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油料作物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

2013-03-03 01:45马丽荣王恒炜刘润萍刘七军王建连白贺兰李红霞
甘肃农业科技 2013年12期
关键词:庆阳市胡麻油料

马丽荣,王恒炜,刘润萍,刘七军,王建连,白贺兰,李红霞

(1.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工程咨询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70;2.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70;3.北方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油料作物是以榨取油脂为主要用途的一类作物,我国作为油脂油料最大的输入国,对外依存度现已超过70%。面对城镇化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油脂类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大,全国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在生产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油料作物种植增长越来越难。油料生产在甘肃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油料除满足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食用油的需求外,同时也是一些主产区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油料生产不仅影响到种植业,同时也影响到相关加工业和养殖业的发展。甘肃地域广阔,适合多种油料作物生产,但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如热量、降水、温度、气候、土壤等对各种油料作物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同油料作物在生产分布上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稳定性。因此,如何科学、合理有效的协调油料产业的多方位全面发展,对促进甘肃农业的持续、高效发展及产业化进程意义深远。为此,我们对甘肃省各市(州)主要油料作物生产状况进行了全面分析,以期科学、合理有效地协调油料产业的多方位全面发展,进行优化布局调整,使油料作物生产向比较优势较高的区域转移,提高油料作物生产的土地生产力。

1 甘肃省油料产业概况

甘肃省油料作物主要有油菜、胡麻、向日葵、大豆和油橄榄等10多个种类,总产量居全国第16位,西北地区首位,其中胡麻籽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0.8%,居第一大省。无论从播种面积还是产量来看,甘肃省油菜、胡麻、向日葵3种油料作物占整个油料作物的比重都经已超过90%。2011年,全省油料作物播种面积35.11万hm2,总产量63.52万t,其中油菜播种面积18.48万hm2,产量33.14万t;胡麻10.09万hm2,产量13.83万t;向日葵3.58万hm2,产量11.50万t;其它油料作物2.96万hm2,产量5.05万t[1]。从油料作物的种类来看,油菜和胡麻是甘肃省主要的油料作物,产量分别占全省油料总产量的51.86%和21.77%,向日葵占18.10%。从区域分布情况看,中东部地区油料总产量占全省油料总产量的72.00%,河西地区占28.00%。油料作物种植面积最大的是庆阳市,为76 820.0 hm2,占全省油料作物种植面积的21.88%;其次是天水市,为50 513.3 hm2,占全省的14.39%;第三是平凉市47280.0hm2,占全省的13.47%。油料总产量最高的是庆阳市,为12.07万t,占全省总产量的19.01%;其次是武威市8.33万t,占全省的13.11%;第三是天水市7.01万t,占全省的11.04%(表1)。油菜籽产量最高的是庆阳市(表2),胡麻籽产量最高的是平凉市(表3)。

2 油料作物生产现状及分布

2.1 大宗油料作物

2.1.1 油菜 甘肃省现已形成了以庆阳市宁县、镇原县,定西市漳县、岷县,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康乐县、和政县,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天水市秦州区、秦安县,平凉市庄浪县等为主的河东南部地区集中生产区和张掖市山丹县、民乐县,武威市凉州区、天祝县为中心的河西油菜集中生产区[2]。特别是沿祁连山北麓冷凉灌区,气候冷凉湿润,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有利于油籽脂肪的形成和积累,能提高籽粒的千粒重和含油率,是种植甘蓝型双低油菜的理想地带。2011年油菜种植面积最大的是庆阳市,为34 213.3 hm2,占甘肃省油菜种植面积18.52%;其次是天水市34 020.0 hm2,占甘肃省18.41%;第三是张掖市29 073.3 hm2,占甘肃省15.74%。油菜总产量最大的是庆阳市,为5.56万t,占甘肃省16.78%;其次是临夏回族自治州5.26万t,占甘肃省15.86%;第三是张掖市,总产量5.20万t,占甘肃省15.68%。无论是总产量还是种植面积,嘉峪关市均最低。油菜单产最高的是临夏回族自治州,为3 519.5 kg/hm2;其次是金昌市,为2 714.9 kg/hm2;第三是武威市,为2 357.1 kg/hm2(表2)。

表1 2011年甘肃省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及产量

2.1.2 胡麻 胡麻是甘肃的传统优势作物,主要分布在平凉市静宁县、灵台县、崆峒区,庆阳市镇原县、环县、华池县,定西市通渭县、安定区,兰州市永登县、榆中县,天水市清水县等。这些地区也是甘肃生态、气候、土壤条件都比较差的地区,并且胡麻又主要分布在山区旱地,当发生严重春旱、夏粮作物无法播种时,可作为主要的救灾作物。

