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阅读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2013-04-13 02:24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图式阅读教学教学模式

(广东省韩山师范学院,广东 潮州521000)

英国哲学家培根(Francis Bacon)说过:“阅读使人完整。”(Reading makes a full man)。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除了让学生学习、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外,更在于指导和引导学生学习掌握阅读方法,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让学生成为“完整的人”。小学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设计,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采用灵活丰富的课堂活动,引导他们运用初步的阅读策略去获取信息,同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我国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背景

在国内,中学和大学的英语阅读教学研究较多、较成熟,小学的英语阅读教学研究则刚刚起步,因为我国全面铺开小学英语教学的时间才10年。英语教学的总目标从“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发音习惯、初步学习英语的基础知识”逐渐变成了要让小学生学习“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技巧、情感意识以及文化意识”的全方位目标[1]。

最近,教育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中对二级目标(小学5、6年级)的“读”也进行了修订,提高了要求,其明确规定:“(学生)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2]课标要求小学高年级在结合语音和词语阅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句子的阅读能力,初步接触语篇语段的阅读。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小学教师和研究人员开始意识到初步阅读在小学阶段英语学习的地位和作用,开始重视和研究小学英语阅读的课堂教学。比如,国家开展了全国性的小学阅读教学观摩课比赛,各省也相继开展了省级和市级阅读教学观摩课,小学阅读教学开始进入了“黄金时期”。但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应该遵循怎样的模式才比较有效,国内的研究尚未发现。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依据

研究小学英语阅读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先弄清楚几个相关的概念及其理论依据。

1.教学模式

美国的乔伊斯(B.Joyce)和韦尔(M.Weil)在《教学模式》一书中定义:“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3]实际教学模式并不仅仅是一种计划,因为计划往往显得太具体,太具操作性,从而失去了理论色彩。这里,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表现教学过程的程序性的策略体系,强调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通过别人的帮助,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其教学方法有情境法、探索发现法、基于问题式学习、小组研究、合作学习等,是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建构主义模式。

2.阅读教学策略

作为二语习得中初步阅读学习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是教师通过设置情景、提出问题等方法,指导和鼓励学生去完成一个阅读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探索和运用学习策略,如“怎样搜集文本的线索、怎样理解阅读的材料,碰到生词怎样解决”[4]等。

阅读教学最常见的策略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法。运用自上而下的阅读方法,读者一般先是建构全文的语义图像,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从宏观层次上分析文章。自下而上的阅读方法将注意力集中在已理解的单词、短语、句子和段落上[5]。研究发现,在阅读过程中,两种策略常常交替使用[6]。

3.图式理论

何广铿[7]指出,人们大脑中存在的知识为“背景知识”,这种知识结构称为“图式”。Carrell[8]就图式理论在第二语言阅读中的作用所作的调查表明:启动(或提供)和读物相关的内容知识有助于学生对读物的理解,也有助于对已读内容的回忆;形式结构对阅读理解也有很大贡献。他断言,缺乏图式知识的启动是第二语言阅读者的主要阅读困难。可见,图式(schemata)对阅读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9]。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样给学生输入一定的“图式”,或者怎样“启动”学生已有的图式,是发展学生的阅读策略的一个关键。

三、阅读教学的建构模式

研究近年来的一些阅读教学课例,包括2008年11月在武汉举行的全国小学英语教学观摩课、广东省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观摩课、广东省单元设计比赛和大量的市级、校级阅读教学观摩课课例,通过参与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研究”的研究过程,发现了“小学阅读中学化,通过默读获取信息;阅读课型活动化,课堂热热闹闹;语篇教学片面化,注重词语句子分析;阅读课型综合化,听说读写平均”等现象,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可以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图式,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从而建构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

1.启动图式,搭建架构

在让学生真正阅读之前,教师有必要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学生利用原有的图式,激活学生原有的背景知识,刺激原有的语言知识和认知技能。也就是说,教师在这个阶段必须让学生熟悉与即将要阅读的材料有关的词语句子以及相关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对阅读材料进行预测与想象,为阅读理解扫清可能存在的障碍。

在阅读前的阶段中,学生通过参与各种活动,在不知不觉中为接下来的阅读活动做好准备。学生对词语的阅读和理解不仅通过词语的意思,还通过词形、语音、语境和相关的语法知识等,当然,通过意群、猜测与确认,还有综合理解也是有益的辅助形式。这是自下而上的阅读理论的体现。教师必须选择相应的有效活动,来激活学生大脑中的图式,这些活动包括选择与主要语言知识有关的歌曲和童谣进行吟唱,用游戏的形式来复习相关的词汇、句子和语法,用问答的方式来激活学生原有的背景知识等。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采用听说读写中的某个或某些技能进行训练。听和说的技能在这个阶段用得相对多一些。常见的活动有Listen and point(listen to the word and point out;listen to the meaning and point out the word),I spy with my little eyes something beginning with...,read out the words while T pointing at it and Bingo game(using a chart and some word cards),等。

