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下江西高等教育生态定位

2013-04-13 02:24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江西省江西权力

(华东交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南昌33001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国家战略规划体现了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它对于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的江西省高等教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即江西省高等教育要更好地顺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战略要求,处理好个性与共性、数量与质量、系统与要素、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其自身与生态经济建设的良性互动,明确自身发展的生态定位。

一、因地定位:江西高等教育应根植于江西本土

生态问题,是指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之间的关系问题。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生物的生态状况也必定各异,因而生态问题首先表现为地域的差异性对生物主体的影响问题。“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春秋·杂下之十》)社会生态问题是将自然生态的原理引入社会领域,社会生态中的主体同样也与一个地方的自然条件及历史文化渊源相关。高校作为社会生态中的主体,同样要因地制宜。

江西省高等教育的主体——江西省各所高等院校,一方面应该根植于江西省本土,浸染江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气息。在此基础上,又要作为新的思想文化的策源地,引领江西的发展和进步。在生态经济以及绿色GDP 等新的经济发展核算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并且将引领未来新的发展模式的背景下,江西省高校既要着眼于江西省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定位于“为经济发展服务”,又要着眼于江西省生态环境状况,定位为“为生态服务”。原因在于江西是个中部欠发达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弱质产业)大省。一方面,虽然近年由于现代化、城市化等原因,造成生态环境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是,又不像发达地区由于“过度开发”后的生态问题那么严峻,还保持着“一湖清水”和处处青山。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欠发达,仍需要大力发展经济。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说明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及环境破坏,在经济中等发达以前一般呈正比例关系。以此分析,起点较低的江西避免环境破坏换取经济增长的压力很大。因为前车之鉴,江西又不能走发达国家(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这就要求江西高等教育要自觉推动地方先进的发展理念,倡导生态发展模式,提供生态发展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为江西省生态经济发展服务。具体说,江西省高等教育要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思想理念引导、人才智力支持、赣鄱文化传承与弘扬、人力资源开发、科学研究服务、国际国内合作平台等等。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加强红色文化、陶瓷文化、稻作文化、中医药文化等具江西历史和地缘特点的文化研究;在自然科学方面,要重点要加强水纹植被、生态农业、绿色交通、新兴产业、候鸟保护、环境改良等方面的研究。一句话:江西省高等教育发展要与江西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历史文化传统状况相协调。

二、因校定位:注重多样化的生态结构

因校定位就是要根据学校的发展历史定位,走特色化发展之路。生态学理论认为生态系统各要素越是多样化,系统越稳定。生物多样性锐减是目前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高等教育领域类同于此,千校一面已广为诟病。因此,高等学校呼唤多层次、多样化。

从江西省的高校来看,全省共有各类高校七十多所,在发展过程中,部分高校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如南昌大学——综合性院校、江西财经大学——财经类院校、华东交通大学——交通类院校、江西农业大学——农业类院校,另有医院类、工艺美术类、冶金类院校等等。而从层次来说,有高职高专、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等,另外江西省民办学校在全国来讲也较具规模和影响。因而江西省高等教育总体结构较合理,但其欠缺也明显:一是江西还没有一所研究型大学(仅南昌大学提出要向研究型大学转型,但仅是发展战略而非成为事实);二是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各高校日渐趋同,形成“各校一面”。如几乎所有的本科院校都设置了法律、公管、财经等类别的专业。有的甚至将“传统”视为包袱,去之而后快,在追求“大而全”中,抛弃了行业化、专业化的特色,部分高校的更名更是说明这一现象。

上述“去特色化”的例子,责任不完全在学校。这跟市场经济以及整个的教育体制都有关系。很多情况下,从表面看是由市场条件下的功利主义影响所致,但实质上是由制度配套与市场的接轨不完全性决定的,我国大学评估的参考影响因子,对于对越“大”越“全”的高校有利。这从许多大学合并后排名升位可见一斑。同时,在管理方式上存在着“懒人管理”,看标签,不看实际内容。很多用人单位在提出招聘条件时,有的非“211”或“985”毕业生不予考虑。并且在现行教育行政体制下,与市场接轨最紧密的民办大学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举步维艰。高校虽然为准公共事业,但是引入民营高校参与竞争,以生态原理论之,可以促进公办学校更贴近市场,更尊重自己的历史和优势学科,在竞争和市场需求中求特色,在特色中求发展。

