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图书馆“消亡论”的积极思考

2013-04-13 02:24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馆员图书馆信息技术

(河南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南阳473061)

一、图书馆消亡论由来分析

2011年1月2日,一篇美国大学用户培训馆员Brian.T.snllivan所写的《2050年大学图书馆尸检报告》的文章,再次在全球图书馆界点燃消亡论的战火。首次消亡论提出的时间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图书馆学家,兰开斯特大胆预言“在下一个二十年(1980-2000年)现在的图书馆可能完全消失”[1]6。所谓大胆,正是基于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成功运用。实事上,图书馆并没消失,从那时到现在得益于计算机通信网络的迅猛发展,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业务工作实现了自动化、服务的网络化、资源数字化。“数字图书馆”已成为这一时期研究图书馆的高频词。但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也确实在改变着图书馆的命运,图书馆存在的价值和影响力越来越淡化着,技术决定论一直都被神话着,又恰逢此时“尸检报告”的发表,再次为技术决定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明。报告的“6 项病因”中有3 项与技术发达有直接关系,诸如参考咨询服务不存在、图书馆和馆员并入信息技术部门等。

二、图书馆必然存在的理由

(一)图书馆自身的人文精神

在我国,从最早的“藏书楼”到清末的“图书馆”再到现在,几千年来,图书馆都承载着人类文明,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形成了优良的社会文化传统。人们在这里,接受着来自文史、艺哲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为内容的文化素质教育和人格力量的培养,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信息技术的发展并没有弱化图书馆的这一功能。有来自中国新闻网2012年1月18日的报道:据加拿大城市图书馆委员会最新报道,全国过去的10年里,图书馆使用率上升了45%,人均使用16.6次上升到24.12次。调查表明,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搜索引擎寻找信息的今天,人们更愿意到图书馆感受其气氛。在这里不仅可以看书,还可以将其当作学习小组、演讲和演示的地点,图书馆已超越了传统图书馆的功能,成为当地居民文化娱乐的中心,引导着人们朝着传播知识、交流思想和放松身心的方向发展,以开放和无国界正式成为居民终身学习的最佳课堂。

(二)受社会因素的制约

社会因素一方面指经济发展不均衡性,而这种不均衡性也决定了图书馆将在长期内不会消亡。消亡论建立在信息通讯网络普及的基础上,它有着软件平台和硬件方面的建设要求,更需要获得政府投入足够的经费来支持发展完善,这也意味着国力的不同投入的经费也不同,从而间接影响了图书馆的信息化进程。图书馆事业发展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在个别经济发达国家,图书馆已快到要“消亡”了,而在大多数贫困国家,人们还不曾过多利用图书馆,图书馆就要被“消亡”了,不能不说图书馆消亡论者的心急之态。

社会因素的另一方面指社会各行业的社会性。社会是一个复杂有机体,它所需要的千行千业都按一定的秩序和谐共存着,就像生物界中的生物链一样。一个行业的消失,会引起多个行业的连锁反映,其影响是巨大的。试想,图书馆消失了,出版商都做好了准备只出电子资源吗?其版权问题解决好没有?做为用户都准备好改变阅读习惯来接受电子读物吗?这样的阅读对健康的影响有谁来评估过?这些看似特别简单的显性问题都还没个说法,那么诸多的隐性问题又该如何呢?事实上,有统计表明手机阅读用户以18~29岁的年轻人为主,占59.7%,30~39岁的用户占29.9%,大多数国民从生理和心理上还是习惯于纸质阅读。纸质阅读作为人类群体积累传播文化的方式,被广大读者认同和喜爱着。更有数据显示,欧美数字印刷品占10%,传统印刷品占90%。图书馆不会轻易被消亡的,因为复杂的现实社会还没发展到理想的那一步。

(三)技术因素的制约

世上的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信息技术发展是当今最活跃、最不可预测的,用日新月异来形容都不为过。且不说云计算技术、信息抽取技术、安全保密技术等等高深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就说说我们现在广泛使用的搜索引擎功能的“强大”吧!有这样一本书《搜索引擎没告诉你的故事》。这本书告诉大家,由于搜索引擎的智能化、个性化,会根据用户经常登录的网站分析研究用户的兴趣爱好、思想,等下次用户上网搜索信息时,信息网页总是在与你有共识的范围内出现,就是说你将看不到与自己有不同见解的人的思想。聪明的你,不难看出,长久下去,技术会将我们的思想禁锢到什么地步呢?

