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视域下的大学课堂教学

2013-03-27 12:11刘辉陈灿
当代教育科学 2013年15期
关键词:信息课堂教学设计

●刘辉陈灿

一、当前大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混淆“信息”与“知识”的区别

在今天的数字世界里,许多大学生把寻找信息与使用信息混淆起来,把寻找信息的过程当成知识学习的过程。如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在课堂、宿舍、图书馆和家中快捷地获取大量的信息,认为课堂上老师讲课内容有限,不愿意听讲,也不愿意与同学交流,遇到问题喜欢通过网络搜索相关资料来自行解决。然而,知识不是信息,而是信息的扩展,即通过搜集、创设、编辑、管理、分析、评判、分类与相互参照,信息才能转换成可利用的知识。所以说,知识是信息在情境、经验、见识与价值观的动态融合中获得的[1]。

此外,知识是一种流动性质的综合体,其中包括结构化的经验、价值以及经过文字化的信息,也包含专家的独特意见以及为新经验做评估、整合与提供信息架构等[2]。大学课堂中,教师对某个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同学间的交流与思想碰撞本身就是一种信息的超越存在,一种需要学生内化的知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知识有着更丰富的内涵。有事实知识(它是什么)、原理知识(它为什么)、技能知识(怎样做)、人力知识(回答是谁);也有更广为人知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课堂中,教师用正常的语言文字表达、传播和共享的知识属于显性知识,而教师个人或学校组织经过长期积累而拥有的知识,具有高度个性化、难以格式化、不易用语言表达及传播的知识,属于隐性知识。可以说,课堂里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存,它不仅仅是一系列的信息组合,更多的是知识的传递及转化。

(二)课堂教学管理意识淡薄

使用技术来搜索信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些有利的工具。因为在搜索引擎中,使用者输入关键词就可搜索到与这一主题有关的所有文献,不管它们属于政治的、商业的、时尚的还是地铁部门的,似乎可以获得相互联系的更为完整的知识。然而,大学生因个人兴趣、过去经验、信息分辨能力的不同,使用互联网等工具而获得的信息量可能存在巨大差异。有些教师在没有确定学生是否掌握一定的信息转化为知识的能力的情况下,极力主张学生开展所谓的“自我学习”。课堂上,教师不再向“45分钟”要质量,表现出“功夫在课外、修炼在个人”的课堂教学态度,一些本该掌握的特定知识没有掌握,对个体终身有用的知识没有被强调和重视,学生花大量时间在搜索和筛选不需要的信息,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体系化的课堂教学管理不被关注,最终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非常有限。

二、知识管理:教育领域的新管理模式

(一)知识管理的内涵

目前学界对“知识管理”概念的认识,存在较大分歧,众说纷纭。总体来说,这些概念都是围绕“人”、“知识”、“管理过程”三个要素来定义的。如丹尼尔·E·奥利里认为,知识管理是将组织可得到的各种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David.J.Skyme认为,知识管理是对知识及其创造、组织、传播、利用与宣传等过程的管理。美国生产力和质量中心(APQC)认为,知识管理应该是组织一种有意识采取的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递给最需要的人,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共享信息,并进而通过不同的方式付诸实践,最终达到提高组织业绩的目的。

(二)知识管理的核心表现

1.指向满足人的需要

知识管理不同于信息管理,它强调人是知识活动的中心和主体,即将客观存在的数据转变为人所需要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应用于实践,解决人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从而达到“知识就是力量”的效果。

2.依赖于知识

知识管理之所以是当前管理界所追捧的管理模式,是因为知识管理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管理,更重要的是它是围绕知识而进行的基础管理。通过发现、加工、储存、共享、运用、创新知识,实现“知识增值”,将知识转化为宝贵的经营资源。同样,为了提高组织绩效,管理者应该将知识进行优化组合,以供成员快速掌握及应用。

3.强调集体与个人的相互作用

组织内部的某个人、某个团队具有不同于其他人和团队的知识体系,信息加工能力、处理能力也存在差异,组织必须加强对这些不同但相互关联的知识体系进行管理。这样,组织内部的个体和其他个体或者整个集体产生了相互作用。有时个人知识管理就是组织知识管理的内容,组织知识管理服务于个体,个体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对知识客体的管理活动。

(三)知识管理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知识经济时代将教育摆在更为重要的地位。首先是“教育者能够有效地确定和估计(虽然不太容易)企业所需的及时知识,……知识体系无论如何都必须有策略。”[3]其次,知识管理可以成为教育管理的新模式。英国剑桥大学学者哈格维斯(D.H.Hargreaves)试图构建知识型学校(The knowledge-Creating School)。 早在1998年,学者刘毓提出学校知识管理可运用于图书情报、教育管理、教育技术等领域,建立激励教职员工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从学校内部结构调整、实施环境、民主决策机制、校园文化等方面实现学校创新能力和集体创造力的提高。

