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视野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析

2013-04-13 02:24冯玉龙靖大勇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政治

冯玉龙,靖大勇

(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哈尔滨 150025)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困惑、干扰着学生健康成长,一个个触目惊心的例子,引起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震撼和深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明显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大多关注学生的政治方向与思想品德,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功能,比较忽视学生的心理问题,甚至把大量的心理问题当成思想问题、政治问题来对待,因而无法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标。邓小平同志说过:“时代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了。”[1]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适应客观形势的变化,探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子。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

当代大学生智力发展达到高峰,但缺乏识辨能力;追求理想,但动机较功利化;自我设计愿望强烈,但自我评价较片面;情感丰富而强烈,但具有较大的波动性;要求独立,但又普遍存在依赖心理等特点,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紧迫性。

1.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更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原则。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在实际工作中要尊重人、关心人、信任人、依靠人、为了人、重视人的主体地位,满足人的合理需要,激发人自身的潜能,促进人的自我实现[2]。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这既是高校学生工作应确立的先进理念,也是当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和立足点,又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点。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要求

西方文化思潮、价值观念和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大学生的影响不断加大。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对于大学生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的树立是很有益的,但同时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例如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大多是与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的[3]。因此,从某种程度来讲,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为科学有效的实施手段和方法。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其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我国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量的绝对性和质的相对性上,主流都是积极的、健康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大学生中心理不健康者比例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条件,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道德素质、思想素质、能力素质的基础,同时也影响着大学生的生理健康。心理素质的发展状况可以促进或限制其他素质的发展,所以说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能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正确认识和对待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尽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基础及教育侧重点都不同,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统一性,是相互联系的。

1.从目的上看,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做好学生工作的重要手段,都是立足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2.从内容上来看,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心理问题的解决为接受正确的思想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正确的思想观念又可以使大学生保持良好的意志品质。因此,我们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割裂开来,应该把二者联系在一起,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注意消除大学生的自卑、消极心理,使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心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意识范畴。政治思想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是心理现象的高层次部分,政治思想对心理起决定性的作用,支配着心理活动的发展方向。同时,心理影响和制约着政治思想,健康的心理促进良好高尚的政治思想的形成,反之亦是。

4.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标一致,目的都是塑造学生健康完善的人格,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从而适应时代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实现途径

(一)促进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与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有机结合

从工作关系上看,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一样有相应的职能机构,又都同属学校德育的范畴,由党委统一领导。在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相对缺乏的情况下,这两支队伍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叠的,相互交叉。《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原则上要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序列。要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培训,使他们了解、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才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处理遇到的具体问题,例如: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一只结构完整的队伍,但这支队伍缺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不能够很好地妥善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1]。加强对这支队伍的心理知识培训是两种教育结合的关键。要有计划、分期、分批地组织辅导员、政工干部队伍参加有关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的培训,让他们自觉地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解决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并且在此基础上,可以围绕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团、进公寓、进网络,从“点”、“线”、“面”的不同角度结合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三进”工作,通过“三进”来实现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个别谈心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活动融为一体实现“点”的互动。通过设立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组织心理测试、开设网上论坛等方式,了解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使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更加亲近、平等、真实和广泛,以此来实现“线”的互动。通过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普及活动,结合实际适量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学生建立自我心理健康的概念,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实现“面”的互动。

(二)心理健康教育原理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应用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社会环境的迅速变化,思想政治工作难度明显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原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1.通过个体差异原理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个体差异理论是指:“根据个体的基本情况不同,找出其问题的来源并运用不同的心理学方法与手段来进行指导与引导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工作中运用个体差异理论,一定要考虑到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在教育中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应灵活运用个体教育的方式,思想教育工作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差异、心理特点进行,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4]。应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贴近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所在,做到“因材施教”,对具体的人和具体的问题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二是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制定多样化的考核考评体系。鼓励个性不同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以期收到人尽其才的教育效果。三是要给予性格孤僻、个性特征突出的学生特别的关注和关爱。

2.掌握顺势和逆势原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应该实事求是地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掌握顺势和逆势原理,因势利导,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努力避免“一刀切”的做法。学生顺势心理的及时满足对提高教育效果是非常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应该时刻牢记使命,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积极的顺势引导,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因素,激发大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荣誉感,使其潜在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所谓逆势心理,是指当教育者按照目标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引导、控制时,或对人们偏离目标的抑制、纠正时,被教育者所产生的一种排斥、抵触、抗拒情绪的心理过程。因此,消除逆反心理的处理方法首先要注意说服宣传的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实事求是地宣传先进,避免过分夸大宣传,要增强先进典型事迹的可信度。其次,要真正做到对大学生的“关心、尊重、理解”,讲究艺术性和科学性,对学生的好奇心要善于引导,帮助其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真正做到理解人,经常进行角色换位,拉近与大学生的心理距离,使教育者所说的道理更容易得到大学生的重视和接受。这样在开展工作时才有助于逆反心理问题的解决。

3.思维原理能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诱导性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思维是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一个理性认识过程,它是借助言语实现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思维原理,重视教学的语言表述,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诱导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接触学生,以学生为本,充分利用思维原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诱导性。新时期大学生的普遍心理需要和思维特点是愿意表达自己,并且在学习中参加互动交流,这就要求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运用“诱导式”、“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充分调动教育对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从完全被动接受的状态转变成为发现者。

思想政治教育诱导性的增加,不仅依赖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增强教育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还需要师生的亲密接触和交流,这种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应该是全方位的。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9.

[2]朱纯辉.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辩证思考[J].政工学刊,2005,(4).

[3]刘建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4]卢晓雯.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结合[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政治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