此外,从各学校内部来说,以生态的法则论之,要注重权力结构的平衡关系。我国高等学校的权力构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权力与行政权力、学校与二级学院的权力、二级学院党委和行政的权力、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等等如何统筹协调,这一系列的问题都要深入探讨。各种权力应该符合有利于学校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原则。一句话,用生态法则衡量,各种权力应各得其所,既不缺位也不越位。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生命,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鉴于高校二级学院是学科专业建设和教学的具体执行者,学术自由是大学的精神之所在,因而要以学术权力为主导,强化学术权力向二级学院回归[1]。

三、国家定位:基于经济活动外部性的生态补偿

我国民办高校极少,公办高校为主导,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单一,以中央和地方政府拨款为主。但作为欠发达地区,江西高等教育投入不足。而从国家层面来说,其经费拨款除常规的事业经费外,多以立项目的方式进行。不妨以“211”和“985”工程为例,“211”和“985”是国家支持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经费项目。但是江西高校获取国家专项支持的情况并不乐观。在周边的相邻省份中,唯有江西和浙江两省仅有一所“211”工程大学,而“985”更是没有。但江西省与浙江没有可比性,因为作为“211”的浙江大学同时也是“985”,并且它是一所由多所较高水平高校合并而成的巨型大学。相比之下,邻省福建有两所“211”,其中一所(厦门大学)为“985”,安徽三所“211”,其中一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985”,湖南分别有三所“211”,其中两所(中南大学、湖南大学)为“985”。而湖北拥有7所“211”(其中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两所高校为“985”)。在邻省中跟广东、江苏等发达省份更是不好比。而江西仅能同西部地区如贵州等省份境况相类似。即使与西部大部分地区(四川、云南等)相比较,江西也算是落后的了。由此可见,江西省的高等教育从国家经费中获取的支持较少。并且通过“985”、“211”等这种标签化立项,使包括江西在内的所有非立项高校处于竞争中更尴尬的地位。使这些地方、这些高校在生源和毕业生就业方面,被永远压在立项学校的阴影之下。而这种结果并非源于公平竞争,而是由政府设定,因为它既不是历史自然发展的必然,也不是市场演化的结果。换言之,如果遵循一种历史发展的动态变化,通过自然竞争去使学校获得社会声誉,既体现公平,也更体现社会“生态”性规则。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应该从国家层面去全盘考虑问题。如前所述,江西省作为欠发达地区,尚处在工业化发展不足的阶段,即现代化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为信息化阶段),虽然江西也是工业化信息化并举,但传统工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工业占主要地位,信息产业及信息化水平仍然比较落后。按照库兹涅茨环境倒U型曲线分析,我国还在倒U型的左侧,未来发展中的环境压力仍然很大,离拐点还有相当的距离。而作为欠发达的中部地区的江西更是如此。而据官方有关调研结果显示,江西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呈持续增长的趋势[2]。对此如果不能够理性考虑和选择,那就意味着江西未来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压力更大。为顺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的要求,江西省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实现产业升级。作为江西地区知识和创新策源地的江西省高等教育,要承担更多的改变社会观念、完成科技创新任务等使命,为江西的经济生态化发展服务。但从目前江西高等教育比较落后、经费严重缺乏的事实来说,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生态”要求尚有差距。这就要求国家为江西省的高等教育进行合理的“生态”定位,从生态正外部性的角度加强政策补偿。

[1]贺一松,熊能.探索建立以学术权力为主导的高校二级学院管理体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9,(12).

[2]江西省发改委综合处.国家发改委专题调研江西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情况[EB/OL].江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2006-06-25.

猜你喜欢
江西省江西权力
模拟成真
江西银行
《江西省志•审计志》顺利通过验收
考了个大的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我爱江西奶奶
江西立法遏制涉医涉校的“以闹索赔”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
江西是个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