随着知识管理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研究的深入,较多学者从社会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角度提出“教育知识管理”。如苏新宁等提出教育知识管理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捕获、加工、处理、组织教育知识及相关知识,进而转化为知识和智慧;借助网络,传播和共享教育知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创新能力,增强教育组织传播知识的功能[4]。

三、知识管理视域下的大学课堂教学设计

(一)以“知识”为主的大学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是一个由学习者、教师、教学材料、学习情境及管理者等成分构成的旨在引发学习的系统。教学设计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它由一系列成分步骤按照一定的逻辑构成。根据何克抗等学者的观点,将教学设计主要分为三种: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主导—主体”的教学设计[5]。这种划分,是基于人在教学中的地位来作为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是一种“人本位”的教学设计。

知识管理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是突出“知识”的特征,将课堂管理转变为知识管理的过程,是对重要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及其创造、收集、组织、使用等一系列流程的显性化、系统化的设计。它注重将个人的知识转化为组织的知识并使之得到适当的运用,注重知识的整体性和多样性,注重学习者对知识的运用、应变、创新及整合的能力。所以说,知识管理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是一种“知识本位”的教学设计。

大学生所具备的一定知识储备、知识需求、知识转化能力是知识管理型的课堂教学设计之前提。教师应该树立一种面向知识时代的大学课堂教学设计思维,需要树立新的学生观、教学目标,让学习者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环境的创设是为了激发学习者的自主性、探究性、协作性和反思性。[6]

(二)知识管理视域下大学课堂教学设计的要素

1.教学目标设计——多维知识目标

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地发现、选择、组织、过滤和表述信息的过程,目的是提高学生对特定问题的理解。根据知识的特性来设计教学目标,可以让学生清楚地辨认信息、技能、认知方法等问题,并且能够有目的、有意识地调整自身知识管理的过程。加涅在其《教学设计原理》一书中分析过知识的五种形态——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态度、动作技能[7],并将它们作为教学目标,也称之为学生的学习结果。

其中,智慧技能是解决“知道如何做”的问题,要求学习者能够进行“规则应用”,这类学习被称为程序性知识[8]。例如求出桥梁的负重或预测货币贬值的影响;而言语信息是指“知道什么”,属于陈述性知识,例如桥梁负重的含义或什么是货币贬值。大学生课堂中充塞着这两种类型的知识。其中陈述性知识是一种静态的知识,它的激活是输入信息的再现;而程序性知识是一种动态的知识,它的激活是信息的变形和操作。后者是进行教学设计的核心,也形成大学生课堂教学目标的中心。认知策略是对自己行为的控制,斯金纳称之为“自我管理行为”,它是获取知识的途径,例如网络搜索策略、演算、实验等。认知策略是一种个性化的知识,教师在教授了某一种获取知识的策略后,学生可能从自身兴趣和经验出发,创造出自己特有的一种知识获取策略,这是一种特别且又非常重要的技能,是支配个体自身的学习、记忆和思维行为的技能。

所以,大学课堂教学设计需要教师既要设计言语信息类的知识目标纬度,又要考虑学生解决问题的知识目标纬度,还要关注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特点,形成个性化学习策略的知识目标纬度,以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必然指向多维化的知识目标体系。另外,教师还应注重学生学习需求分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未来职业、职场或社会的需要,这样,学生学习动机更强,情感目标和知识目标相融合,教学效果更佳。

2.教学内容设计——知识专题

一直以来,“教材(教科书)”是大多数高校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所幸的是,教师有选择教材的权利。但是,教师在选择教材时,也非随意,其选用结果受各个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估标准限制,偏重采用教育部规划教材或国家级优秀教材。

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说,教材就是一种知识管理的结果,它遵循有关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来编排,或者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来作为教材组织的出发点。随着多媒体等教育技术的出现,教材显示出一定的知识局限性。大多数教师都想超越现有教材,拓展知识,丰富教学。笔者认为,以知识专题的形式组织教学,既符合知识的建构特点,也能满足课堂需要。

所谓知识专题是指就某个内容的集中搜集。随着信息生产手段的极大丰富,当信息达到一定量的时候,我们发现噪音出现了,教师需要从大量相关的噪音中分拣出数据,转换为有用信息,升级为知识,组合成专题。这样一个过程,是信息的管理和分类过程,让信息从庞大无序到分类有序,各取所需。这也是一个知识管理过程,是一个信息价值升华的过程。专题的形式可以多样化,通过图片、视频、评论、资讯等表现形式的融合,使其有更强的感官冲击效果,有利于学生更快的完成知识建构的过程。