2011年甘肃省胡麻种植面积最大的是平凉市,为25 633.3 hm2,占全省胡麻种植面积的24.95%;其次是庆阳市16 826.7 hm2,占全省胡麻种植面积16.38%;第三是定西市14 740.0 hm2,占全省胡麻种植面积14.35%。胡麻产量最高的是平凉市,为3.76万t,占全省胡麻产量27.23%;其次是庆阳市1.98万t,占全省胡麻产量14.31%;第三是定西市,总产量1.77万t,占全省胡麻产量12.83%。单产最高的是酒泉市,为3 860.3 kg/hm2;其次是临夏回族自治州,为3 162.0 kg/hm2;第三是张掖市,为3 145.8 kg/hm2;河西5市的胡麻单产远远高于平凉、庆阳、定西等胡麻面积和总产量较大的地区(表3)。

2.1.3 向日葵 随着种植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向日葵种植已逐步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加之向日葵具有耐盐碱、耐瘠薄,销路好,经济效益高等特点,使甘肃向日葵播种面积不断扩大,2002年全省向日葵种植面积仅为1.52万hm2,2006年增长到2.56万hm2。2007年武威市民勤县突破了0.66万hm2,庆阳环县1.66万hm2。到2011年,全省种植面积达3.58万hm2,成为甘肃省特色优势作物之一。主要分布于武威、天水、庆阳等市。

表2 2011年甘肃省各市(州)油菜种植面积及产量

表3 2011年甘肃省各市(州)胡麻种植面积及产量

2011年甘肃省向日葵种植面积最大的是武威市,为11 413.3 hm2,占全省31.85%;其次是天水市5 913.3 hm2,占全省16.50%;第三是庆阳市5 600.0 hm2,占全省15.63%。总产量最高的是武威市,为5.31万t,占全省46.16%;其次是金昌市1.13万t,占全省9.87%;第三是天水市,总产量1.05万t,占全省9.12%。单产最高的是临夏回族自治州,为5 566.1 kg/hm2;其次是武威市,为4 650.5 kg/hm2。从种植面积和产量来看,武威市占绝对优势,其向日葵总产量占到全省的近50.00%。定西市和临夏回族自治州几乎没有规模化的种植向日葵生产(表4)。

2.2 特色油料作物

适宜在甘肃省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栽培的特色油料作物有油橄榄、紫苏、油葵、花生等,油葵经过30 a的发展,已成为大宗油料作物纳入上文分析;花生仅在部分区域零星种植或试种,因此,特色油料作物以适合在甘肃特定区域种植的油橄榄、紫苏为主。

2.2.1 油橄榄 甘肃省油橄榄种植区域分布在陇南市9县(区),陇南市是我国油橄榄的最佳适生区之一,油橄榄种植面积、鲜果产量、橄榄油产量和质量均居全国之首。陇南市武都区被授予“中国油橄榄之乡”、“油橄榄标准化基地”称号,国家质检总局对武都油橄榄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2年,甘肃省油橄榄种植面积达1.80万hm2,鲜果产量7 600.00 t,榨油1 140.00 t,种植面积和鲜果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5.00%和89.00%,实现产值4.2亿元。

2.2.2 紫苏 甘肃省紫苏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庆阳、平凉、天水、定西、兰州地区,以庆阳市种植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正宁县、宁县、合水县、庆城县、西峰区及镇原县南部。紫苏是庆阳市传统的油料作物,不仅产量高、效益好,而且是一种极好的倒茬作物,目前紫苏已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特色产业。从1999年开始,甘肃阿尔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规模化无公害原料种植,在庆阳市建立了万亩紫苏种植基地。近年来,庆阳市将紫苏生产当做特色产业来抓,种植规模稳步扩大,据统计,全市紫苏种植面积2010年为1.71万hm2,2012年为1.82万hm2,总产量3.53万t。

3 存在的问题

3.1 油料生产政策扶持不足

国家的惠农政策对粮食产量非常重视,对油料生产的关注比较少。油料生产在政策上不能与粮食争地,在补贴方面也不能获得与粮食同等的地位,可以说是在夹缝中生存。近年来由于食用植物油自给率不断下降,已经威胁到了产业安全,国家才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但油料生产还需要出台鼓励育种、种植、收购、加工等系列扶持政策。

3.2 油料生产机械化程度低

甘肃省油料作物多分散经营,且产地多为旱、寒区,耕地立地条件较差,机械化程度低,油料作物的播种和移栽、施肥、收获等配套的机械设备和技术缺乏,适合机械化生产的油料作物品种研究起步晚,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油料生产的集约化程度。

3.3 油料产量波动性大

由于不同时期自然条件和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变动,甘肃省的油料生产发展并不平衡,有一定的波动性。甘肃省现有灌溉耕地110.58万hm2,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31.6%(以2011年面积计算),其余70%为旱地。目前灌溉耕地生产的油料产量是旱地的2倍,近70%的油料要靠旱地来生产,而80%的旱地受气候干旱的影响,仍然还是“靠天吃饭”的局面。气候变化、旱涝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致使旱地的油料总产、单产极不稳定,已成为全省油料作物单产和总产高频振荡与宽幅波动的重要原因。

