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化校园文化的构建

2013-03-27 02:33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3年1期
关键词:企业化校园文化理念

吕 可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指出:“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竞争力的源头,国际交往的基础和桥梁”。企业文化的软实力作用可见一斑。清华大学魏杰教授对企业文化进行了权威概括。所谓企业文化,就是指导和约束企业的整体行为,而且作用于员工的个体行为的价值理念。当今,大多数毕业生毕业后要进入企业工作,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尽可能贴近企业的管理理念,建立一种企业化的校园文化。构建企业化校园文化,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营造热爱工作、吃苦耐劳、崇尚技术的校园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在企业化校园文化的培育、提炼和形成过程中,大力倡导“热爱工作、吃苦耐劳、崇尚技术的校园氛围”的价值理念,将其渗透到学校的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等核心理念中去,从而使校园精神与职业精神有机结合。

企业化校园文化注重对学生价值观、信仰、意识形态等心理因素的构建。通过参加职业技术操作、到企业参观生产过程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过程,享受到劳动的快乐;感受到劳动的光荣,并从一些职业劳动中,体会到职业尊严和职业的神圣。通过对学生加强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礼仪等内容的素质教育,提高对职业的认识,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使学生热爱自己未来的职业。

二、建立企业化标准高校课程体系

不同的企业对技术人员有不同的要求。各个专业根据企业的要求,建立起各自的“专业文化”,将相应行业企业需要的不同素质要求贯彻于各专业的每个教育教学环节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考核以及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和文体生活等都要体现出这些专业素质的养成教育。如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要求侧重管理和营销方面的能力和高超的电脑技术;机电类企业要求有思维严密、办事精确、技术熟练等素质;经营企业要求的侧重点在有诚信理念、市场理念、创新理念、竞争理念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等;农业类企业要求的侧重点在能吃苦耐劳、不怕失败和创业精神等素质;艺术类学生更注重联想、设计等艺术思维;管理类学生倾向于敏锐的观察力和果断的判断力,等等。

三、树立企业化产品意识

在教学质量上,要像企业重视产品质量一样重视学生的培养质量。充分认识教育质量对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树立质量就是学校“命根子”的意识,以制造“合格产品”的理念来抓教学质量,把每一名学生都教育好、培养好,切实做到“不让一个不合格的学生进企业”。同时,要像企业搞好售后服务一样,认真做好毕业生的质量监督和信息反馈,努力形成教学质量的信息指导、组织实施、跟踪调查、反馈提高的良性循环,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巩固和提高。要树立品牌意识。像企业一样组织实施“名牌”战略,积极培养具有本校特色的重点专业和名牌专业,增强专业的吸引力,扩大学校知名度,提升学校形象,增强学校竞争力。

四、建立企业化的高校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管理水平都要远远高于高校,管理理念、管理思想和文化建设都走在高校的前面。虽然近几年高校管理水平和校园文化建设有很大提高,但是,与优秀企业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因此,高校必须学习企业的管理,学习企业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企业文化,实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在学习及生活纪律方面,要强调过程的严格管理,培养学生守时、守纪的习惯。培养师生特别是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高校要树立资本经营观念,像企业一样经营每一笔资产,使学校资产发挥最大效用。

五、利用企业资源,开展校企合作

企业化校园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理念是:高校要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目前,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资源普遍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况,而且很多优秀企业的技术力量、生产设备等都远远优于职业院校,职业教育的现状明显滞后于企业,仅凭职业院校目前的自身条件,很难满足企业对人才质量和数量上的培养要求。另一方面,企业对高校人才的需求标准也决定了仅仅由高校单方面是难以完成这种教育任务的,必须有企业参与,必须走产学结合、校企结合的道路。

综上所述,高校建设企业化的校园文化,必须把握重点,突出特色,积极借鉴、吸取优秀企业的文化建设精华,让学生在企业化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教育和启迪,更好地成长为企业所需的人才。

[1]肖鸿光、王国鑫:《企业化校园文化建设途径探讨》,机械职业教育,2012年第3期.

[2]胡铭:《关于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报),2003年第4期.

猜你喜欢
企业化校园文化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国企党建如何防止“空泛化”——陕煤党建工作引入现代企业化管理理念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安徽省巢湖市老年大学校园文化 硕果飘香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基于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企业化探讨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