3.教学环境设计——信息化与团体协作

知识具有外显性与内隐性、广度与深度相结合的特点,这使知识需要共享,且共享程度越高,越能形成知识的网络效应,从而促进知识提升、积累、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创建信息化的课堂教学环境

在知识密集且更新迅速的今天,课堂教学质量越来越依赖于学生获得信息的数量、质量及利用方式的有效性。快速获得、大量汇集、准确处理、高效利用成为新一代大学生面临社会竞争时制胜的关键。因此,依赖课堂又走出课堂、拓展知识容量应该成为大学课堂的特色。

课堂信息化首先是指教师要借助信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等教育技术,将课堂知识显现化,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方式围绕教学目标、知识专题有计划地呈现。

其次,课堂信息化应该建立一个由教师和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网络交流模式,如微博、博客、QQ群、课程网站等,这些可以看作“知识仓库”,即一个信息储藏地(Information Repository)[9],目的是实现知识共享。一方面,由于当前高校课堂学生人数较多,教师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反馈、解答,甚至情感交流。另一方面,通过网络交流,在收集、获取、加工、分享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更好地理解、消化知识,也使学生的同学之情得到巩固。

(2)个人学习与团体学习相结合

团体是学习的最佳单位,具有作为竞争优势持久源泉的生产型学习(主动学习)和适应性学习(被动学习)的能力。“团体学习”是发展团体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10]。知识管理下的学习环境,只强调个别化学习是不够的,在某些要求较高层次认知能力的学习场合,例如:问题求解或对复杂问题分析综合的场合,采用协作(Collaboration)学习方式往往更奏效,而且还能有效地培养对新型人才至关重要的合作精神[11]。

分组是将个人学习和团体学习相结合的主要方式,它是让大学生由独立的个人状态转变为有机结合的协作组状态。分组后,并不一定就建立了协作性学习关系。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协同”、“伙伴”等五种策略,让大学生围绕知识专题展开团体学习。为此,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以讨论,善于设计情境以扮演,善于激励以竞争,学生要学会相互帮助、相互提示、合作与分工,让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乐趣,从而实现教学的多维目标。

4.教学评价设计——注重知识产生的过程评价

知识管理下的教学评价追求教学目标的实现、学习成果的达成。为了促进个体与集体将潜在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促进知识交流和共享,教学评价更多突出其激励特点。我们知道,传统的、标准化考试的评价方法只重视言语信息或显性知识,无法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探究性认知策略等思维过程或态度进行测量和评价。而知识管理型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一种动态的、持续的,根据大学生不断呈现的学习表现及反复尝试错误的学习态度而进行的评价。

教师应该采取多标准、多形态评价的方法,一方面可以采取标准化考试来检测学生是否掌握该专业领域最基本的知识,这些知识以显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为主,强调学生个体知识建构和经验建构,也强调知识的一定“独立性”,以形成必要的竞争机制。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平时参与课堂知识共享、评价个人和小团体在课堂的“知识仓库”中的贡献,来刺激个体隐性知识外显化、显性知识内隐化的效果,也可以提升团体学习的集体驱动力。再者,教师还可借助观察等方法来进行评价设计,如观察学生在课堂内学习的积极性、态度、小组课堂讨论的表现、课堂外学生在“知识仓库”中的参与持续力、协作方式等等。

总之,大学生作为知识的拥有者、学习者和创新者,采用知识管理代替传统的教学管理是可行的,也是很有必要的。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思考如何借助知识的作用来管理教学。知识管理下的大学生课堂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的协作,这既符合教育的本质诉求,又符合知识的积累规律。

[1]Brooks,C.C.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he intelligence community[J].Defense Intelligence Journal,2000,(1).

[2]D.Thomas,H.K.Philip.Managing customer support knowledge[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8,(3).

[3]Mahesh S.Raisinghani.Knowledge Management:A Cognitive Perspective on Business and Education[J].American Business Review.2000,(18).

[4]苏新宁,任浩等.组织的知识管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256.

[5][11]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8、179.

[6]钟志贤.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73-74.

[7][美]R.M.加涅著.王小明,庞维国等译.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7.

[8]Anderson,J.R.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J].San Francisco:Freeman.1985,65.

[9]D.Bibbo,J.Michelich,E.Sprehe,Y.E.Lee.Employing Wikiforknowledge managementasa collaborative information repository:an NBC universalcase [J].Journalof l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Cases,2012,(1).

[10][[美]彼得.圣吉著.张成林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艺术与实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105.

猜你喜欢
信息课堂教学设计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订阅信息
有种设计叫而专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展会信息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