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脏一体述慢性心力衰竭

2013-04-07 12:09吴本鄂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3年12期
关键词:宗气心阳肾阳

吴本鄂

(贵州省余庆县中医院,贵州 余庆564400)

慢性心力衰竭(CHF)亦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整体观是中医体系的主要特点,其核心是五脏一体。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五脏一体,试述如下。

慢性心力衰竭属中医“水肿”、“喘证”、“心痹”等范畴。心衰的病因主要为心脏自病或他脏之病影响及心,造成气血阴阳诸虚,或六淫外邪犯心,从而损伤心脏。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气虚、阳虚,标实为血瘀、痰浊、水饮,标本俱病,虚实夹杂。心气虚是发病基础,气虚血瘀贯穿始终,阴阳失调是病理演变基础,痰饮水停是其病理产物。病位在心,涉及到肺、肝、脾、肾。

心与肺。心主一身之血,肺主一身之气,肺朝百脉,主气而司呼吸。肺主气主要体现在宗气的生成。宗气积于胸中由自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之气相合而成,在推动血液的运行中起着重要作用。若肺气虚则可致宗气不足,血行无力,心血瘀阻。反之若心阳不振则可致肺气壅滞导致胸闷咳喘,甚至肺络受损而咯血,呼吸困难,咳嗽,胸闷气促等症。与左心衰的症状有诸多吻合之处。

心与脾。心主血而脾生血。《灵枢·诀气》言:“……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所谓“汁”即为精微物质。脾气亏虚,血液化生无源则心血充盈亦不足,机体失于濡养,多发心悸、神疲乏力、眩晕。心主血,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脾统血,维护血液正常运行。血液能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至妄行,离不开心气的推动和脾气的固摄,若二者不能正常发挥功能,就会导致动力不足血液运行不畅形成瘀血或血液不能循经顺行而溢于脉外导致出血,故临床上心衰患者常见消化道出血。

心与肝。心主血,为全身血液运行的枢纽。肝主疏泄、藏血,是贮藏、调节血量的重要器官。心气、心血充足,则血行正常。肝有所藏且藏泄有度,随需求调节血量,使脉不壅不空,也有利于心行血功能的正常运行。当心气、心阳不足时,血运失常导致肝疏泄失度,瘀血淤积于肝内,会导致膈下痞块,肝脏饱胀疼痛不适、颈部青筋暴露,肝失疏泄胆汁外溢形成黄疸。与临床上心衰诸多症状相符。

心与肾。心居上焦属阳、肾居下焦属阴,心属火属阳、肾属水属阴。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才能达到阴阳协调。心位居上,故心(阳)火需下降于肾以温肾水,使肾水不寒。肾居下位,故肾(阴)水需上济于心以润心火,使心火不亢。然肾阴上济需肾阳鼓动。心衰中晚期,心阳不足逐渐累及肾阳,肾阳不足,肾阴不能上济心火,加之上焦心阳不足,上虚下实,阴袭阳位,阳虚水泛,水饮凌心射肺,肺失宣降,则咳嗽、喘促更甚。加之肾虚不能纳气,严重者可出现张口抬肩、鼻翼煽动等症。肾主水,若肾阳不足,肾气蒸化功能失常,水湿不能排出体外,则见畏寒肢冷、水肿、尿少甚至癃闭。

慢性心力衰竭病位在心,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因一脏的不足影响他脏的功能,最终出现各脏腑功能俱虚,因此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五脏一体。

猜你喜欢
宗气心阳肾阳
标点符号
论“宗气不足”与勃起功能障碍
肾阳不足的药膳疗法
由“三焦气化”浅议“治下焦如权”之法
宗气理论的整合教学尝试
长安米氏内科“宗气为本”理论及临床经验列举
运用调补宗气治则治疗胸痹经验*
OntheapplicationofAntConcinpre—translationofmachine
前桃后杏终归无
“内部资料 注意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