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与禅宗关于心性论之比较

2013-01-31 05:14曹海峰
枣庄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慧能心性禅宗

曹海峰

(安徽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心性论既是儒家传统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禅宗思想的核心内容,方立天曾给予这样的总结:“禅宗的心性论是禅修方法的理论基础,是禅宗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禅宗的全部思想理论的主要旨趣。”[1],可以猜想关于心性论的探讨必然会是禅宗各个时期必不可少的话题。然而心性论的讨论并不是从禅宗才开始的,或者说心性论不是由佛家传到中国的,而是中国本土文化所固有的,孟子关于心性的探讨就是比较多的,其后陆王心学对心性理解更是有极深的造诣。可以说心性论的观点是来源于儒家的,而禅宗关于心性论的思想难免是会受传统心性论影响的,将二者进行比较,旨在理清禅宗思想与儒家思想之间的关联性和异质性,也可从二者的不同,侧面反映出儒家与佛家的差异和相通之处。

一、儒家的心性论

孟子是最早提出心性论的,并做了系统的阐发,在孟子这里心性论已趋于完备。而禅宗是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化佛教,其关于心性思想是有其佛家的特点,虽然和儒家所讲的心性的具体内容不同,但是两家从本质上说是一样的,都是关于生命本性的学说,都力图通过对心性把握,达到人生的一个理想境界,实现生命的圆满和超越。可以说儒家和禅宗关于心性论的思想都是直指人心的,亦都是寻求生命本体的,这也是两家思想的相通之处。

对于心性的具体的阐发,儒家和禅宗又是有各自鲜明的特点的。自孔子开始,儒家就开始注重人的内在德性修为,《论语》虽然没有关于心性的系统观点,但是孔子对心性的关注可以从他只言片语中有所展现,如:“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孔子虽然直接讲心性的语言比较少,但是孔子讲了很多关于仁的话语,而仁中即蕴含着心性的实质。子曰:“为仁由己。”(《论语·颜渊》)“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从这两句不难看出孔子认为仁的践行是取决于主体的个人欲求,只要想保有仁心,仁就在自我的心中,为仁之心就是仁的出处。孔子讲求“忠恕”之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孔子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而在这个基本原则中已经包含了对“自心,自性”的体悟,如果不是清醒的找到自我的那一颗对他人、对社会责任心、关爱心何以能够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可知孔子虽然不讲心性,但是在其仁学的思想中是涵摄心性思想的。

孟子与孔子相比,对心性问题的探讨就比较深入了。孟子的心性论是由“良心”说和性善论两部分构成,事实上心与性是很难割裂开的,之所以把二者分开来讨论,是因为心和性是体用一如的关系的,性是心之体,心为性之用,分开讨论更能体现出二者的密切联系和不同之处。“良心”一词,出现在《孟子·告子上》:“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有学者对此评价说:孟子所讲的“良心”,乃是“仁义之心”,所谓“放其良心”,实际上也就是失去或失落其良心。在孟子看来,人人皆有良心,这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一旦有人“放其良心”,即“失落”其“良心”,那么他也就近于禽兽了。[2],“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离娄下》),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区别是很小的,主要就表现在人是有“良心”的,这里孟子对心的理解已经和前人有所不同,之所以说是“良心”,正是孟子对人的本心的一种肯定和价值判断,当然“良心”有本来之心的含义,但是对照其性善论可知,孟子对心性已有了道德价值上的判断,而不是单纯的本然之心和本然之性,而是含有对本然之心和本然之性的推崇之意。“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嗅也,四体之于安佚也,性也。”(《孟子·尽心下》)孟子认为感官上的满足是人与禽兽共同所有的本性,但是这却不是他所讲的“人性”,孟子讲的人性是排除了禽兽之性而异于禽兽的、人类所独有的那部分。“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人之为人的四端之心正是仁义礼智的表现,而恻隐、羞恶、辞让、是非都是心之属性,人心是完整的一个整体,其功用却是多种多样的,并非有四颗心,而是一颗心包含了四端。“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所以孟子强调人心是包含了四端,有了四端作为人心的基础,人性就能自然的生发成长,而要保持人性不背离人心,就要保证四端能得到“扩而充之”,顺从人心的指向,人性自然就向着善良的一面生长,并不需要外力强迫才能是性善的,在孟子看来,性善是人心的自然生成的。“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所以在心性统一的基础上,孟子很自信的说仁义礼智是“我固有之也”。可见在孟子这里心与性是紧密相连的,有心就能证明性的先天存有性,心性统一也就有了仁义礼智。

