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堂文化的构建:国际理解教育的视角

2013-03-27 12:11
当代教育科学 2013年15期
关键词:跨文化英语课堂语言

●窦 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将国际理解教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中已成为必然。英语教学是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最直接媒介之一,也是加强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因此,理应在英语课堂文化的构建中积极渗透和融入国际理解教育的元素。

一、英语课堂文化融入国际理解教育的价值解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国际理解教育,是在国际社会组织的倡导下,世界各国以“国际理解”作为基本理念而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不同文化、种族、不同宗教信仰和不同区域、不同国家地区间的人们相互认识了解、彼此尊重、相互宽容;促进其合作与交流,以便对国际上的重大问题形成共同认识,通力协作、共同处理全世界面临的重大共同问题,让“每一个人均能通过加深对世界认识的基础上,了解自身和了解他人,进而实现从相互依赖转变成为互利互助”。[1]需要明确的是,国际理解教育不是“西式教育”,而是“各国依然坚持本国的个性,互相尊重这种个性,站在全人类、全球的立场,以全人类的和平和全球的生命为目标,在所有领域作为地球村(国际社会)的一员能够相互贡献、尽到本国责任的这种国民教育。”[2]同时,国际理解教育不是简单的世界知识教育和文化差异以及某种现实存在的简单接受,而是通过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和他国文化的异同,达到情感的转化以及价值观的确立,并将这些知识、情感等付诸实践。

英语是国际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是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最直接媒介之一。英语课程深层的价值在于培植学生的多元文化视野,以增进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国际理解精神。英语是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在英语课堂文化中融入国际理解教育,一是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国际知识:了解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历史、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情况,熟悉各种社会制度的不同与联系,国际格局和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掌握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特征和发展规律;懂得国际规则、国际法律、国际礼仪、国际机构、各国风俗等;关注文化、和平、人口、人权、公正、环境、资源、气候等重大国际问题。二是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国际理解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参与能力,学生应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将国际理解教育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内在要求,将国际理解教育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自己真正成为主人。二是交往能力,即与他人、国际组织以及他国建立广泛联系并能妥善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对全球有关信息吸收、转化的能力。在国际理解教育过程中,面对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只有在国际交往活动中才能真正理解对方文化,才能相互深入地交流沟通,才能和谐共处、共赢。三是合作能力,即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沟通、相互协调以求共赢发展的能力,是使个人、国家的生存发展不妨碍他人、他国的生存发展,而他人、他国又积极配合个人、国家的生存发展的能力。四是批判能力,即在高度认同、自觉践履我国社会主体文化的基础上,对全球多元文化进行理性判断与甄别,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克服偏见和傲慢,进而丰富、创新我国社会主体文化的能力。”[3]三是养成学生的国际理解态度。“国际理解态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开放,即能够以‘地球公民’的胸怀尊重、包容别国文化;能够站在全人类共同发展和进步的高度思考问题;能够学习和借鉴世界各民族文化之精华,推动我国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二是理解,即认同世界多元文化、多元制度、多元意识形态,与他国沟通协商共同解决国际问题。三是尊重,其反映的是人和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一种平等意识,表现为对不同国家不同形态的政治、历史、文化以及对他人的重视。四是责任,即个体或国家能够担当分内的职责,承担应当承担的义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4]

二、英语课堂文化中国际理解教育缺失的现状

英语课堂文化的产生是教师与学生长期在课堂教学中交流、交往、合作的精神产物,但在目前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国际理解教育只当作简单的文化介绍,而在英语课堂文化中尚无法凸显和实现跨文化的国际理解教育的价值。

(一)教学过程忽视英语本身的跨文化价值

英语课堂文化是一种隐性的文化,是非学术性知识,是价值规范、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之类的内容。[5]英语课堂文化要被学生感知和接受,必须以知识为载体、以活动为桥梁才能得以实现。学校开设英语课程,其本意是为了与世界接轨,培育学生们的国际视野,为他们将来能更好地融入全球化的国际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但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英语演变成为升学考试的重要一环。教师注重的是英语知识的传授,而非英语的文化价值。在现实的课堂中,英语变成了空洞的说教文化,英语课堂注重英语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即使在介绍英语国家民族文化知识的过程中,也通常忽视了对学生的国际理解态度和能力的培养,忽视了英语的跨文化教育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侧重语言知识的学习

根据交际语言学习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的观点,语言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交互(Interaction)、多元(Diversity)和实践(Practice)的。[6]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教材中“无生命”的语言材料输入脑中;然后有选择性地提取“有生命”的、可理解的教学内容,并通过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历融合,生成为学生所接受的、融入学生生命活动的“活”的学习内容;最后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学生把内化的语言知识与他们的生活相结合,形成有效的语言输出,生成更有生命价值的知识和能力,达成语言实践的目标。但现实的英语课堂教学更侧重的是语言知识的学习,单词的记忆和语法的学习成了英语课堂学习的主角,而传授国外文化知识、培养国际交往的情感态度、形成跨文化交往的能力则很少被关注。而这些缺失的元素恰恰是国际理解教育实践最为重要的内容。

