目性。这种盲目性既然对中国革命有严重危害,那么消除它的影响,就成为1941年开始的中央领导人整风的一个直接因素,也成为整风运动后制定第一个“决议”、巩固其成果的重要原因。

第二,这是分清路线是非的需要,使全党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遵义会议后相当长时间,党内许多人包括中央领导层在内,都分不清路线是非,并将错误路线视为正确路线。因为遵义会议只批判了“左”倾领导的军事路线错误。抗战前期,王明还自视一贯正确,不断发表文章和出版旧著,宣传其错误观点。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虽然批评了他的右倾错误,但到1940年3月,他还把在六届四中全会时期为夺取党中央领导权制造舆论而出版的《为中共更加布尔什维克化而斗争》小册子重新出版,让新干部新党员学习。直至1940年12月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分析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形势,提出要总结苏维埃运动后期“左”的政策错误问题时,会上还有人认为不存在政治路线错误。1941年9月中央政治局整风会议讨论六届四中全会评价问题时,王明坚持认为六届四中全会正确,有的认为四中全会决议基本正确,比较多的发言虽然持明显的批评态度,但都没有完全否定四中全会。因此,分清党的历史问题的路线是非,使全党对过去的发展历程有比较正确的认识,不仅成为整风运动的重要内容,也成为历史决议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整风运动主要结晶的第一个“决议”,通过毛泽东的政策主张同“左”右倾错误在政治、军事、组织、思想方面的比较分析,不仅揭露了错误路线的严重危害,而且坚定了贯彻执行毛泽东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立场和信念,为党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

第三,这是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需要,使全党都紧密地团结在毛泽东思想旗帜下夺取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毛泽东虽然不是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路的第一人,但他却最早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要义,并将其论述得最精辟、运用得最成功。他开辟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在中央苏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实践,使他最早提出并大力倡导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并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1940年1月,他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这个在毛泽东思想体系中具有标志意义的著作。1941年5月,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中,对“实事求是”古语作了新的界定和阐释,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奉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中国化、通俗化的经典表述。在此前后,延安理论界开始对毛泽东思想理论的创造性贡献撰文宣传。整风运动开展后,中央领导层通过历史问题的讨论,越来越认识到毛泽东的思想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因而在1942年和1943年纪念党的生日之际,纷纷撰文和发表讲话,广泛宣传毛泽东的思想理论和路线。其中,王稼祥不仅第一次使用了后来一直沿用的“毛泽东思想”概念,而且论述了毛泽东思想成长、发展与成熟的历程。这说明,党内不仅认识到毛泽东在革命实践上是党的正确路线的代表,在理论上对马列主义有创造性的发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而且找到了概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丰硕成果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概念——“毛泽东思想”。作为延安整风运动理论成果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充分肯定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伟大作用。此后,经过党的七大正式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这样,它不仅引领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经过解放战争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这也可视为践行第一个“决议”的丰硕成果。

二、第二个“决议”出台的历史背景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1981年6月底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经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通过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人们思想获得大解放。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已提出如何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如何评价新中国以来的许多历史问题,特别是如何评价“文化大革命”。邓小平表示,要对历史问题在适当时候作出总结。在1979年春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已提出能否像1945年作出《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一样,作一个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个建议得到许多同志的赞同。中央决定,首先通过叶剑英庆祝国庆30周年的讲话对新中国的历史作一个初步的基本估计。随后,立即着手起草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这年10月底成立了起草小组。

“决议”的起草工作由邓小平主持,胡乔木实际负责。文件起草历经20个月,邓小平有10多次指示。1979年3月,他对写好“决议”提出三项基本要求。第一,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是最核心的一条。不仅是今天,而且今后,我们都要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第二,对建国30年来历史上的大事,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包括一些负责同志的功过是非,要做出公正评价。第三,通过这个决议对过去的事情做个基本总结。这个总结宜粗不宜细,总结过去是为了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这三项基本要求成为起草“决议”的根本指导思想。这个“决议”在胡乔木的具体主持下,根据邓小平等领导同志意见,反复修改后在1980年10月至11月间拿出“未定稿”交党内以高级干部为主的4000人讨论。在这么大范围讨论这样的文件在过去从未有过。比较多的意见还是集中在如何评价毛泽东的功过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各种看法都有,包括要完全否定毛的极端意见也有一些。邓小平坚定地表示: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功过,继续坚持毛泽东思想,在这个问题上不能让步。这不只是个理论问题,尤其是个政治问题。如果不写或写不好这个部分,整个决议都不如不做。根据4000人讨论的意见,特别是邓小平等领导人的意见,文件又反复修改,作了大量压缩。“决议”分为8个部分,在简明地回顾党领导民主革命的历程后,主要评述了党领导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特别是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问题进行了科学分析,经六中全会审议通过。

