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卓越计划”培养知行合一、双核协同的人才

2013-04-13 02:24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卓越计划卓越校企

(黑龙江省教学设备管理中心,哈尔滨150080)

一、转变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固有人才培养观念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步入大众教育阶段。在大众化教育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多样化,尤其对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工程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1]。教师观念的转变,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有效发挥,是“卓越计划”成功实施的先决条件。为了促进广大教师在教育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转变和变革,我校先后召开了教学工作大会和“卓越计划”推进大会,本专业响应学校“以实施卓越计划为推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号召,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组织骨干教师参加了不同形式的调研活动,主要包括:(1)组织教师搜集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加拿大BCIT、法国鲁昂高等电力工程师学院等国外不同层次的工程技术类高校的相关专业培养计划,并进行分析和研讨;(2)组织专业教师分别访问了厦门大学、汕头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厦门理工学院、成都电子信息学院、南京工程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合肥学院等国内不同层次的高校,获得了可供参考的经验;(3)组织专业教师调研了东海蓝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无锡中软国际有限公司、达内科技集团、安博教育集团、宁波微软技术中心、宁波易科中页信息技术有限公司、IBM 软件产品实训基地(嘉兴)等国内近20 家IT 和电子信息类企业,了解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行业需求;(4)邀请了宁波地业协会和电子行业协会的有关专家进行专业培养方案的论证。通过召开各种教学改革研讨会、到有特色的高校和企业进行调研,邀请企业和行业专家做专题报告等形式,使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教育工作者承担的历史责任,充分认识到传统办学模式存在的重知识、轻能力的缺陷,深入了解社会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切实转变在教师中形成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固有人才培养观念。

二、改革并实施本专业的“2C+E”人才培养方案

2C+E的含义:第一个C代表核心专业知识,它包括工程基础类、工程技术方向类和工程专业实践类的部分课程;第二个C代表核心专业能力,它包括设计、开发、测试和维护项目等综合能力;E代表工程环境。工程型人才培养的思路:在学校学好核心专业知识,培养核心专业能力,在校企合作的工程环境中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这符合我校的“知行合一,双核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2]。

经过深入调研和反复论证,我们确定了专业培养目标: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按照现代软件开发工程师培养思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应用开发能力强的软件工程开发人才,即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较宽的知识面,具备从事软件开发、系统维护和项目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具有较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软件工程技术型人才。以软件工程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方向为重点、以满足社会需求为根本而进行了针对性的培养,力图使学生熟练掌握企业级项目开发所需的核心技能,了解企业开发的流程和规范,熟练掌握框架和组件技术的应用,使毕业生具备从事软件工程和数字媒体相关项目的设计、开发、实施和维护的基本能力,满足当前软件企业的需求。

三、构建“知识—素质—能力”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依据“卓越计划”培养标准,遵循工程集成与创新的特征,重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内容,推动专业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基于CDIO、项目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的改革。在经过广泛调研和论证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和课程体系的设置将传统以学科建设为导向、以追求知识完备为目标转变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标。通过与企业合作,按照软件行业对工程人才在能力、素质和知识等方面的要求,由具有工程背景和产业经验的企业工程师共同参与制订培养计划与“培养目标实现矩阵”,并完成了所有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围绕软件需求分析、设计开发、生产维护的生命周期,构建“知识—素质—能力”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为保证人才培养计划的有效实施,我们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抛弃传统计算机教学的先“理论铺垫”,后“实践验证”的方法,将“基于榜样的学习方法”和CDIO 教育厝式的“做中学”两种教育方法有机结合,并贯穿到整个教学计划执行过程中。如在《ASP.NET Web应用开发》等课程的教学中,通过将学生分成若干个3 人的项目小组,以工程项目为载体,逐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完成项目的系统需求分析、系统总体设计、数据库设计、功能设计、系统测试、部署与推广等环节,在实战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协调、沟通和领导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改革课程考试方式,越来越多的课程成绩采用项目成果评价方法,重视过程评价,引入公开答辩等。

四、制订切实可行的企业学习计划

“卓越计划”最主要的特点是将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利用企业在实践型人才、项目案例、项目管理等方面的丰富资源和经验,采用“3+1”培养模式,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为了切实实施“3+1”的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模式,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为了切实实施“3+1”的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模式,学院已先后与中软国际、达内科技、微软、阿里巴巴、万网志成科技等国内知名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在校企联合修订“专业培养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又共同制订了“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方案确定到第5学期,每学期均安排2 门课程,由企业派遣有经验的项目经理、高级程序员等到院校实施教学;派遣学生深入企业实施项目训练、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学生在第5学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

通过与“有实力”IT 企业进行合作,本专业的培养计划基本做到了紧贴企业用人的需求,明确了学生的就业方向。通过真实的环境模拟(安全要求和案例实训),让学生以准员工进行工作、学习和生活,达到了与企业用人要求的对接。

五、实施“卓越计划”教学改革工程

宁波市把对“卓越计划”试点工作的支持列入了《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市教育局先期对学校的每个试点专业划拨100万专项经费给予支持。为落实和用好专项经费,本专业以项目申报的形式组织教师参加各项相关的教学改革工程,确定了以“软件工程校外实训”、“软件工程校内实训”、“师资提升”、“专业特色提长”、“工程教育研计”、“JAVA课程改革”、“NET课程改革”、“网络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海外实习计划”和专业课程整合等一系列教学改革项目。

通过项目教师申报和专家评审,上述教学改革项目已基本完成。在专项经费的支持下,已选派300余人次学生分别到中软国际(无锡)、达内科技(杭州、宁波工程学院)、波兰Ontia spolka z o.o.公司、西班牙aquaMobile 公司、土耳其Hitit Bilgisayar Hizmetleri 航空公司、葡萄牙INESC Porto 公司,以及台湾南台科技大学、正修科技大学进行为期1—2月的学习。主要的学习内容包括职业素质教育、JAVA应用开发、NET应用开发、3G应用开发等。在国内的两家企业均派本专业教师跟班指导,中软国际及杭州达内都非常重视校企合作培养,已经选派包括副总经理、人力资源部经理在内的企业高管、项目经理和技术人员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了入职仪式、职业教育、项目分组实训等。

六、学生个性发展的分类培养机制

为确保试点的成功,学院提出通过搭建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平台,根据学生的事业发展期望和学业现状,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从试点专业的二年级学生中分别选拔出两个标准班(80人)组建“卓越计划试点班”,按计划以“2C+E”的方式与企业合作进行培养;对经济条件许可并有兴趣到国外高校深造的学生,则利用学院与英国和法国等国外高校的合作关系,以“2+2”的方式选派学生到国外学习;对学业成绩优秀并有意向报考研究生,以及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则以校内学习和实训为主,重点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使大部分学生能成为合格的本科毕业生,部分优秀的学生能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

七、结束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建设开展以来,我们做了一些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今后,我们要按照教育部关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阶段检查方案》的意见和实施阶段检查工作的通知要求,按照学校的部署,积极推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的“2C+E”培养模式,争取取得新的成绩。

[1]杨爽,王忠民.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9,26(4):46-49,91.

[2]Fan J B et al.Reform and practice of training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 in 2C+E computer science.Proceedings of IWCSEI 2011,Nov.2011,pp.1308-1312.

猜你喜欢
卓越计划卓越校企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卓越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