三、与时俱进,致力拓展图书馆的未来

(一)必须全面推行图书馆服务社会化

德国著名学者洪德说:“图书馆不应只为特权阶层服务,应该向一切愿意来图书馆学习的人开放。”[2]127图书馆服务的社会化也反映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程度。在经济发达国家里,政府都非常重视图书馆对民众的文化教育作用,特别是信息资源丰富的高校图书馆更应担当起这样的社会责任。早在1925年美国就制定了《图书馆法》,随着网络发展,到1997年又颁布了《图书馆服务与技术法案》,以法的形式督促图书馆工作,更将社会化服务做为高校图书馆评审全国图书馆奖的社会教育业绩来考核。鉴于我国的国情,由于受管理机制制约,为社会开放是各级公共图书馆的职责,高校图书馆更多是为本校员工开放。但随着资源的共享,信息技术的发展,从馆藏到技术设备等层面,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越来越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实事上,有数据表明,公共图书馆藏书为4亿,而高校图书馆总量已超过6.6亿,这些书学科门类齐全,学术性强,再加上高校所拥有的各类型数据库、电子信息资源,所构成的知识“金库”引起越来越多图书馆界和用户的重视。高校图书馆要转变观念,轻藏重用,到了必须为全民开放的时候。可喜的是,近几年来,通过在十多所高校图书馆的试点,为全面推动社会化服务,积累了不少经验,诸如建立区域性图书馆联盟等,确保为用户实现一站式服务,让用户的信息获得在图书馆成为终点站。社会化服务既体现了自身价值,又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更是今后图书馆存在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图书馆利用信息技术,推介数字图书馆

信息技术始终是联系图书馆和用户的纽带,它的发展影响着图书馆,数字化图书馆比任何时候都希望拥有先进技术为用户服务。特别是现阶段移动技术在各行业如火如荼运用着,图书馆更不能坐失良机,应充分利用短信、手机网络、客户端应用等各类移动服务来推介数字图书馆,让用户没有时空、时间限制来利用图书馆资源。

(三)聚焦用户信息需求,提高用户满意度

“尸检报告”指出,用户不再需要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培训及服务。事实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形成了新的知识空间,造就了泛在知识环境,可是用户面对多种设备、多个平台和多种途径时,要准确获得信息,往往又表现出力不从心,从而更激发出对图书馆员专业指导的需求。“内容为王,服务为先”成为衡量网络时代图书馆价值的体现。以合理地拥有和有效地存取做为网络环境下新馆藏内容来进行资源建设,改变图书馆只有纸质“图书”的概念,引进商业营销意识,通过多种方法向用户推荐各种专业数据库、特色数据库,将用户吸引到图书馆来。这样以来,就必须分析用户信息需求,跟踪发现信息,紧紧锁定信息点,将分散的、不同来源、不同介质的信息通过其知识特征进行整合,去伪存真形成新的知识集合体,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聚焦用户信息需求,让用户满意是图书馆最高的追求,更是最基础的工作。

(四)完善自我,重塑图书馆员职业形象

图书馆迎来了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的时代,对馆员在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技能等素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综合要求,它们将通过在对用户的服务过程中体现出来。由于知识管理的主体是馆员和用户,那么就首先要求馆员转变传统管理理念,认清馆员角色变化,自觉形成知识管理的思考方式。为适应知识管理体系,特别在专业能力的要求上,要采取多种方式,比如专题培训、继续教育等等,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在具备了扎实的图书情报学知识、熟练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上,专注于用户信息需求,通过对信息的分析重组等知识服务,将服务分散到用户空间里来缩小用户与图书馆的距离,提高用户对图书馆的满意度来体现价值,树立馆员新形象,馆员的智力支持是通过不懈的终身学习来实现的。

总之,再次面对图书馆“消亡论”,我们应有的态度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它是同行的一种善意的提醒,技术总归是技术,技术需要人来利用,人要来主宰技术,图书馆和图书馆人要利用好信息技术,以迎来图书馆的技术春天。

[1]初景利,杨志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图书馆新消亡论论辩[J].图书情报工作,2012,(6):5-10.

[2]李香丽,张丽霞.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研究[J].焦作大学学报,2012,(2):125-127.

猜你喜欢
馆员图书馆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图书馆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浅谈图书馆青年馆员职业生涯规划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