这个“决议”有这么几个突出的新思想,也是它的创造性贡献,即“三区别、两集体、一淡化”。

关于“三区别”。一是将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的晚年错误区别开来。“决议”强调毛泽东思想是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指导思想,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而毛泽东的晚年错误则明显地脱离了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轨道。简言之,凡错误的思想理论概不属于毛泽东思想,它只包括正确的科学思想理论。这样就解决了一个时期没法解决的既要坚持毛泽东思想又要否定毛泽东晚年错误的难题,为坚持毛泽东思想指明了正确方向。二是将毛泽东的错误与林彪、“四人帮”的罪恶区别开来。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犯的错误是严重的,在“文革”中最初对林彪、江青等人是十分信任的,但绝不能将毛泽东的错误与林彪、“四人帮”的罪恶混为一谈。其实,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第一,目的主旨不同。尽管毛泽东对党和国家的实际情况作了非常错误的估计,但发动“文革”的根本主旨是为了党和国家制度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而林彪、江青一伙更多地是为了夺取更多更大的权力,乃至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权。第二,活动情况不同。毛泽东尽管没有在全局上改变“文革”的错误路线,但其间也有不少正确的决策。如保护一些党的领导干部和党外著名人士;领导了粉碎林彪集团的斗争;没让江青集团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权的野心得逞;允许继续进行“两弹一星”等国防高科技试验;始终警觉地维护国家安全;1970年代始调整外交方针,推动打开对外关系新局面,等等。而林彪集团特别是江青集团,则主要进行大乱天下、祸国殃民的罪恶活动。第三,历史基础不同。毛泽东有“四为”,即“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还“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2]P825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贡献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而林彪呢?他虽然有战功,对人民军队建设也有贡献,但最后叛逃国外,折戟沉沙于温都尔汗,性质就完全改变了。“四人帮”在历史上无功可言,在“文革”中则罪大恶极,罄竹难书。因此,那种对毛泽东只言“文革”错误,称什么“五人帮”的说法是完全违背历史、混淆黑白的。三是将“文化大革命”的政治理论和实践同作为时间概念的“文革”10年区别开来。作为政治概念的“文化大革命”,其理论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其实践是进行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这是完全错误的,必须彻底否定。但是,这并不等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没有任何成就。在这10年间,除有上述毛泽东的正确决策外,党的各级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以各种形式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进行过抵制和抗争。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仍然取得了一定进展;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仍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但这一切并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如果没有“文革”,我们会取得更大得多的成就。上述三大区别,对于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坚持毛泽东思想,对于正确认识“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关于“两集体”。一个“集体”是强调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尽管毛泽东的科学著作对中国革命实践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集中的理论概括,但党的许多卓越领导人对它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相对于第一个“决议”来说,这完全是新的语言。那时只强调毛泽东个人的作用,尽管他本人在七大表示,不能把功绩都算在他一个人的帐上,他只是代表。讲“集体智慧”,这是第二个“决议”的新思维。另外一个“集体”,是讲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征程中犯的错误,尽管毛泽东负有主要责任,但党的其他不少领导人在某些问题上或没有反对,或抗争有限,因此也负有责任,不能只算在毛泽东一个人的帐上。这两个“集体”意识是客观的,讲“功”不能突出“唯一性”,讲“过”也不应只讲毛泽东一个人。这样,对党的历史的认识更趋于实事求是。

