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利率市场化的银行业风险与机遇

2013-03-27 02:33李慧芳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3年1期
关键词:基准利率市场化利率

李慧芳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1.1996 年我国以放开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为突破口,正式启动了利率市场化改革。

2.分几步放开国内外币存贷款利率,这主要发生在2004年之前。

3.2003 年之前,银行定价权浮动范围只限3 0%以内,2004年贷款上浮范围扩大到基准利率的1.7倍。

4.2004 年1 0月,贷款上浮取消封顶,下浮的幅度为基准利率的0.9倍。与此同时,允许银行的存款利率都可以下浮,下不设底,但不可较基准利率上浮。

5.随着各种票据、公司类债券的发展,特别是OTC市场和二级市场交易不断扩大使价格更为市场化,很多企业,特别是比较好的企业,可以选择发行票据和企业债进行融资,其价格已经完全不受贷款基准利率的限制。

6.扩大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浮动范围。2006年8月,浮动范围扩大至基准利率的0.8 5倍;2008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人民银行于当年1 0月进一步提升了金融机构住房抵押贷款的自主定价权,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7倍。

7.2012 年6月,进一步扩大利率浮动区间。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

8.2012 年7月,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累计比调息前下降0.5 6个百分点,下浮区间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7倍。

第7和第8次这两次利率调整是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步骤。

利率市场化之前,存款和贷款的利差是法定的,几乎等同于制度上保障了我们商业银行的利差收入,与商业银行自身的管理水平关系不大,但现在这种好日子一去不复返。贷款下浮、存款上浮利差越来越大,真正考量商业银行经营和管理水平的时候到了。

二、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

1.利率市场化将使商业银行竞争加剧从而导致利润下降。目前,我国选择了在维持银行基本存贷利差条件下控制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的方式,这种限制金融资源配置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证商业银行主要是国有银行轻易获取高利润。但被管制的利率一旦放开,金融机构存贷款的竞争加剧,利差缩小导致银行利润下降。

2.利率市场化下传统的业务结构和客户结构不能适应市场化的发展。一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都采用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核心,营业收入主要依赖利息收入。业务发展过度依赖大中型公司客户的经营模式,形成了商业银行业务结构和客户结构以及信贷投向严重“同质化”的状况。这些都迫切要求商业银行调整经营战略及业务结构,使其面临的风险和压力不断增大。

3.利率风险将成为商业银行面对的主要风险。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的波动致使资产收益与价值相对于负债成本和价值发生不对称变化而造成银行损失收入和资产的风险,根据商业银行的现状,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可能面临的利率风险主要有:利率结构风险、收益曲线风险、选择权风险和信用风险。

三、银行面临发展机遇和挑战

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了重大的机遇。中国农业银行行长项俊波指出,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首先,银行获得了自主的定价权,资金价格能有效地反映资金的供求关系。其次,在资产方面,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战略充分地考虑目标收益、经营成本、同业竞争、客户的风险差异、合作前景等因素,综合确定不同的利率水平,实行优质、优价与风险相匹配和有差别化的价格战略。在负债方面,银行可以实施主动的负债管理,有意识地控制资产负债表的扩张,优化负债结构,降低经营成本。从客户的结构角度来看,利率市场化实际上为银行提供了甄别的机制,对不同客户和业务给予不同的定价水平,有利于推动经营结构优化和资源的最优配置。

此外,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商业银行开展金融创新。面对利率变化这种新环境,不管是企业客户还是个人客户,都需要有效地管理面临的利率风险。这为银行开发相应的创新产品提供了一种可能。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国内银行也推出了结构性存款、利率互换、固定利率贷款等创新的产品,满足客户由于利率市场化衍生出来的新需求。金融创新必然会带来收入结构的变化,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快速发展,也与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有密切关系。

四、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的主要思路和策略

1.积极发展理财产品业务。一方面可以吸收投资人的资金,给投资人较高的资金收益,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客户的黏度;另一方面对需要融资的客户提供资金支持。

2.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业务,降低信贷业务比重。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影响,商业银行的高端信贷类企业、综合型大企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多在A+级以上)纷纷通过债市直接融资,如在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注册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通过证监会的审批发行公司债及发改委审批后发行企业债等等。当信贷有效需求不足时,商业银行可增加债券类专项投资,特别是持有商业银行自己担任主承销商的债务融资工具,获取一定的债券投资收益。

3.推进产品创新,发展中间业务,有效增加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商业银行除了继续巩固本外部结算、代理业务、保函、贸易融资、贷款承诺费等传统的中间业务收入产品基础外,更需要积极扩大现金管理、债券承销、新型财务顾问等中间业务收入产品覆盖度。

4.随着商业银行的外部监管越来越严格规范,商业银行的业务空间日趋缩窄。利率市场化给了银行客户更大的选择余地。商业银行应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及类金融机构的合作。商业银行应利用自己的金融职能和品牌优势,搭建连接信托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租赁公司及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等等与客户的桥梁,为客户提供多方位的融资顾问及理财顾问服务。以上所有的合作模式最终都需要银行提供账户管理功能,从而达到和客户实现双赢合作的目标。

[1]易宪容:繁荣下的理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毕芳、孙璐: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探析[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6,(3):58-60.

猜你喜欢
基准利率市场化利率
为何会有负利率
试论二人台市场化的发展前景
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负利率存款作用几何
负利率:现在、过去与未来
羌绣市场化发展对策研究
供方体制应尽快走向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