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艺术哲学观赏析美术作品

2013-04-13 02:24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美术作品赏析艺术

(福建南平实验小学,福建 南平353000)

一、当前美术作品赏析教学的困惑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小学美术各年级都设置了一定分量的欣赏·评述的学习内容,然而,在实际实施教学中,存在着制约学生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发展的现象,导致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低下,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美术教学倾向基本技能

长期以来,美术教学大多还停留在教授基本技能为主的状态中,遇到欣赏—评述课型,要么回避不上,要么简单介绍应付了事。这种现象的产生,首先,美术教师对欣赏·评述课程能够提高国人素质缺乏应有的重视;其次,与美术教师自身的艺术知识积淀和教学能力不足有关。这种现状直接导致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浮于表面,有的仅仅局限于画面漂亮——漂亮的色彩,漂亮的场景,漂亮的人物;有的关注的是“像不像”,如果物象描绘的能与照片相媲美,其认同点极高。他们一般只谈直观感觉,缺乏客观评价能力。第三,有的教师虽然实施欣赏、评述教学,但时常把自己的判断和理解强加给学生,抑制了学生形成个性化审美、评价、判断的能力。

(二)无法接受其他艺术流派

由于受美术课堂教学倾向于基本技能的影响,造成学生的艺术视野狭窄。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常常带着个人偏好,面对西方艺术流派——野兽派、抽象派等作品时,表示看不懂也不认同。如:欣赏法国油画家马蒂斯的《舞蹈》时,许多学生认为他的画形象不写实,既没有具体情节,也缺乏丰富的内容,整幅画只有三种颜色,色彩太单调,只是描绘一种轻松、欢快,又充满力量的场面。对此类作品表示不解。他们对写实的表现现实生活场景,使用固有色的表现事物的作品较为认同。

(三)美术欣赏评价语言匮乏

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无法使用美术专业术语来表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大部分学生只会用:漂亮、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热闹、像或不像等简单的词汇评述,有时心中有一些感悟,却无法用贴切的语汇表达出来。

(四)赏析处于表浅状态

欣赏水平停留在画面表象上,不能从画面的不同层面去观察和研究作品的表现手法、构图特点、色彩使用、光源处理、材料应用、历史背景、主题思想等,从而了解画家的艺术修养,作品的独创性以及个人的绘画风格。

二、艺术哲学观在作品赏析中的作用与价值

艺术哲学观点认为,人的思维方式、宇宙本体论、主客关系论、人生价值观、人生理想对艺术作品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不同国度的艺术家,由于个人所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和广度也不同,所处的成长环境也不一样,形成的思维方式、人生价值观、人生理想也不同,对宇宙本体论、主客关系论的理解程度也会有差别。但是,艺术创作的目的就是表现事物的本质,也可以说艺术创作的目的就是表现事物的主要特征,或者说艺术创作的目的就是表现事物的某个显著属性或某个重要观点[1]。

法国史学家兼文艺理论家丹纳指出:任何一件艺术品都不是孤立的,它总是与一定的事物相互联系并隶属某个总体。第一,艺术品隶属同事家;第二,艺术家属于某一艺术宗派或艺术家族;第三,艺术宗派或艺术家族隶属于社会。由此,要了解一件艺术品,要了解一个艺术家或一群艺术家,必须了解艺术家所属的时代精神与社会风俗习惯,这既是对艺术品的最终解释,也是研究艺术品的基本出发点。自然界有其气候,精神方面也有其气候,自然界气候的变化决定着植物以什么样的种类出现,精神方面的变化决定着艺术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因此,研究精神文明的产物与研究动植物界的产物相同,都只能根据它们各自的环境来解释。所以,无论是研究绘画史还是欣赏艺术作品,都只能根据它们各自产生的环境来解释。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当时的人面对生活、灾难、爱情、信仰、社会变革等情况时,持有什么样的观念和态度[2]。