关于“一淡化”。“一淡化”即淡化路线斗争色彩。“决议”对“文化大革命”的定性,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2]P811并没有说成什么“路线斗争”。这同样具有开创性。讲路线斗争,这是从苏联学来的。“文化大革命”中讲党的历史上有10次路线斗争。江青在1973年底还借毛泽东的不实批评,攻击周恩来是第11次路线斗争的头子。在宣传路线斗争时,尽管讲路线错误是党内矛盾,开展路线斗争要“团结——批评——团结”,但实际上,党内斗争只要开展起来,就有它自己的运动规律,结果必然是“残酷斗争”,上挂下联一条线,无情打击一大片,将这顶帽子扣到谁头上,谁就永世不得翻身。因此,邓小平讲,毛主席这样的错误算不算路线错误?这有个分寸把握问题。“我们不提路线错误,是考虑到路线斗争、路线错误这个提法过去我们用得并不准确,用得很多很乱。过去我们讲党的历史上多少次路线斗争,现在看,明显地不能成立”,“这是我们不主张提路线斗争的一个理由。还有一个理由,过去党内长期是这样,一说到不同意见,就提到路线高度,批判路线错误。所以,我们要很郑重地来对待这个问题,这是改变我们的党风的问题。”“对‘文化大革命’,我们也不说是路线错误,按它的实质分析就是了,是什么就是什么。实际上,现在这次决议对‘文化大革命’错误性质的分析,超过了过去所谓路线错误的概念。当然,不提路线斗争并不是说路线两个字就一概不能用了。比如三中全会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这样的提法以后还可以用。”以后讲党内斗争,“犯了什么错误就是什么错误,讲它的内容,原则上不再用路线斗争的提法。这次决议开个先例,以后也这么办。”[3]P307-308这个改变,对于改变党的思想方法和作风,发扬党内民主,广开言路,乃至听取尖锐批评,防止个人专断,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个“决议”还有许多创造,不仅对于正确对待党的历史,而且对于优化党的建设,都是重要指南。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和国家总体上在平稳发展,没有发生过去那样的动荡,没有发生像苏联、东欧那样的事变,应当说,第二个“决议”起了“定海神针”作用。

三、“两个决议”是“三个自信”的历史基础

“三个自信”直接根源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它的历史基础则是“两个决议”,特别是第二个“决议”。为什么说“两个决议”是“三个自信”的历史基础呢?

先看“两个决议”与“道路自信”。第一个“决议”当然不可能涉及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思想却是这个“决议”的重要内容。“决议”指出:乡村可以包围城市,而革命的城市不能脱离乡村;中国可以而且必须建立武装的革命根据地,以为全国胜利的出发点。这个思想在改革开放以来俗称为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思想。这个思想的指导原则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而这个指导原则也贯串在第二个“决议”中。根据这个指导原则,通过总结建国32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它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了初步概括,认为我们党已经逐步确立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道路。邓小平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4]P31985年他进一步指出:“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4]P1421987年党的十三大对此确认说:“在总结建国三十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5]P56这条道路后来简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此,这个称谓响彻中华大地,被视为关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命运的强盛之路、幸福之路。十七大报告首次对这条道路的内涵作了明确的界定和规范的表述。十八大报告进一步丰富其内涵,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P11这个表述全面完整,内容丰富。对其加以解析,要点有三:一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二为“五位一体”的全方位建设;三为未来的奋斗目标(个人——“全面发展”,人民——“共同富裕”,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典型脆性材料不接受塑性变形,无切削磨损,其磨损量是由材料反复变形和碎裂构成的,对应图6特性曲线Ⅰ.典型弹性材料未能达到使其破裂的临界值时,无变形磨损,对应图6特性曲线Ⅱ.

“道路自信”的历史基础在于,它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根本原则。这是被党的90多年历史正反两方面经验证明了的正确原则。真正遵循这个原则,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就不断取得胜利;违背这个原则,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实践也证明,没有什么别的道路能够解决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问题,这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实现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明白了这个真理,牢牢地把握这个真理,对这条道路就不能不充满自信。