表4 2011年甘肃省各市(州)向日葵种植面积及产量

4 发展建议

4.1 合理区域布局

一般综合优势较大的地区具有作物生长的有利气候、土壤等自然资源和农业基础设施,农作物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具有较大的作物生产发展潜力。在综合优势较大的地区可适度扩大规模生产,而对处于劣势地位的区域则相对减少播种面积,使甘肃省的油料作物生产区域布局更加优化和合理。分析甘肃省各市、州油料作物的生产情况表明,庆阳市、临夏回族自治州、张掖市、天水市油菜生产优势强;平凉市、庆阳市、定西市胡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高,但单产不高;武威市、金昌市、天水市、庆阳市向日葵种植面积和产量高。从单位面积产量来看,河西5市油料作物单产普遍高于陇东及陇中油料作物主产区。胡麻作为甘肃省主要的油料作物,尽管单产水平较低,在一些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区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但其在抗旱、耐瘠薄等方面有其它油料作物不可替代之处,因此甘肃省胡麻生产的重点应放在干旱、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和冷凉灌区,种植面积基本保持在15万hm2左右。甘肃省油菜应适当减少单产较低的冬油菜,适种区稳步发展丰产性好、品质优的甘蓝型春油菜,在光热条件好的地区逐步扩大特早熟白菜型油菜复种面积。在一些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区,特别在河西走廊及沿黄灌区,向日葵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油料作物,争取年种植面积发展到6.00万~8.00万hm2,成为甘肃省继油菜、胡麻之后居第3位的油料作物[3~5]。同时在具有比较优势的油料生产区域扩大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实行规模种植。在适合发展油料作物的地区,加快集约化生产水平,改善生产条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抗灾能力;着力提高产量水平,以提高其区域生产能力,维持或形成比较优势,适当压缩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作物的播种面积。

4.2 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

加强油料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促进成果产业化。科研单位应积极同种业公司合作,为他们提供品种和技术支持。加快油料作物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择优支持油料品种培育与产业化,推动优质油料新品种繁育及其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加快高产、优质、高效、多抗的新品种培育,加强相关配套技术集成创新,加快建设油料作物育种技术平台和新品种产业化基地。重点推广优质胡麻、“双低”油菜、油葵、油橄榄新品种;加快普及油菜轻简栽培,油菜、胡麻地膜覆盖栽培,推进油料生产机械化等技术,分品种建立高产示范展示区,实现良种良法配套。

4.3 加强政策扶持

油料作物作为甘肃省种植生产的一个重要领域,由于在政策上一直不受重视,播种面积难以增加。要充分认识到油料生产的重要性,给予大宗油料作物与粮食作物同样的政策扶持力度,将主产区油料纳入农资增支综合直补范围,开展油料机播机收作业补贴,加大油料生产机械购置补贴规模,并提高补贴标准。实行油料最低收购价政策,对油菜籽、胡麻等主要油料产品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护农民种植油料作物的积极性。

4.4 积极推进产业化发展

一方面,要鼓励建立油料生产合作组织,通过自愿、平等、互利的组织形式,紧密围绕发展优质油料产业,实行信息、技术、生产、销售、资金、服务和供销等多方面的互助合作和服务,促进油料作物结构调整。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构建市场、龙头企业、中介、农户相联接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另一方面,要引导和鼓励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大中型加工企业,围绕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深加工、农副产品加工、运销和饲料加工,大力推进油料产业化经营,实现产、供、加、销一体化。重点发展河西地区“双低”油菜、中东部地区优质胡麻和陇南地区油橄榄三大优势特色油料的规模化种植。

[1]甘肃省统计局.甘肃农村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2012.

[2]陈其鲜.甘肃省油菜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J].甘肃农业科技,2007(7):36-38.

[3]陈炳东.甘肃省油料作物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甘肃农业科技,1998(1):4-6.

[4]贾秀苹,陈炳东,卯旭辉,等.甘肃省向日葵产业发展的思考[J]. 农业科技通讯,2011(3):7-10.

[5]刘 雪,傅泽田.我国蔬菜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分析[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2,7(2):1-6.

猜你喜欢
庆阳市胡麻油料
中秋节
白银市胡麻高产高效生产模式调查研究报告
胡麻高产栽培技术
胡麻情结
庆阳市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北海道黄杨在甘肃庆阳市的引种观察及繁育技术
无言的丰碑——记中铁一院胡麻岭隧道设计科研攻坚战
武汉白沙洲粮食和油料批发均价
庆阳市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基于12所中小学的调查
基于广义最大覆盖模型的油料保障力量动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