三、艺术哲学对应赏析作品的策略

(一)站在画前,看作品要告诉我们什么

人们在观艺术作品的表象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直觉)来欣赏的,靠直觉会受到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感受到美的成分和质量很有限,但确实是亲眼所见,亲身体验。然而,在美术欣赏中,最初的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这是一种表浅的欣赏方式,只能观其作品的表象,则不能探求作品深层次的内涵。

(二)站在画后,看我要告诉别人什么

这里的“我”是指从作品中流露创作者的思想观念、个性特点、情感趣味、艺术涵养等。其创作者意识、精神融合在选题、立意乃至一笔一画的所有环节和过程中。对“我”的领悟是赏析作品的难点之一。

走到画的背后深入探知,通过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个人情感、生活意趣、创作意图、社会状况等,再结合画面的内容、构图、色彩等表现形式,才能从作品中找到引起我们追忆、联想,共鸣与碰撞的东西。

如,1951年大文豪老舍先生给齐白石出了一道难题,要他把清代诗人的一句意境深远的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创作成一幅画。早在1942年齐白石还为自己创作了一本《花鸟昆虫册》署名为“可惜无声”。也就是说,要在一幅画里表达声音,对于画家来说的确极具挑战性。然而,老舍先生到底没有难住这位艺术大师。画面上山泉从高处的山石中涌出,由上向下奔流而去,几只蝌蚪在溪水中顺流漂游而下,乍一看,仿佛只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却听不到蛙声,因为小蝌蚪还不会鸣叫。作者正是利用蝌蚪顺流而下引发人们的遐想,联想到小蝌蚪的妈妈、爸爸一定在上游生活着,或许在十里外,或许是十五里,或许更远些。他运用了“借物联想”的表现手法把蛙声、水声和十里的遥远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能够品赏出作者构思巧妙、意境深远以及借物联想的表现形式,即可算是深层的赏析了。

歌德说:“题材人人看得见,内容经过努力可以把握……而内涵对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当观赏者走到作品的后面去研究时,对作品内涵的审美挖掘就显得既有难度又十分重要了。当人们祛除画面表象的印象之后,就要去窥探表象构图中的“线”与“形”传递出的心理或情感;窥探表象构图中的形式美感法则:对比、均衡、重复、节奏、韵律展现作品内在需要传递的信息;再去解释表象,弄清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内涵,达到里外一致,形式与思维的高度统一,形成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的价值取向。

(三)恰当地把握赏析作品的思维方式

中国画写意作品讲求形神相互依存,两者缺一不可。其形的塑造是逻辑思维,神韵的表达乃是直觉思维。

如,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鱼儿悠悠哉哉地游来游去,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问:“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庄子回答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晓得鱼的快乐?”惠子辩解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那么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很明显的了。”庄子回说:“请把话题从头说起吧!你说‘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这句话,就是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才问我,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3]

这个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庄子和惠子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式。惠子从人与物对立的角度出发,说明人不能感知动物的喜怒哀乐;而庄子从人与物的通融的角度,赋“鱼”以人的情感意识。前者就是纯理智的逻辑思维,后者是艺术审美型的直觉思维。

庄、惠之“知鱼之乐”的辩论,根本源于其思维方式的不同,也是二人对宇宙认识程度的不同,也就是思想的不同。从这个角度延伸出去看,艺术作品的表象只是具体的表现形式,其真正不同的是创造作品背后的思维方式,也就是思想。

(四)尊重美术作品的个人赏析权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美术作品赏析由于赏析者的思维方式不同赋予作品的内涵亦不同,这其间并没有对错之分,只有评价的观点不同。这是美术作品赋予每一个欣赏者以自由的赏析权。

如,“蒙娜丽莎的微笑”是和蔼可亲的温婉的微笑,是多愁善感的伤感的微笑,还是内在快乐的标志?