再看“两个决议”与“理论自信”。第一个“决议”的一个伟大功绩就是充分肯定了毛泽东思想的伟大作用,为党的七大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奠定了思想基础,并作了重要的理论建构和舆论准备。第二个“决议”重新界定毛泽东思想,对它的内容作了新的概括,强调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三个基本点是活的灵魂。按照邓小平的说法,实事求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第二个“决议”虽然没有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问题,但它对“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道路”内涵的概括,成为十三大初始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轮廓的胚胎。这个理论的称谓后来有所变化。随着对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不断总结,其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十四大将这个理论冠以“邓小平同志”名字,称之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十五大进一步将这个理论明确为邓小平理论。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升为指导思想后,十七大首次将改革开放以来的创新理论加以整合,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八大再次概括其内容,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1]P11这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经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创立的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两个决议”是两大理论成果的根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然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实际上包括了对毛泽东思想的自信。这样的“理论自信”的历史基础,就在于它是对党的90多年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如果说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和精髓是实事求是,那么,作为对毛泽东思想坚持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活的灵魂和精髓也是实事求是。这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是我们党付出了沉重代价而须臾不可离开的法宝,同样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只要真正老老实实地而不只是口头地坚持实事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无往而不胜,在前进的道路上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因此,完全充满“理论自信”。

再看“两个决议”与“制度自信”。制定第一个“决议”时,中国共产党还在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并准备夺取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浴血奋战。在延安和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的新民主主义制度,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治制度和多种经济成分的经济制度等基本制度的前身。第二个“决议”在总结建国以来32年历史经验时,强调了要逐步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等多项制度。此后,党的各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不断对改革开放各方面的创新经验进行总结,为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了思想积累和理论提升的准备。党的十三大已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求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还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们的特点和优势,决不能丢掉这些特点和优势,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和多党轮流执政。十四大报告第一次将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同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放在一起进行论述。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强调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并要求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规范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表述,并将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联在一起,作为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四大基本制度。

正是有了上述基础,在党的十七大已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之后,胡锦涛在2011年庆祝建党90周年的七一讲话中才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概念,并将其内涵作了初步概括。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表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1]P11-12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特色就更加全面、完整。如报告指出的: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两个决议”既然没有直接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那么怎样理解它与增进“制度自信”的关系呢?这里的关键在于: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近代历史的最终选择。当时的中国人最初是选择西方资本主义。毛泽东回顾这段历史时说:“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震动了全世界。俄国人举行了十月革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给中国人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6]P1407,1471第一个“决议”论述的民主革命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为社会主义而奋斗的上篇,第二个“决议”论述的建国以来32年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为社会主义而奋斗的下篇,也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前篇。这上篇与下篇,第二个“决议”所论的前篇与当下相对而言的“后篇”,都是一脉相承、彼此连贯的。第二个“决议”指出,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尽管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却“初步地但有力地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P838它经历了“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残暴摧残,还巍然屹立。这充分说明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伟大而顽强的生命力”。[2]P8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概念尽管是2011年提出的,但这个制度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已建立起来,在改革开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后逐步走向健全和不断完善。十八大指出,它是经过90多年的奋斗、创造和积累才确立的。因此,说“两个决议”是坚持和增进“制度自信”的历史基础,是历史和理论的逻辑所使然。

四、坚持“三个自信”更要与时俱进,与民同心,求变前行

首先,坚持“三个自信”要与时俱进。时代的发展永不停步,实践的发展永无止境,对真理的认识永没穷尽,因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认识会随着对实践经验的总结而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有时甚至是相当快的。比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十七大的概括当时认为相当全面了,因为自十三大首次提出这个概念后,对它的内涵一直没有明确的界定和规范的表述,整整20年后才有这个成果,耳目为之一新。但未曾想到,在5年后的十八大又对它增加新内容,即加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三句话。加这三句话,不是修饰性的,而是实质性的,表达了三个重要内容。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特征和新内容。加这一语,原来讲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四位一体”就扩充为“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完善。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党强调的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加这一语,更能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的要求。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目前还存在穷富差别过大问题,因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是十八大提出要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加这一语,符合党心民意的企盼。

加了上面三句话,国家发展的目的性就全面了,对道路的表述更加完善了。还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提出和表述,并将其与道路和理论体系连为一体加以强调,这是2011年七一讲话的一大亮点。但仅仅一年,十八大对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的关系和作用又给予了新的说法。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这样,道路的功能作用、理论体系的功能作用,就与制度的功能作用相匹配,三位一体的关系就完整了。

所以,坚持和增进“三个自信”,一定要与时俱进。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倍加自信。

