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在社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013-03-27 12:11
当代教育科学 2013年15期
关键词:建设文化

●张 杰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确立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指明了我国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仅仅是文化部门和文化团体的责任,“作为保存、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1],高校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高校有着良好的教育科研设施、科学的学科专业设置、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具有其他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作为传播社会先进文化、培养社会先进文化建设者的主阵地,在发展繁荣社会文化、建设文化强国的进程中,高校责无旁贷、大有可为。

一、高校在社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教学、科研、服务社会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责,又被称为高校的三大功能。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引领文化应该成为高校的第四功能。我们暂且不去讨论增加第四功能是否合适,实际上,推进和引领文化建设始终是高校的重要任务。从本质属性上来看,高校在社会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高校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它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识水平,更塑造着学生的思想意识、人格品质、行为方式、精神气质,简言之,就是培养和塑造人。民主、科学、开放、创新等高校共同拥有的文化传统成为影响学生的强大力量,而不同的高校因其不同的传统、风格、资源也会形成不同的文化气质,这种文化气质也会反映在学生身上。从不同高校走出来的学生都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形式传达着这一信息。高校通过培养和塑造带有本校文化烙印的学生把学校的文化气息和文化风貌带到社会,使高校文化在社会中生生不息、持续不断,实现文化发展的传承与发展。高校拥有大批高学历、高职称、高智商的科研骨干,他们站在许多领域的前沿,拥有各种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使得高校成为现代科学知识的宝库和各类高端人才聚集地。随着知识创新的功能被不断拓展,高校对社会的科研产品贡献率不断提高,高校对社会的文化熏陶和影响也日益突出。同时,高校自由、民主、宽容的学术环境和学术氛围,有利于文化元素的形成,使其成为社会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

(二)高校是社会文化建设的辐射源

高校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与其所处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恰如前哈佛大学校长德里克·博克所说“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镇,大学的文化、反世俗成规的生活方式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常常成为刺激周边社区的载体,同时也是他们赖以骄傲的源泉。”[2]高校特有的开放性使得周边居民受到高校文化的影响和熏陶,提升居民的文化素质,改善周围的人文环境,提高所处区域的文化品位。高校通过与周边区域的交流互动,发挥其文化的辐射源作用。高校可以吸引周边区域的政府、企业、社区人员进入高校进行培训教育或学历提升;高校的行政人员、教师可以进入当地政府、企业或街道进行挂职锻炼;高校可以根据政府与企业需求发展推进内部管理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校可以根据政府、企业、社会的需求实现科研技术创新,更迅捷地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高校通过与区域政府、企业、社会机构的共建发展,形成知识、技术、人才与社会资本的融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所在区域提供科技文化环境支撑。

(三)高校是社会文化建设的引领者

在西方,高校被誉为“国家人才的思想库”。在我国,高校更是扮演着社会精神的创造者和传播者的角色。“大学从其诞生以来,聚集大量科技、文化精英,通过知识传播、知识创造,以及与社会的互动而对社会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也就是说大学具有与生俱来的、更为独有的、影响更为深远的引领文化的社会功能。”[3]高校文化是在长期的研究性、创造性、学术性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由此也就造就了高校文化不同于世俗文化的特质。作为精英文化的集中地,高校能够以思想的创新、人才的培养、文化氛围的营造、社会交往的渗透等多种方式,把高品位的文化精神传播到社会人群中,对社会文化起到引领和提升作用。作为经常开展国际文化和学术交流活动的场所,高校自然而然地成为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汇的中心。因此,高校可以凭借其优越的地位和条件在新文化的创造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随着社会开放、交流程度的不断提高,高校与各类社会群体的联系会日趋紧密,高校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引领作用也会日益突出。

二、当前高校在社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缺失

推进和引领社会文化建设是高校自身属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历史和现实的需要。但是,我们遗憾地看到,一些高校对自身角色认识不清、责任感不强,不仅没能在社会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而且也没能搞好自身的文化建设,更没能承担起引领社会文化建设的重任。

(一)推进社会文化建设的责任意识不强

推进社会文化建设是高校与生俱来的责任,但一些高校对此没有深刻的认识。由于责任感的缺失,他们一味地适应和追随世俗文化,对于一些不良的文化现象不但不自觉加以抵制,反而常常是随波逐流,甚至是推波助澜。在市场经济文化的影响下,一些高校似乎将自身仅仅定位于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所在,而不是提供精神资源的地方;只是将自身视为以谋生逐利为目标的职业训练所,而不是培养和造就人才的基地。一些高校以功利主义文化为导向,盲目求大求全,忙着增加学科门类,增加学位点,增加学生数量,却忽视了教育教学质量。一些高校过分强调学生就业率,热衷于发展社会各行业当前急需的专业,而对于事关教育长期发展的基础性专业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削减这些专业的招生规模甚至砍掉这些专业,使一些传统优势学科整体质量下滑。一些高校办学目标严重趋同,抛却自己的办学传统、学科特色。高楼林立之下再也看不到丰富多彩的有特色的个性文化,出现了“千校一面”的奇妙景观。