总之,“读前”的活动都是为“阅读”做好准备的,这就像是要建一座房子,必须先准备好建筑材料,搭建起脚手架(scaffolding),为真正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地基”,毕竟,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需要教师的一步步引导和指导。

这个环节中要注意的是,一切与本次阅读无关的活动,不要在这个环节采用,也不要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去穿插与本节课的语言知识不相关的活动。

2.激活图式,调取策略

在这个阶段,学生在已经激活已有的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的条件下,教师要充分利用阅读策略和阅读技巧让学生理解阅读材料,获取有用的信息,与作者互动。这是自上而下阅读理论的体现,这主要是一个阅读—理解的过程,即获取信息—与作者互动的过程。不同的读者、不同的阅读目的有不同的阅读策略。教师要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来满足不同特点的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初步地学习和运用阅读策略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理解,如就文章中可能出现的内容进行预测、猜词、学生运用构词知识来理解某一词语等,或者利用已有的文章结构和体裁的知识,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还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运用初步的阅读技巧,为课外阅读、以后的阅读打下基础,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这也是学生学习策略的学习和运用过程。

学生的阅读过程,最好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过程,一般遵循“听、说、读”的顺序效果较好。学生第一遍接触阅读材料,可以通过听的形式,有图片和图像的配合会更理想。这是小学生与中学生阅读的最大区别。让学生初步感知阅读材料,通过听觉和视觉的刺激,了解大致的方向,与“读前”的预测联系起来,验证自己的联想。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用最常见的阅读技巧,如标题理解、主题句子、关键词语等来完成任务。

当学生已经对材料的主题有了大概的了解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次阅读,从材料的结构或特点来观察,以建立背景知识与材料的联系,也就是运用图式的过程,这样学生对于材料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第三次的阅读,教师应该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来理解材料的细节。问题要考虑不同层次和不同特点的学生,如特殊疑问句、一般疑问句、反意疑问句。也可以通过判断句子对错、完成句子等形式,来加强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这时,最好让学生大声朗读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获取相关的信息。这个过程是阅读环节的重要步骤,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让学生读一遍、两遍,甚至多遍,为了使课堂活动多样化,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如Read the passage or story,stand up while reading to some certain words,Passage/story rearrangement,Read and answer questions,Read and find out the new words,Read and find out the difficult sentences,Role-reading 等。

总之,“读中”是阅读课堂的中心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文段的难易和学生的实际来决定学生需要阅读几遍,用什么方式进行阅读,设计什么活动来帮助学生进行阅读。总之应该让学生在获得信息的同时,学习运用阅读策略,提高英语语言能力,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贮存图式,拓展升华

二语课堂的阅读目的,根据邹[10]的理论分为五类,即:为改善理解和阅读技巧而读;为理解课文而读;为增加知识而读;为提高英语能力而读;为考试而读。无论是哪种目的,课堂的阅读或都不应该到此为止。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然后选择一些与主题相关的其他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阅读策略继续阅读,使学生刚学到的语言知识得到拓展和延伸,让学生的阅读技巧得到运用和验证。在这个阶段,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也得到综合训练,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让学生尝试提取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进行歌曲、童谣的改编,根据问题的答案改写短文,让阅读活动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在高年段,由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由读过渡到写是常见的做法。

四、结束语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模式有多种,这里研究的只是其中之一。提倡先激活学生原有的图式,用听说领先,运用阅读策略来帮助学生获得阅读材料的信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经过广大一线教师反复实践之后总结出来的有效模式。阅读后的拓展,可以是由主题材料的阅读拓展到其他材料和课外的阅读,也可以由阅读过渡到写作。教学过程能否针对学生的实际设计教学活动,是保证教学任务的落实和教学效果能否有效取得的根本因素。事实上,小学阶段的阅读,无论是词语还是语篇,大多数以朗读为主。教师不能简单地把听说读写的某一项单独割裂开来,读的目的可能是为了“说”或能够“写”,读的时候可以结合“听”,所以读的活动还要紧密结合其他的语言技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听读”、“读说”、“读写”是很经常的活动。

总之,一节完整的阅读课,必须包括读前——读中——读后三个环节才能完整有效。“激活图式,调取策略—启动图式,搭建架构—贮存图式,拓展升华”是小学英语课堂阅读教学比较实用的有效的教学模式。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黄长泰,等.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

[3]乔伊斯.教学模式[M].荆建华,宋富钢,花清亮,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4]Rost,M.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Listening[M].Pearson Education Press,2002.

[5]菅琪,马铁川.篇章阅读过程中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交互心理建构过程[J].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2,(3).

[6]王初明,Winser W.从系统功能语法看阅读[J].现代外语,1996,(4):22-8.

[7]何广铿.英语教学法基础[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

[8]Carrell P.L.Content and formal schemata in ESL reading,TESOL Quarterly[J].1987,21(3),461-481.

[9]Nunan D.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10]Zou Q.M.On-line Causal inference in L2 expository text processing,Modern Foreign Languages[J].2000,(4).

猜你喜欢
图式阅读教学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审美心理图式与文学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