二、禅宗的心性论

禅宗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化佛教宗派,既有佛教的特点又有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子。禅宗兴盛于六祖慧能时代,禅宗思想的形成与稳定也是从慧能这里开始的,可以说慧能是禅宗真正的始祖。与之前禅宗的最大不同是慧能提出了“顿悟”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也是禅宗的根本要旨。禅宗的发展有一个漫长的历程,从达摩祖师到五祖弘忍以及和慧能同时代的神秀,其间禅宗的宗旨和修佛方式基本没有大的变化,他们都主张真心与妄心的对立,强调去妄求真、灭妄存真,提倡凭借经典,重视整体佛法,以求参禅成佛。而慧能却一改传统的参禅成佛,主张不立文字,自证己心,不外求佛。承认人心即是佛心,一念顿悟即可成佛,在成佛的外在行为规范上也没有特定要求,不是传统禅宗要求人坐禅尽心,在慧能看来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成佛的途径,“如此屙屎送尿,著衣吃饭,运水搬柴等日常生活和平时动作都是佛事,都可以从中体悟真理。”[1]慧能认为只有摆脱经教名相的束缚才能真的明心见性,见性即是佛。神秀完全继承了道信、弘忍以心为宗的东山法门,“持奉《楞伽》,近为心要”。又兼重《文殊般若经》而修持一行三昧,主张“坐禅习定”,“住心看净”,构成一种渐悟法门。[1]慧能和神秀代表了禅宗的新旧两种不同的成佛路向,被称为“南顿北渐”。

虽然慧能和神秀都注重心性的修养,但是对于心性却有不同的理解。慧能所讲的心性是本心、本性,是从本体意义上说明人的心性就是佛性,遵从了人的本心本性就能自然的领悟佛性,超脱世间的一切外物对心的束缚,在现世生活中实现解脱。并且认为这种本心就在日常的生活中即可以被芸芸众生所领悟,并不需要遁入空门,潜心修行,一念顿悟即是佛。而神秀对心性持一种谨慎的态度,众生虽有佛心,但是佛心却是不易被领悟的,更是难以把握的,要领悟佛心则需要研习佛教经典著作,领悟先祖圣佛的教诲,并且克制己心的私念杂欲,避免与外物接触,保持心的清静无为,无欲无念,方可明心见性,所以他主张坐禅,通过坐禅实现内心的平静,通过参禅来成佛。可见佛性,如来藏心或真心是禅宗新旧两个时期共同的理论基础,慧能和神秀都认定众生具有如来藏心或真心,因此都提倡通过不同的禅修方式,以求证悟成佛。只是在对心性具体的理解和实际操作中存在差异,也就造就了禅宗的分化。也正是慧能开创了禅宗的新路向,把禅宗推向了一个高潮,之后禅宗在中国迅速崛起,对后来中国学术思想有深远的影响。