(二)自身文化建设的水平不高

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文化建设的水平直接影响着社会文化建设的品质。当前一些高校缺乏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操守,行政权力明显地凌驾于学术权力至上,高校俨然成为一个遵循行政规则的行政机构。由于科研成果是“硬指标”,教学是可以变通的“软任务”,于是教师在教学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与以前相比已经大大减少。同时,与科研生产规律不相符的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诱导着学术垃圾的高额生产。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悖论:论文数量越来越多,论文质量越来越低。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学者心态浮躁,急于追求科研的数量与经济效益,忽视科研的质量及社会价值,甚至丧失学术尊严,出现学术行为上的沉沦和堕落,导致学术腐败大量衍生。在新的环境条件下,传统的文化信念正在被遗忘或放弃,实用主义的行为准则登堂入室,一些学者“为生存所劫持”,理直气壮地涌入了世俗的“名利场”、“大超市”。高校作为社会精神灯塔的形象逐渐衰落,各种低级趣味滋生,庸俗文化泛滥。自身文化建设水平的降低,严重地损害着高校的形象,影响着其社会功能的发挥。

(三)引领社会文化建设的能力不足

高校文化不应只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更应该是社会文化的引领者。身处全球化、信息化的开放时代,一些高校仍然受“象牙塔”文化的影响,视野狭隘,目光短浅。一些高校拆除了有形的高墙,却没有走出思维上无形的墙,不是积极地融入社会、面向社会,而是固守在大墙之内,难以与社会发展同步、与社会进步合拍。一些高校驾驭和把握全局的能力不足,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水平不高,对自身发展规律认识不足,不能按照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办事,教职工对领导层的决策认同度不高,组织文化欠缺,推动高校健康发展的动力不足。高校是创新的活水,高校在创新上的最大贡献在于培养和训练出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一些高校思维不够开放,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手段不多,缺乏创新型人才。对于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目前的高校还不能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一些高校对教学、科研创新重视不够,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比率不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强。这些现象造成了高校自身发展缓慢,导致其社会影响力下降,从而削弱高校对社会文化建设的引领能力。

三、高校在社会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的现实路径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全面转型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时代需要和呼唤高校承担起社会文化建设的历史责任。在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伟大进程中,高校要不断深化推进社会文化建设的责任意识,提高自身文化建设水平,进而引领社会文化建设,为顺利完成社会转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一)增强推进社会文化建设的责任感

首先,高校的领导者要牢固树立为国家负责的办学理念,以政治家和教育家的高度来管理和治理高校。要进一步强化高校的责任和使命,深刻认识到:高校不只是传播知识的地方,还应该是文化的酵母、社会的精神高地。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教育负责的态度走特色发展之路,加强高校自身文化建设,推进社会文化建设。其次,高校要通过培养人才的方式来履行自身的责任。人才培养的过程又是文化传承的过程。高校不仅要向学生传播知识,更要传递人类文明及文化成果,塑造独立人格,形成价值观念,孕育时代思想。再次,高校要加强学科建设,努力造就一批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人才。高校尤其是国家重点扶持的研究型高校要成为高端人才聚集的殿堂,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通过人才队伍建设,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从而扩大高校的社会影响力,促进高校在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还有,高校要加大文化产业研究力度。在总结、凝练学校优势和学科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文化课题研究,服务文化产业发展。

(二)提高自身文化建设水平

首先,高校要保持住自己独立的文化品格和价值追求。虽然现在的高校已经不再是独立于社会的象牙塔,但与其它社会单元相比,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高校与其他组织机构相区别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知识的权威、学术的权威、思想的权威、文化的权威和道德的权威。”[4]在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同时,高校必须要守住自己的阵地。其次,高校要加强师德建设,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作风优良的教师队伍。要尊重教师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通过完善教师评价制度把尊严还给教师,把权威还给教师。促进高校教师以知识分子的道德、责任、义务、荣誉和良心教书育人,通过教师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社会产生示范带动作用。再次,高校要树立良好的学术研究风气,保持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学术品格,坚决抵制学术腐败。鼓励教师潜心研究,允许长期积累,注重长远效益。加大对于真正有价值的、原创性的研究成果的扶持和支持力度。通过保持和强化高校文化内在的张力,抵制庸俗化、功利化等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蚀。通过创造开放、民主、平等的学术氛围,为思想的自由驰骋提供广阔的天地,从而推动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三)提升引领社会文化建设的能力

首先,创新是高校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因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创新文化的引导、培育和建设。高校的创新文化一方面表现为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另一方面表现为创造出高品质的科研成果。高校要通过为社会提供人力资源和科研成果支持、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借助“产学研”联合体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其次,高校要加强与社会的互动交流与合作,增强高校文化的典范和辐射作用。高校要与社会各类单位、群体建立稳定的联系和沟通渠道,为其提供智力和人力资源支持。要积极参与社会群体性文化活动,通过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科技文化艺术节、技术服务活动等多种形式加强高校文化成果的输出。再次,高校要利用自身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民众素质的提高。充分利用高校的教师资源,通过名家讲座、文化沙龙等形式,把高校内大师的人文精神感悟直接向民众进行面对面传播;充分利用高校的办学条件,把图书馆、体育馆、展览馆、实验室等设施有选择、有重点地向民众开放;充分利用高校网络媒体资源,向社会介绍关于学术前沿、热点问题、重大时事的思想研究成果,让社会分享高校的文化理念,增强高校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力。

[1]杜玉波.高等学校要担起文化传承创新历史使命[N].中国教育报,2011-11-10.

[2][美]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46.

[3]赵沁平.发挥大学第四功能作用 引领社会创新文化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6,(15/16):9.

[4]徐显明.大学理念论纲[J].中国社会科学,2010,(6):38.

猜你喜欢
建设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