“蒙娜丽莎的微笑”让你觉得委婉令人陶醉,勾人心魂,仿佛向男人发出勾引的信号。

可见,面对同一幅作品每一个人的评价观点都代表着自己的内心感受与理解,这就是美术作品赋予每一个欣赏者以自由的赏析权利。我们绝对无法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谁对谁错。

笔者认为,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只有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尊重、自由的教学环境,教师与学生之间才最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对话,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实现平等的有个性的对话,个性与个性的碰撞才能产生共鸣的火花。所以,赏析作品的教学应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维护学生的赏析权,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思考与表达,才能提高学生鉴赏艺术作品的水平。

四、艺术哲学观下作品赏析的积极体验

(一)感悟式赏析

一件成功的艺术作品,往往让人赏心悦目、思绪万千,能够引发人们激情澎湃与积极思考,这种欣赏作品的状态就是感悟式欣赏。适合于对表现性和写意性的艺术作品的欣赏。

(二)形式赏析

美术作品最初是以它的表面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因此,从形式美学的角度去赏析作品就成了最基本的方法之一。美术作品的艺术形式主要指线条、色彩、笔法、构图等。形式赏析是重形式的感知和体验,强调形式的分析和把握。

(三)社会学式赏析

许多美术作品具有特定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因此,赏析主要偏重于对作品思想内容、时代意义、历史背景、人生经历等方面的认识与理解。适合于对再现性的、故事性、情节性较强的美术作品的欣赏。

(四)比较法赏析

用比较的方法去鉴赏美术作品,最符合人的认知规律。此法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较的方法很多。一是纵向比较法。以同一主题在不同时期,某个艺术家采用了哪些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二是横向比较法。把同一时期、同一主题,不同画家、不同流派、不同画种或不同民族……的作品,放在一起看,在对照中,能够更鲜明地看出其间的反差,从而加强对艺术的领悟能力。三是把自己的感受与专家的评论进行对照,特别是公认的定论[1]。

(五)物化式赏析

梅、兰、竹、菊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一直为历代的文人墨客、隐逸君子所钟爱,成为高风亮节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如,画家张坤易的《高风亮节》,他通过浓淡相宜的墨色搭配将墨竹坚韧、挺拔、高洁、典雅、潇洒、含蓄的内在气质呈现出来。笔触简洁有力,画家追求“形不似而神似”的笔墨境界,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又如,梅花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她迎雪吐艳、凌寒飘香、铁骨冰心的气质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国人。画家王一凡的《春消息》中,把梅花当成了传播春天到来的使者,在苍劲粗壮的枝干上,一朵朵、一簇簇的红梅娇艳盛开,让观者提前领略到了春天的气息。当然,在中国浩瀚的文化中,还有许多物象深刻的寓意。如,“松”的性格坚韧挺拔、不畏严寒、百折不回……

(六)知人论世赏析

知人论世是走进现代绘画的基本方法,就是要了解艺术家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思潮、艺术家的身世经历、理念追求、情感意趣、价值观念等作品深层的内涵。

如,要了解印象主义绘画,就必须看马奈的作品,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的创新不符合学院派的审美标准而被大肆批判,从此以马奈为代表的“落选者”和保守的学院派之间进行了新旧艺术的争锋。马奈在1867年展览会前言中写道:“这些反对者都是以传统观念来理解绘画的形式、手法和观点的,他们从不承认其他的理解形式,而是在这方面表现出一种幼稚的偏见,除了他们的公式,一切毫无价值。”马奈先生一向承认别人的才能,从不妄想消灭前人的绘画或者是创造新的绘画,他只不过决心要做他自己,而不是要做某一个别人。

(七)美学角度赏析

接受从美学的角度去观赏作品,你觉得好就是好,你会产生怎样的联想,都可以视为正常合理。当然,很多时候与“知人论世法”结合运用。艺术的感染力是无孔不入的,艺术也是不受国籍、年龄、年代、性别等等局限的,它带给人们美感、感动、启迪和陶冶。

[1]李润生.多视角美术赏析[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2]丹纳.哲学艺术[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3]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EB/OL].百度百科.

猜你喜欢
美术作品赏析艺术
纸的艺术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