三、两家关于心性论的比较

若是从儒家的角度来看待心性问题,与禅宗的差别更是显而易见的。自慧能开始,学术界一般认为禅宗已是中国化的佛教,但是对于禅宗的中国化指的是什么,却是不容易说清楚的,可以理解为是慧能把禅宗改造为一种大众佛教,把修行的方式大为简化,易于中国普通民众接受,不再为繁琐的修行方式如诵经、坐禅所束缚,而是在日常的行卧坐走中直指人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见性成佛。“佛教徒们努力传播佛陀学说的时候,千方百计把自己的讲道变得引人入胜,让老百姓通俗易懂,因此对中国佛教作品来说,具有代表性的首先是其接近当时口语而且能听懂的语言。”[3]这也是慧能以后禅宗能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的根本原因。虽然和传统佛教一样,修佛的目的都是为了寻求解脱,找寻生命的自由,但是在寻求路径上简化,使更多人,特别是人数众多的普通大众乐于接受禅宗的教义。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亦不无关系,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一直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而儒家思想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积极入世,主张人应该有所作为,为国家、为社会、为他人做贡献正是儒家所追求的,家庭伦理、社会伦理、政治伦理都是儒家积极倡导的,希望人与人关系和谐,社会井然有序,而儒者的生命价值正是在实现这样理想的过程中得到展现和升华。但是做到这些儒家提倡应从我作起,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者实现自我生命价值和改善外部环境的统一,从自我的心性出发达致的却是天下平的美好愿望,不难看出儒家注重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儒家看来自我心性修养和外部环境是同等重要,密不可分的,正是通过天下平的外部环境来证实自我心性的完善,尽管天下平愿望是否能实现不是一人之力所能决定,但是每一位儒者都会为此而努力,对此抱有坚定的信念,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还说“人人皆可为尧舜”,倡导大家要向圣人学习,注重道德修养、有拯救天下苍生的情怀。儒家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放弃自己的立场,主张要自强不息,有所作为。而传统佛教倡导人们清静无为,与世隔绝,潜心修佛,不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命运,一心只求个人的解脱,并且修行成佛的过程艰难曲折,虽然承认人人皆有佛性,但是并非人人都可成佛,这显然与传统儒家思想相抵触,因此,前期禅宗并没有被广泛接受,直到慧能提出顿悟成佛,简化了修行方式,并且主张人人皆可成佛,禅宗才逐渐被发扬光大。禅宗虽说是被中国化了,但是还应看出,禅宗毕竟是佛教,其既有中国传统思想的元素,更有佛教的实质,总体来说,他依然倡导自我心性修行,追求成佛解脱,也不重视社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所以慧能以后的禅宗和儒家还是有较大分歧的,总结起来,可以说儒家的心性论是包含生命本体和生命外部环境的双向统一,而禅宗则是偏于单线条的生命本体,不注重生命外部环境的改善。

“释家性空之说,适有似于《老子》、《庄子》之虚无,佛之涅槃寂灭,又可比于《老子》、《庄子》之无为。”[4]多数学者认为佛教传入中国后,其思想变化流向也是循着道家的进路的,却往往忽视儒家思想的影响,笔者认为就禅宗而言,其思想的变化是儒释道三家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在心性论方面其受儒家的影响又多于道家。孟子所言:尽心,知性,知天,对于心性的最后归宿则指向了天,天或天命在儒家是最高的哲学范畴,天人合一是儒家追求的最高的理想境界,达致天人合一也就是实现了物我和谐、遵循天道,还原了生命的本来面目,生命自然处于顺畅、安然、自在的状态。而禅宗的心性论归宿则是见性成佛,成佛也就超越了心性在尘世间的束缚,破除了心对物质世界的欲望,还己心以自由,生命本性自然展露,生命就会立于宁静、祥和且舒适的境地。以此可见,儒家和禅宗其各自的思想内容与现实进路虽然不同,但在心性论的理论旨归上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指向复归生命本来面目,都是对生命本体的追求,都是要给生命一个自由自在的历程。

[1]方立天.心性论——禅宗的理论要旨[J].北京:中国文化研究,1995,(冬期):7 -11.

[2]彭启福.陆九渊心学诠释学思想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22.

[3][俄]雅科伏列夫.艺术与世界宗教[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153.

[4]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199.

[5]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4.

[6]杨伯峻.论语译注[M].上海:中华书局,2006.

猜你喜欢
慧能心性禅宗
禅宗软件
用道
心性与现实
SUMMARIES OF ARTICLES
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
落叶禅
禅争
慧能,不识字的禅宗六祖
《愚公移山》和医学“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