(三)教学方法单一

国际理解教育的基础是建立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宗教背景、不同区域人群间文化或文明差异基础上的。英语课堂作为了解西方文化的一个最直接的平台,理应帮助学生认知和理解本土文化和价值观与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消除敌对与排斥情绪,进而取得共识、达成一致。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国际理解教育采取的教学方法还是简单的附加方法,也就是在英语教学中添加一些国外民族文化的知识内容。这只是在课堂上把一些国外文化的知识内容进行简单的授课处理,单纯为了学习单词与语法等知识,而无法把这些内容上升到情感层面,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态度和情感,也就无从实现真正的国际理解教育。此外,英语授课教师还缺乏国际理解素养的提升,他们大多对国际理解教育的定位还集中在知识层面,而不能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国际理解教育的态度和行为能力。

(四)教学文化缺乏对深层文化领悟的敏感性

语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它拥有自己的文化。2011 版《英语课程标准》“五级”目标主要考查考生“文化意识”:是否对说英语的各国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方面有初步了解,对他国文化有一定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逐渐形成世界意识。学习英语是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扩大视野、开阔胸怀、包容文化、拓宽思维的最直接途径。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阐释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尊重,是构建深层课堂文化的实质。但这些深层的文化意识在目前的英语课堂中还未能实现,英语教师本身对英语课堂深层文化的领悟缺乏敏感性,更无从谈及启迪学生领悟文化意蕴的智慧与能力。

三、国际理解教育视角下构建英语课堂文化的策略

英语课堂文化是教师和学生所共有的有利于习得跨文化知识和交际能力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价值判断、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行为规范、行为模式以及反应系统的总和。英语课堂文化不仅是师生共享本土文化交往的过程,也是师生共享外国文化交往的过程。国际理解教育理应融入英语课堂文化,让学生理性认识本国文化和他国文化的异同,理解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及其文化,认识国际间相互依存关系与全球存在的共同问题,形成全世界的连带意识,从而达到情感的转变及价值观的确立,具有国际协调、国家合作的态度并能付诸实践。

(一)明晰英语本身的跨文化价值

课堂的文化品格,是由课堂与课堂活动的创造者——教师和学生来决定的。但更确切地说,教师应该处于一个高层次的主导地位。因此,要构建蕴含国际理解教育的英语课堂文化,英语教师理应成为先导。教师需要改变传统应试教育中过分重视知识“授——受”的境况,提升自身的国际理解教育素养,更好地把握英语本身的文化价值。国际理解教育素养是教师深入理解英语文化价值的基础,是教师积极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保障。只有教师准确把握英语自身的跨文化价值,才能主动将国际理解教育融入教学中,创设蕴含国际理解教育的英语课堂文化,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分辨本土文化和他国文化的异同,增进对他国文化的理解,认识国际间不同文化相互依存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英语教师要在关注全人类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多元文化教育,尊重和接纳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了解不同文化,接纳多元文化,形成国际理解的态度。并通过电视、网络、书籍等渠道,透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深层次理解他国文化。

(二)增加国际理解教育元素

在国际理解教育中,语言是不可缺少的媒介。它不仅仅是一种认识工具,更是一种对世界的态度。要真正理解异族文化,读懂其深邃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就必须学习语言这个文化对话的基本工具。英语学习中有许多跨文化交际的因素,教师应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础上,适当融合他国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学习和了解异国文化、文明底蕴和道德观念,学会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而不是侧重于语言教学,一味地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单纯强调语言运用的正确性。因此,英语教学要拓宽教育内容,把国际理解的思想渗透在日常教学中,增加国际理解教育的元素,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积极的国际理解态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英语课堂文化是一种互动性文化。英语课堂教学要学习的英语知识和传播的外域文化“是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面对面直接传递与接收的途径来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彼此联系、相互作用”。[7]英语课堂的互动“不仅是一种简单的精神交往,更重要的是反思性的精神交往,不仅有外显的活动,还有心灵的沟通。互动是英语课堂文化得以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动力”。[8]互动的课堂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和理解知识的精神内核。因此,教师要构建互动性的课堂教学过程,融入多元文化,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把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当前世界发展实际结合起来,把英语语言知识生活化和开放化。通过互动引导学生对本国文化和他国文化的异同进行理性反思,在互动中增进对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及其文化的了解,认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彼此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在理解中开阔包容多元文化的胸怀,提升参与国际理解、竞争与合作的能力。

(四)重视英语课堂的文化知识教育

学习语言的目的之一是顺利完成跨文化交流,而实现交流必须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然而在现实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存在着宗教、文学、历史等各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会深深地影响人们的言语行为。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掌握一定的语法规则,更重要的是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向学生介绍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观念、民俗民风、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等知识。要在了解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养成开放、平等、尊重、宽容、谨慎的国际理解态度,培养学生对外来文化的认知、比较、参照、取舍、传播的能力及英语运用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从而达到国际理解教育的目的。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理应不失时机地进行文化知识的介绍,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跨越学习过程中的文化障碍,在丰富学生语言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帮学生扫除因文化背景知识匮乏所带来的理解障碍,提高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

[1]徐辉,王静.国际理解教育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报,2003,(6).

[2]岸根卓郎.我的教育——论真·善·美的三位一体化教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47.

[3][4]郭峰.全球化时代大学国际理解教育策略构建[M].教育研究,2012,(4).

[5][7]袁银宗.课堂文化的特征及其生成之我见[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6,(24).

[6]方晔.创建和谐英语课堂文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

[8]孙德芳.有效教学的课堂文化论[J].教育科学论坛,2006,(5).

猜你喜欢
跨文化英语课堂语言
用爱浇灌英语课堂
语言是刀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让快乐回归英语课堂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高效英语课堂的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