其次,坚持“三个自信”要与民同心。对于增进“三个自信”而言,这是最核心、最根本的。因为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高度负责任的政党。还是毛泽东所说:中国共产党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它的一切言论行动,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中国共产党人,相信自己的事业是完全合乎正义的,不惜牺牲自己个人的一切,随时准备拿出自己的生命去殉我们的事业,难道还有什么不适合人民需要的思想、观点、意见、办法舍不得丢掉的吗?“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命,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牺牲,还有什么错误不能抛弃吗?”[7]P1097这是党的先进性所在。不仅如此,除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最大利益之外,党是没有任何私利的,这又是纯洁性之所在。党在理论上这么讲,在党章上这么要求。毛泽东讲的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历史,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再则,新中国成立后涌现的焦裕禄、王进喜、雷锋等那么多的先进模范人物和当代那些感动中国的许许多多的像孔繁森、杨善洲等优秀党员干部也说明了这一点。这既是中国共产党在异常残酷的革命斗争中和十分艰难的环境下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爱戴和拥护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共产党无比强大的力量源泉和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

但是,也要承认,目前党的状况也有令人堪忧、难以无虑的一面。如十八大和习近平同志最近多次指出的,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风气,必须下大气力解决。特别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腐败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因此,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不管涉及到什么人,不论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一律严惩不贷。只有贪腐等恶劣现象解决得让人民群众认可,满意度比较高,人民群众就会感到党同他们是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这样,“三个自信”就有了充足的底气。要不断坚持和增进“三个自信”,必须始终与民同心。

再次,坚持“三个自信”要求变前行。所谓求变,就是要坚持改革开放,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作为它的主要内涵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也就没有我们现在获得的令全世界惊奇的伟大成就。因此,改革开放丢不得,要始终把改革开放、创新求变的精神贯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个方面。这是坚持和增进“三个自信”的根基。

所以,坚持和增进“三个自信”,除了要珍惜和把握好它的历史基础之外,更要珍惜和把握好它的现实基础——与时俱进,与民同心,求变前行。

五、增进“三个自信”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就任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职务以来有一句很亮丽的语言,就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要不断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怎样才能实现这个伟大的“中国梦”呢?最根本的就是要不断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和增进“三个自信”,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坚持和增进“三个自信”的真谛所在。

“中国梦”既是一个伟大的梦想,又是一个伟大的愚公移山工程。因为实现民族复兴,不只是一般地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是要使中华民族复兴到历史上曾经有过的盛世那样的富强。古代中国富强的内容极其丰富,展现在许多方面。简单地说,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历史上先后有1500年之久为世界上头号富强大国。她不仅疆域版图特别辽阔,而且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特别巨大。16世纪以前,影响人类生活的重大科技发明约有300项,其中175项是中国人的发明。正是这些重大的发明(包括发现),使中国的农耕、纺织、冶金、手工制造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直到18世纪末期,中国的经济规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相当于刚刚过去的上个世纪末期美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总量上的比重。我们所讲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般地说,不是要恢复古代中国鼎盛时期的疆域版图。历史过去几百年,疆域沿革变化很大,这不可能了。我们讲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要是使中华民族跻身于先进民族行列,为人类作出贡献的份额尽量扩大。这就是说,所谓民族复兴主要是在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率的意义上讲的。这是它的要义。当然,要像古代中国鼎盛时期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率超过全世界的一半以上,也不一定能现实。但是,使我们国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率,达到与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率大体相当,乃至超过一些,还是有可能的。即使如此,那也是异常艰巨的任务。按照党和国家目前的规划,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后,尽管赶上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与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相比还有不小差距。根据有关方面计算,目前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日本的10%。半个世纪后,我国的经济总量即使超过了最发达国家,但如果用10几亿人口一除,讲人均指标,其差距还很大。换言之,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率仍然有限。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非常长期的历史过程。邓小平指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当是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同步的过程。因此,它是需要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不断接力奋斗的更伟大的愚公移山工程。

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如十八大报告所说,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一定能变成现实。

[参考文献]

[1]人民出版社编.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毛泽东思想决议错误
在错误中成长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现代思想的启蒙
三读决议
我省干部群众坚决拥护全国两会各项决议决定
不犯同样错误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可爱的错误等
在遵义会议决议的指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