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职业院校审计课程的精细化教学

2013-01-31 07:04陈慧莉
职教通讯 2013年12期
关键词:审计学实务精细化

陈慧莉

审计学是经济类会计专业的必修课,在整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专业基础课的延伸,更重要的是经济类专业的核心和制高点。而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学习也是非常的不易,总体反映是审计学枯燥无味,难懂抽象,实践操作与理论脱节;初学者不知该如何将理论付诸实践,而在实际的案例中又不知怎样能更好地运用审计学的理论知识。这也是教学者的困惑。世界经济形势不断变化,各种新兴产业不断涌现,随之而来的是会计核算方法的与时俱进;审计的理论和方法必然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对于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来说,无疑带来不小的挑战。[1]笔者虽然一直从事会计专业的专业课教学,而对于审计的教学却一直都在探索:怎样能让职业院校的学生在较好地掌握审计理论的同时,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全面理解审计的意义和作用,更好地从事审计工作?笔者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目前审计教学的现状

传统的审计教学模式是:充分利用教材,教材大约分为两个部分,重点讲解第一部分,也就是审计的理论知识;然后依据教材中的案例也就是第二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案例,达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目的。但碍于教材的限制,理论和案例其实有的是各自独立的,不具有衔接性;因而,学生的学习得到的知识体系分成了两大块,理论归理论,案例是案例,并未将两者有机结合。在教学测试中,笔者也发现,学生单纯测试理论知识或单独分析案列都掌握较好;而一旦提高难度,综合进行一个案例的分析,由自己来设计审计的思路和程序,独立完成案例的分析,就很难完成,甚至于不知如何下手。当然,目前许多高校会计专业的审计教学大都引入了案例教学法,并取得了不小的教学效果。[2]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笔者并不反对案例教学法,只是认为适合教学对象的方法才是较好的方法。就职业院校来说,学生素质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在知识结构、理解问题的方法,以及接受专业知识的能力方面都不尽相同。因此,采用案例教学时,只有做到因材施教,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二、审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格式化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有互动也只是简单的问题对答,学生较少参与其中。台上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兴奋有加;而学生对于这类较抽象的课程则显得枯燥无味,淡然处之,缺乏应有的学习热情,更无从谈及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学生的创新和拓展能力无法及时提高。而对于高职的学生来讲,受到知识结构、学习能力、自律能力的限制,普遍乐于接受简单不太动脑的课程,上课听听,考试背背,一考就过的形式,对专业的知识体系构架和应有的技能并不关注,而到实际的工作时再返回课本自修。因而,这种教学模式对师生的进步形成了障碍,对于培养新世纪审计创新人才更是力不从心。新的教学方法只有打破这种方式,才能适应培养创新型审计人才的大趋势。

(二)教材设计的局限性

目前,许多高校已经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了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对于审计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起到了质的变化。笔者在教学中也一直采用案例教学法,但教学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案例的设计和选择是关键。教材中的案例有的是依据实务工作中的内容来设计的,有的简单一些就是会计查找错账而已,一个案例就是一个简单的会计核算问题,与审计的关联性不强,不具有实际性。并且案例的设计过于程序化,可能是故意做错的账务处理,或者是虚拟案例的背景资料,然后按照实务步骤编写。显然,在既定的固有模式下,学生形成了一个既定程序,学生只需照葫芦画瓢,不需要多动脑筋想为什么这么做,应该怎么做,这样做的结果怎样,能否解决或发现问题,用什么理论或方法处理。这样虽然看起来是采用了案例教学,对学生而言,既无启发性,更无创新性。

(三)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加强

对大部分教师来说,审计理论和方法已经日臻成熟,长期的授课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所以教师可以驾轻就熟。而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这对于一直从事一线教学、缺乏实战经验的教师来说,难度可想而知。而要上好案例教学更为不易,不仅需要教师要有丰富的实务操作能力,同时还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能力,理论基本功扎实,善于变通方法。对于案例的分析和学生的组织讨论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整个过程的完成相当于一个主持人,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认真思考,还要让讨论的气氛朝着课程的目标进行,这需要教师付出巨大的努力和实践才可能做到。

三、审计教学的精细化

针对当前学生的特点,以及新形势对审计人才的需求,笔者认为,在审计教学中,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的是教学的主体——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有针对性的选择案例,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难有易,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不断提升,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和审计教学新信息,笔者认为,新时期审计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理论教学的精细化

理论是实践的基石,基本功的过硬有利于实践的运用。因而,审计的理论教学应该采用精细化教学,让学生理解透彻每一个理论,掌握每一个审计方法,并能熟练的运用再去解决实际问题,就不会无从下手。[3]学生慢慢建立自己的思路,跟着思路想程序,就着程序找方法,按照审计程序就能完成审计的任务或目标,这样,审计的理论和方法就活了,解决实践问题就有了可能。

(二)实务教学的精细化

现代心理学试验证明,讲授教学内容的记忆率与通过不同的感官记忆是不同的,阅读信息的学生平均可记住10%,而对于自己案例的读、听、写、做的活动,能记住70%和90%。案例教学应针对不同的对象适度调整,即使是同一个年段,各班的情况也不尽相同。高职学生的特点是专业理论较薄弱,学习太多理论知识却不善于应用。而难度较高的案例对他们来说可能有些拔苗助长。因此,笔者认为,对于高职类的学生,教师在设计案例时,更应重视学生的特点,选择和收集符合学生接受能力的案例,难易相当,既体现了理论知识,又让学生学会实践中审计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模式。实务教学的精细化,可以通过设计一个个典型的案例来完成,案例并非越多越难越好,选择有亲身经历的、比较具体化的案例较好。比如,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学生一年级做完《基础会计模拟实训》的凭证账簿和报表资料,到了《审计学》课程时,可以充分利用上述实物资料,作为现成的审计资料。模拟实际审计场景,先将班级分成几个审计小组,接下来各组分别进行审计工作。组建了审计小组后,各组选出负责人,负责人组织审计小组成员,了解分析案例资料,制定审计计划,设定审计程序,预计审计时间,分配审计任务,并依据审计准则规定的审计程序,进行实际操作,形成完整的审计工作底稿,并出具审计报告。让学生在自己设计的整个审计过程中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共同协作,一起完成审计任务,不但提高了知识的可学性,也锻炼和检验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思维性。这样,理论和实务的联系更加紧密了,既发挥了教师穿针引线的作用,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叶江虹.案例教学在审计课程中的创新实践[J].会计之友,2011(7):113-114.

[2]张雪梅.审计学启发式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创新[J].财会月刊理论,2007(10):91-92.

[3]倪敏,黄芳.审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下),2009(7):53-55.

猜你喜欢
审计学实务精细化
探讨市政工程的精细化管理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审计学专业建设的思考
精细化管理的企业管理模式探讨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审计学》课程教改研究
“精细化”全方位培养好参谋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加保兑贴现信用证处理实务
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学》教材的编制与创新性人才培养
开启精细化监督新模式
民族地区本科院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