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结合治疗帕金森病4 7例临床观察

2013-02-20 10:00袁孟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医医院上海200071
江苏中医药 2013年3期
关键词:帕金森病多巴胺气血

袁孟春 刘 毅(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医医院,上海200071)

帕金森病 (PD)是目前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D)位于第二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1]。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PD患者越来越多,由于运动功能障碍不断加重,患者丧失劳动能力,甚至生活不能自理,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西药联合针灸疗法治疗PD患者37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2010年7月至2012年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共96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7例:男22例,女25例;年龄45~80岁;病程0.83~16.00年;中医辨证属肝肾不足型22例,气血亏虚型25例。对照组49例:男23例,女26例;年龄52~80岁;病程1.08~10.50年;中医辨证属肝肾不足型25例,气血亏虚型24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英国帕金森病协会脑库临床诊断标准[2]。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1991年第三届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老年医学会脑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中医老年颤证诊断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3],中医症候积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制定。

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方案。

2.1 对照组

给予中药止颤汤治疗。方药组成:黄芪30g,丹参15g,知母 10g,钩藤 30g(后下),白芍15g,升麻10g。每日1剂,水煎取200mL,分早晚2次温服。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灸疗

PD是神经系统常见的进行性退行性变的疾病,由于该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多数学者认为主要是源于中脑黑质致密部的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退变所导致的DA与乙酰胆碱失平衡,导致锥体外系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临床治疗原则主要是以改善临法。针灸治疗取穴为:百会穴、舞蹈震颤控制区、运动区;上肢取(双侧):曲池、外关、合谷;下肢取(双侧):血海、梁丘、足三里、太冲、阴凌泉。治疗方法为:头针每穴捻转行针1min,体针行捻转提插手法,平补平泻,针刺得气后留针20~30min;每周治疗2次。

2组患者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观察。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疗效采用国际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进行疗效评定[5]。临床有效性评估用尼莫地平法计算:(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计算出总疗效。再根据精神行为和情绪、日常生活活动、运动障碍、并发症4方面的积分进行分别对比。中医症候积分疗效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制定,临床分为显效、有效、无效。

3.2 治疗结果

3.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47例中,进步7例,稍进步28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74.47%;对照组49例中,进步1例,稍进步28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59.18%。2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3.2.2 中医症候积分疗效比较 治疗组47例中,显效11例,有效2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5.11%;对照组49例中,显效4例,有效31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71.43%。2组总有效率比较,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在改善中医症候方面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病情发展为目标。由于西药均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疗效会逐渐减弱,因此从中医中药中寻找行之有效的治疗措施成为了中医人的新挑战。

根据PD的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颤证”范畴,好发于中老年人。我院李如奎教授认为本病病理因素不外乎虚、风、痰、火、瘀;病性皆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病机大致有:风阳鼓动、髓海不足,肾亏精少、气血亏虚、虚瘀相兼以及“毒”邪为害等,而尤以肝肾不足和气血亏虚多见。在治疗上主张“滋水涵木、益气养血、柔肝熄风、升清定颤”,创制止颤汤治疗该病,长期临床观察研究也已证实止颤汤在患者的日常活动功能、运动功能以及整体情况等方面都有明显疗效。方中黄芪兼有补气与熄风之功,为君药;丹参养血、活血、化瘀,白芍养肝血、滋肝阴、柔肝气,为养血濡筋、缓急止颤良药,共为臣药;知母清热泻火、生津润燥,钩藤熄风定惊、化痰舒筋,共为佐药;升麻清热解毒、升举阳气、引药上行,为佐药。全方补气血,滋肾阴,平肝风,升清阳,泻浊火,并可改善便秘、乏力诸症。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从经络角度阐述了如何治筋脉挛急,如《灵枢·癫狂》曰:“筋癫疾者,身倦挛急脉大,刺项大经之大杼脉。”目前的针灸治疗临床中以头针和体针治疗为主。现代对针灸治疗帕金森病作用机理的研究发现针刺可以刺激脑内中枢通路的神经递质分泌合成进而调节其含量,尤其可使DA的含量有效增加,从而缓解PD症状[6],使患者在震颤、强直、运动障碍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善,并可减轻西药的副作用。

本研究加用针灸外治,选穴首取督脉之百会穴,因督脉“上行入属于脑”,且百会位于人之巅顶,为诸阳之会,主百病,有调和脏腑阴阳,化生气血津液,以养脑髓而稳震颤之功效。舞蹈震颤控制区、运动区为头皮针,头皮针是大脑皮层功能在头皮上的相应投射区,现代研究认为,电针头穴及督脉穴能有效降低帕金森病继发性损伤障碍以及由此带来的功能缺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7]。头部电针初步证实可能通过改善基底节区多巴胺转运体(DAT)的含量,从而对多巴胺能神经元起到保护作用。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针刺曲池穴可使脑血流量增加,脑血管阻力降低;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属阳主表,取清走衰,宣泄气中之热,有升清降浊、宣通气血之功,可镇静止痛,通经活络,调理气机;血海穴为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有化血为气、运化脾血之功能,是生血和活血化瘀的要穴,可治疗肝血虚的症状;梁丘是足阳明胃经郄穴,本穴的特征犹如屯积的胃经水液,能最快地调节胃经气血的有余与不足状态,为补气血的要穴;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重要穴位,具有补中益气、通经活络和扶正祛邪等功能,在神经系统方面,可能促进大脑细胞机能的恢复,提升大脑皮层细胞之工作能力;太冲穴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原穴,肝经的水湿风气由此向上冲行,可燥湿熄风;阴陵泉可清利温热,健脾理气,益肾调经,通经活络。上述诸穴配合应用,可起到益气养血、活血通络的作用,标本兼治,对震颤、肢体僵硬、便秘、失眠等症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本次研究运用中医优势,将中药和针灸结合起来,不仅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也为中医中药治疗PD提供了一种方案,至于针药结合的作用机制,尚有待今后的深入探讨。

[1] Beal MF.Experimental models of parkinson’s disease.Nature rev neurosci,2001(2):325

[2] Hughes AJ,Daniel SE,Kilford L,et al.The accuracy of the clinical diagnosis of Parkison’s disease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of 100 cases.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1992,55:181

[3] 隆呈祥.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2,15(4):39

[4]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90

[5] Hoehn MM.parkinsonism:onset,progression and mortality.Neurology,1967,17:427

[6] 王倩,陈兴华,唐纯志,等.针刺对帕金森模型大鼠纹状体多巴胺及代谢产物含量影响的实验研究.新中医,2006,38(6):92

[7] 黄泳,姜雪梅,李东江,等.头部电针对帕金森病患者脑多巴胺转运体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4):303

猜你喜欢
帕金森病多巴胺气血
手抖一定是帕金森病吗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贪婪的多巴胺
气血与心灵的港湾
多巴胺不敏感型帕金森综合征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How music changes your life
跟踪导练(四)(4)
帕金森病科普十问
帕金森病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